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阴阳鱼”是中国古代先人反映阴阳规律变化的哲学图像,但在中国民艺馆藏儿童虎形围涎中却作为一种装饰图案呈现。本文利用图像学与历史文献两维印证的研究方法,以中国民艺馆藏10件虎形围涎为例,探究虎臀处图案存在共性,由多图像对比及史学印证可知,这种装饰图案为阴阳鱼图案的变形样式。由此进一步探究,阴阳鱼图案存在于儿童围涎中的成因,从工艺造型浅层方面来说,与老虎臀部皮毛的生长特征有关。从思想观念方面来谈,与阴阳哲学观念有关。从民间美术观念来说,与“阴阳”系列寓意有关。从实际创作与传承过程来谈,与绣制者自身审美水平有关。进而展现宗教融入百姓生活,又被百姓世俗化的过程。
关键词:“阴阳——太极”、虎形围涎、民间工艺、美术宗教世俗化
“围涎”,又被称为“围嘴”“口水巾”等,是防止婴儿口水沾染衣服而制作的一种实用性服饰。西汉杨雄在《方言校笺》卷四中将围涎称作“繄袼”,又称“䙔”,晋代郭璞将“䙔”注释为“小儿次衣也”。至清代,郝懿行的《证俗文》卷二对“次衣”作了进一步阐述,称其为“围嘴”,也叫做“黎水兜”。由此,围涎的名称才得以确立。虎形围涎在此文中仅指外形制为“虎”样态特征的围涎,既不包括围涎上绣制的虎图案,又不包括在围涎上拼补的虎头。中国民艺馆所收藏的虎形围涎符合此点的馆藏品共计10件,均以黑色面料为底料,但形态各异,妙趣横生。
一、虎形围涎中存在“阴阳——太极”纹饰
在这些围涎中,最典型的便是这件黑缎地盘金绣虎形围涎(图1)。
图1 黑缎地盘金绣虎形围涎 长320mm宽380mm 图片来源:中国民艺馆
此围涎外在形制呈虎状,通身黑缎的材质,先运用拼补工艺将独立布片拼接成形,后通过双层盘金绣固定边缘处,由此虎形全貌得以呈现。虎头刻画简洁大方,“王”字醒目彰显威严、红耳绿鼻对比鲜明、赤眼红舌尽现凶猛;虎身的拼接线被巧妙缝制成祥云纹,并加缀滚边工艺以增强装饰性,线条柔和且寓意吉祥,展现出审美与实用的协调性;虎掌露出利爪与利齿相映衬,彰显勇猛之姿;虎尾耸立,内加硬纸样,以撑外观,外饰白丝线、黑绒毛,在青缎面料上,运用盘金绣固定边缘线,以求达到仿真虎尾的绒毛触感,装饰性极强。尤为引人注目的便是虎臀两侧,各补贴的红绿相对的图案布片纹饰。无论是所处位置,还是丝线用色,无不与虎头遥相呼应。虎臀上的图案,从外观可以确定,这是一种对立图式,类似于“阴阳——太极”的结构图式,但与传统“阴阳——太极”纹饰的结构图式存在相异性:即颜色从黑白转为红绿。这种转变多出自审美观感的考虑需要,但仍保留了色彩相对性特质。
表1
从表1中可直观看出,10件馆藏品中,共8件虎形围涎均在虎臀处出现了相似纹饰,同时,这类纹样同时存在在其他工艺美术领域中。如蓝印花布(图2)、剪纸(图3)、砖雕(图4)、瓷器(图5)等等,尽管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形,但大体形态保持一致。由此可见,“阴阳鱼”纹饰这种纹样在工艺美术中的出现与应用并非个例。
二、虎形围涎中为何存在“阴阳——太极”纹饰
虎形围涎中存在“阴阳——太极”纹饰的成因众多,首先,从工艺造型浅层方面来说,与老虎臀部皮毛的生长特征有关。漩涡状的图案可以更加形象地表现出虎毛的肌理感与立体感。左汉中先生曾提到:“民间艺术家在创造一件作品时,会受到原形自然特征启示而产生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正是这种能力,让创作者化繁为简,将虎臀皮毛的生长特征绣制成同为旋转型的“阴阳鱼”纹饰。
其次,从思想观念方面来谈,与阴阳哲学观念有关。“阴阳——太极”结构图式自古便是中国哲学思想及史学研究中重要一项。有关“阴阳”的概念研究,其涉及面积之广、含义之多数不胜数,与中国人的生活、思想、生命息息相关。其中,吕品田先生在阐述关于“阴阳——太极”结构图式时,他认为“阴阳”表征着变化的对立性;而“太极”表征着变化的统一性,整个的结构图式是一种具有普遍且永恒的生命原则的图式。这点也恰好指出“阴阳——太极”结构图式的本质核心:生生不息的生命观。纵观阴阳鱼图案的整个外形,呈圆状,即太极;圆内一黑一白等量环抱的便是阴阳,其状像两鱼相交,黑鱼为阴,白鱼为阳,因此“阴阳——太极”图案也被称为“阴阳鱼”图案。