摘要:年画,作为一种最贴近百姓生活的民间美术,不仅受众面积广、影响范围大,且历史悠久,据现有资料记载及实物留存,最早可追溯先秦两汉时期。至宋,一方面由于雕版印刷技艺革新;另一方面由于民众及皇家都十分重视民风民俗,因此年画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并由上至下向大众化、平民化普及。至清代中叶,年画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总体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局面。
关键字:南通 木版年画 传承
一、南通木版年画历史
年画尽管全国普及兴盛,但它极具地域性特征,其中,南通木版年画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品类繁多,具有鲜明的江海文化特质。2016年1月,南通木版年画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悉,南通木版年画受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影响而兴起,其生产制作工艺及其作坊在清代中晚期的南通地区已颇具规模。其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独具特色,风格简练明快,古朴雅拙。制作过程一般分为三道工序:绘、刻、印。绘,即绘画。先由画师设计出黑白稿,画成效果图,若要多色套印,还要绘制多张单色色稿,以供刻制分色木版之用。刻,即刻版。其主要工具为“拳刀”,同时以弯凿、扁凿、韭菜边、针凿、修根凿、扦凿、水钵、铁尺、小棕帚等工具配合使用。印,即套印。这是一门易会难精的手工技艺,主要包括看版、冲色配胶、选纸上料、摸版、扦纸、印刷、夹水等步骤。目前,南通的木版年画多指的是通州地区的木版年画,其代表性传承人有:姚生来、易桂仁、高卫兵、姚正泉等人,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传承着这门古老的手艺。
二、南通木版年画现状
尽管清代晚期年画兴盛,抗战时期年画依然充当思想宣传的有力工具,但发展至今,却出现了岌岌可危的生存局面。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三点。首先,市场不再需要,这是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随着传统民俗风气的改变和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制作的木版年画被胶印机器所取代。与传统木版年画相比,机器胶印的年画市场价格低、印刷质量好、批量印刷快、印刷程序简洁、所需耗材少,因此买家与卖家都普遍选择了机器胶印,木版年画只得逐渐被迫退出民众的日常生活。其次,传承出现断节,这是出现问题的核心原因。木版年画作为一项手工技艺,既需要有人教,又需要有人学。但就现状而言,大部分艺人年龄过大,且相继离世,或者早已不再从事相关技艺,无法传承。而由于市场占比分量小,且技艺学习难度大,因而愿意学习并传承的年轻人更少。这种“断节式”传承现状,对于年画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严峻的考验。最后,年画的内容脱离民众生活,这是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由于一些艺人文化程度水平不高,仅注重技艺的传承,忽略了年画图案纹样、颜色的寓意等内容,导致人们尽管已经意识到木版年画遭遇的危机,并想要尝试保护与传承,但无从下。不了解年画的画面内容,也并不能将年画真正的传承发展下去。
目前,中国木版年画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就国家层面而言,2002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率先实施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作。在全方位、大规模田野普查的基础上,现已出版22卷本《中国木版年画集成》、14卷本《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4期《年画研究》刊物,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建设及口述史方法论再研究”——形成30万字专著《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2008年6月7日,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中国年画网也已正式开通。2015年10月4日在第二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论坛上获悉,中国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国内审核已顺利通过,并纳入国家申报计划。但对于木版年画的发展而言,这些还远远不够,如何与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相协调;如何既要传承和保持民族传统又要展现时代特点,都需要我们持续思考。
三、以南通《五子将军》作品为例谈如何传承木版年画
这组《五子将军》木版年画作品,又称为《五子武门神》《五子对斧门神》,由南通市通州区兴仁镇太阳殿村姚家年画的姚正泉老人印制。细看画面主体,各由1名大将、5名儿童组成。其中,两名大将各双手持刀斧旌旗,身着猛兽补子官服,以武将样态示人。由历史典故可知,这两名武将以秦琼尉迟恭为原型塑造,画面右侧为秦叔宝,横眉慈目,五缕胡须;画面左侧为尉迟恭,竖眉碧眼,紫髯飘逸。两人面部均印以赭色,这有别于北方门画的花脸造型,极具地域特征。而他们身边围绕的5童子,形态两两相对,只在颜色上有所区别,右侧的5童子着紫衣、蓝衣、黄衣;左侧的5童子着红衣、蓝衣、黄衣。看似平淡用色,但均有深意。在古代,“紫”谐音通“子”,有“喜得贵子”“子孙满堂”之意;而“红”作为“中国色”自古至今均被视为“吉祥”“兴旺”之意;“蓝”谐音通“男”,其中祝福的寓意不言而喻。“黄”作为历代帝王青睐之色,自然象征着不凡。细看这5童子皆手捧祥瑞之物,更是充满吉祥之意。此外,在民间美术中,5童子形象是一个固定的组合,有“五子登科”之意,结合构图中的主童子身骑麒麟兽、头戴状元帽,一幅综合了驱邪避害、喜得贵子、子孙满堂、幸福美满、大富大贵、五子登科、状元及第等美好寓意的年画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
仅从这组年画作品的画面内容上,我们便可以了解这么多历史典故与传承知识,可见在传承和发展木版年画时,不仅要注意技艺层面的传承,保护好工艺流程,还要重视历史典故;纹样、用色等层面的文化传承。同时,还需注重保持地域性特色区分与传承,形成地方特色。只有这种全方面考虑与研究,才能有效发掘更多有意义的传承内容,才能走好真正意义的传承之路。
作者:顾今 韩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