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雕工艺的历史悠久,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经历了由驱凶避邪的祥符功能,向赏心悦目的把玩遣兴的转变。在当代,核雕从业者需认识到创新对于行业的重要性,民间传统工艺的生命力在于批判继承传统的同时,做到开拓创新,营造符合当下大众审美需求的现代美。笔者通过本文,简要谈谈苏作核雕的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关键词:核雕 工艺 创新
苏作橄榄核雕发源于吴地,并具备“南工之首”之称,其闻名于世不仅在于独特的原料载体以及古朴典雅的韵味,更在于表现形式体现出苏作工艺“精细雅洁”的特点,使核雕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独具特色,具有特殊文化意涵。但作为当代核雕从业者,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近年来年轻一代成为消费主流,核雕题材的创新与发展也迫在眉睫,表现形式较为单一的传统题材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完全适应年轻人日新月异的审美潮流,与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情趣有了一定差距,进而限制了核雕的市场需求。如何赢得市场,扩大市场,调整工匠的思路,主动适应当代社会的潮流?这是我们当代核雕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本文,简要谈谈苏作核雕的传承与创新的思考,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一、传统题材与作品题材创新
作为传统民间工艺,过去苏作核雕的题材主要以宗教形象、民间故事和神话人物为主,例如十八罗汉、弥勒、达摩等为经典样式,人物的形象多为古书画簿上的图样,或为名家大师的作品复刻,体现内容也多局限于传统,各流派之间的区别多在雕刻工艺和表现风格。但随着当代核雕从业人员的增加,对经典作品的模仿也越来越多,其弊端也愈发明显:造成观赏者的审美疲劳,不利于市场长远发展等。核雕作品的题材固守传统,立意上没有新的变化,无法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就无法适应当代文化产业激烈的竞争,突破传统的创新题材总能给予人们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行业展览、评比活动通常将创新题材纳入评价标准中,可以说,题材创新是长期以来推动核雕产业不断进步的基本点。
如今,因为其他雕刻门类的融会贯通,例如砖雕、石雕、木雕等从业人员的影响,加上受到艺术院校系统科班培训的年轻人的加入,核雕的题材内容在原有基础上逐渐拓宽。核雕题材应适应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标准,相比传统的宗教题材,应更侧重对于生活情趣的表达,需要在适合核雕原料的基础上尝试并创作出丰富多样的题材。从模仿逐步过渡到原创是发展的必经之路,核雕作为传统民间工艺,其题材设计一般以传统中国元素为蓝本,如今随着国风、复古等关键词的兴起,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愈发多元化发展,我们在设计题材时,可以适当借鉴流行设计元素的长处作为切入点,再将传统元素进行提炼和改进,使其产生有代表性的元素和特点,符合现代审美潮流。例如颇具地方特色的题材《苏州园林》,作为具备区域性特征的题材,苏州园林并不只有固定的场景可以雕刻,园林景观并非只有方寸之景可以被浓缩入小小的橄榄核,我们可以根据前辈们雕刻设计的题材加以构思创作,结合实际园林景观创作出别出心裁的园林之景,让观赏者感受到浓烈的苏州地方特色,丰富题材的多元性。因此,设计提成需要注意题材构思上强调意趣,同时追求艺术的诗情画意。
二、结构设计与表现形式的创新
传统核雕的雕刻技法有圆雕、浮雕、镂雕等,苏作核雕匠人在雕刻作品时,往往采用多种雕刻技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创作作品,呈现出精、细、雅、洁和剔透玲珑的艺术特征,多样化的雕刻技法一方面可以展现作品细节,在细微处追求毫发之变;另一方面可以将雕刻物象表现得活灵活现,雕刻技法往往会影响作品整体的结构设计,采用多样化的雕刻技法,有利于对图案物象的把握。因此在结构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多样化的雕刻技法尝试新的结构设计,比如在传统的核雕人物题材中,往往更突出人物的头部以表现人物神态和五官表情,从而弱化了四肢和身躯的塑造。这是因为中国传统雕刻对人物题材的塑造与西方传统雕塑截然不同,西方传统雕塑注重设计人物的整体结构,关注四肢与躯干的形体姿态,传达出人物肢体语言。那么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结构设计,增加全身型人物的设计,再从不同角度来开发人物的亮点,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让观赏者耳目一新。
与其他流派的核雕不同,苏作核雕强调“观赏”和“把玩”的有机结合,因此传统的核雕作品形式多为挂件、手串、摆件。对此,我们可以尝试利用一些新材料与核雕相结合,设计不同于传统结构造型的作品。比如当下流行的核雕盆景、摆件,就跳出了仅用单枚橄榄核或者多枚核雕相串联的单调表现方式,而是使用多枚橄榄核相组合,再加以其他材料相结合,拼接出一个富有创意和韵味的场景,表现生动有趣的艺术主题。此类新颖的创作方式一方面能让单个核雕具备观赏性,另一方面能使观赏者不易产生审美疲劳,对于作品整体也充满新意。
三、对核雕人文内涵的扩展与创新
一方面,核雕本身的寓意而言,各色题材一般来说都寄予一种良好的愿景。比如罗汉、观音、财神等,工匠设计这些契合宗教信仰或者传统神话人物物象的图案,是用来表达一种美好祝愿,而人们购买、佩戴、把玩这些承载物象的核雕,毫无疑问是为了承接这种祝愿。但随着现在审美多元化,人们除了对祝愿的追求外,也会追求一些其他题材的核雕作品提升生活情趣,它不一定是要表现传统祝愿和内涵的,它可能是创新的,纯粹的,符合当代人审美潮流的作品。
另一方面,对于核雕工匠而言,核雕作品的人文内涵又有了新的解读。从前,许多核雕工匠从事雕刻是为了养家糊口,这一技艺就是他们的饭碗。但在物质条件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工匠与其说将核雕技艺当成养家糊口的技艺,不如说是将它当成一种兴趣爱好来从事实践,因此它更代表一种工匠精神和技艺传承。核雕工匠的严谨、专注、耐心和坚持不懈,是能在长期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身居闹市而耐得住寂寞,保持一颗一丝不苟的平常心,日复一日地追求和钻研核雕艺术,这些品质就体现了工匠精神。另外,越来越多的核雕名师愿意广收徒弟,而不再局限于过去的父子相传、家族相传的模式。过去的工匠更将核雕技艺看做是糊口的手艺活,因此不大愿意将自己的雕刻经验传给直系血脉以外的人,怕带来的竞争导致自己生意缩减。但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以及观念的变化,工匠们与其说是将这门技艺当成谋生手段传承,更是将一种文化和理念传承下去。再加上现在政府对工艺美术的支持,核雕工匠们更愿意传承这一技艺,甚至走进学校系统性地教授核雕雕刻,将这一非物质遗产文化代代传承下去。
四、结语
核雕工艺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有少量记录起,至明清得到市场青睐,再到近现代形成工艺美术门类中的一种,并名满天下,核雕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经历了由驱凶避邪的祥符功能,向赏心悦目的把玩遣兴的转变。在当代,核雕从业者需认识到创新对于行业的重要性,民间传统工艺的生命力在于批判继承传统的同时,做到开拓创新,营造符合当下大众审美需求的现代美。
参考文献:
[1] 袁牧:苏作核雕的形式内容与艺术特色探析,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79-84
[2] 袁牧:试析核雕艺术的当代嬗变,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47-52
作者简介:
陈任华,男,1976年生,江西九江人,现居住苏州,现为工艺美术师、乡村振兴技艺师,多年来创作出众多优秀作品,多次获得行业内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