此外,区分阴阳鱼的S曲线,便是一种简约明了的动态展现,而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也是一种相交的趋势。因而在整个阴阳鱼图案中,存在旋转态势,这种态势正是阴阳鱼静中含动的核心因素,通过旋转化静为动,充满韵律感。它既包含了人对现世的奋斗,又包含对来生及子孙繁衍生息的期望。这种观念蕴含着男女之事与子孙生息,这与围涎上其他的纹饰保持了息息相关的关联性。围涎上的纹饰皆围绕儿童展开,无论是动物、植物、文字或者其他特殊符号,在围涎中都应与主体佩戴者孩童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能更好地解释为何这十件虎形围涎的阴阳鱼纹样多是花卉的形状:花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样作为繁衍的代表,以及是繁荣兴盛的象征。在自然界中,花不但作为观赏物,还承担着繁衍的重要角色,受人喜爱,不同的花卉被人们赋予不同的寓意,这些寓意都彰显着美好的生活期望,因此旋转的花形与阴阳鱼图案保留了相同的特质。此外,人们所熟知的“阴阳”概念,都离不开“阴阳相交”,正是这种相互交替的作用才推动发展。这种“阴阳相交”可以引申许多的社会关系,如上下、日月、男女等,男女交合繁衍而生万物,阴阳鱼所隐含的这种观念应该就是前人将其绣制在围涎上的主要原因。以己喻鱼,以鱼喻己的哲学思考,红绿双鱼相交而生万物,这是对于繁衍子孙的观念表达与美好愿景。
再次,从民间美术观念来说,与“阴阳”系列寓意有关。前文可知,“阴阳——太极”结构图式又被称为“阴阳鱼”纹饰,这既与其外在形状似两鱼相交有关,也源于民间美术中对“鱼”的崇拜。古人认为,“鱼”谐音通“余”,是一种富贵有余的表征;又因鱼这类物种产卵多的自然特性,赋予其多子多孙的生殖崇拜。另外,“阴阳——太极”被民众赋予了驱邪避祟的功能,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太极加八卦,代表了先天之道。“负阴而抱阳”的阴阳二气,代表了天地日月、风雷山泽。《周易·系辞下》中认为太极八卦可以“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传至百姓心中,太极八卦便成了至高无上、百无禁忌的,可以中正驱邪,净化邪气的代表。因此在儿童所穿戴的虎形围涎上绣制这种纹样,自然为儿童增加了一份“护身符”。另外,普通民众门前悬挂八卦镜、卧室门口挂八卦图等行为,都表达了对太极的辟邪功能的认可。
最后,从实际创作与传承过程来谈,与绣制者自身审美水平有关。围涎从选样到制作、到绣制、再到完成,大多是由从小从事女红的家庭女性——母亲独立完成,因此这类女红也被亲切的称为“母亲的艺术”。从表1可以直观看出,大部分“阴阳——太极”结构图式被绣制成“花形”,她们尽管为人母,但依然保留着小女孩儿的爱美天性,美丽绚丽的花卉广受大众妇女的审美喜爱,这是恒久不变的,在她们眼中,花的寓意是美的;形制是美的;颜色也是美的,因此在各类女性从事的行业与手工中,花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装饰物。我们不可否认创作这些儿童围涎的广大妇女并没有太多的文化水平与国学知识,她们并不熟知阴阳鱼的含义,但却将其巧妙的转化为相似的形制的花形,这是她们所熟知的生活一角,相较于阴阳鱼图案,更加具有亲和力。尽管思想没有跟上,但继承了形制,保留了美。
结语
“阴阳——太极”结构图式源于道教,这种看似远离于普通民众的图案纹样,却被民众以工艺美术的样态广泛地运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根据实际生活需要,赋予其新的含义功能,呈现出宗教世俗化的特征。通过这样一个纹样个例,可以清晰地感受民间工艺美术充当一个连接桥梁,上与抽象的哲学思想、下与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紧密关联。
作者:顾今 韩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