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物题材的设计与雕刻

[日期:2023-11-24]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人物题材不仅在我国传统雕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更贯穿了核雕工艺的历史,不仅作为核雕的经典题材,更为后人提供了创新创作思路的基础。笔者从人物题材的设计、雕刻技艺以及题材的创新这三个方面,浅谈核雕人物题材的设计与雕刻。


  关键词:核雕 人物题材 雕刻


  核雕作为我国传统雕刻的门类之一,在雕刻题材与雕刻图案方面,离不开传统民间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而在众多题材中,传统人物是核雕作品的主要题材之一。可以说,人物题材不仅在我国传统雕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更贯穿了核雕工艺的历史,例如观音、弥勒、达摩、财神等,不仅作为核雕的经典题材,更为后人提供了创新创作思路的基础。人物题材从设计到制作,都需要核雕工匠精心的投入和琢磨。在此,笔者从人物题材的设计、雕刻技艺以及题材的创新这三个方面,浅谈核雕人物题材的设计与雕刻。

  一、核雕人物题材的设计

  设计即是将脑中的艺术设想,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周密的计划,采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的过程。我们的前辈在雕刻作品时并无“设计”这一词汇的概念,但能将所思所想的题材通过精妙绝伦的雕刻技法表现出来,使作品符合传统美学审美。如今,雕刻技艺和经验经过古今中外雕刻家的传承与融合,呈现在我们当代核雕从业者面前的,是已经形成了体系成熟的雕刻理论。而“设计”便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将题材通过构思、绘制线稿等步骤进行具象化的过程。

  在设计人物造型特色方面,一方面要注意对人物五官神情的体现,做到五官的和谐性。中西方对于雕刻人物的塑造重点各有不同,西方传统雕塑注重对人物整体结构的设计,在设计时重视塑造人物的肌肉线条和肢体结构,关注人物的形体姿态。而我国传统雕刻则截然不同,更着重于雕刻生动的人物面部神情,以此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及其性格。因此在设计人物的面部表情时,我们要注意体现五官之间所表现出的和谐性:比如人物的神情愉悦,那么在嘴角上扬的同时,眉眼也需弯弯拱起,方能体现出喜庆之感;又如在体现悲伤的神情时,不仅是人物的眼睛和眉毛要向下弯曲,嘴角也应下弯,这样五官才能协调,神情才能自然。同时在传统题材中,神情也是分辨人物题材的依据之一。比如弥勒题材,在人们印象中是充满笑意、憨态可掬的,因此弥勒眉毛拱起,眼睛上弯,嘴角上扬并且嘴巴裂开,甚至是因大笑带出鼻子两旁深深的皱纹也需体现,这样可以体现出脸部的肌肉动作,再搭配人物的穿着配饰,这时人们即使不看作品标题,也能认出这一题材就是人们熟知的弥勒。与之相对比的,以达摩题材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其脸部皱纹要比弥勒更多些,表情不似弥勒那般丰富,同时要刻画逼真的肌肉线条,体现摒思绝虑、万物无碍于心的禅定境界。我们的前辈留下了诸多塑造人物神情的诀窍及总结,比如仙人道客“蚕眉善目”;文人雅士“眉高额宽”;英雄武将“天庭饱满”;反派人物 “尖嘴猴腮”等。尽管这些总结显得有些程式化和片面性,但这是我们当代核雕从业者设计人物特征时所要参考的重要依据,在借鉴参照的同时,可以结合设计理念加以完善。

  另一方面,要注重对人物衣装服饰线条的体现。在传统人物题材中,通常以衣装服饰的线条来体现人物的动作,最直观的例子就是飞天题材,随着佛教在我国的深入发展,飞天也成为我国敦煌壁画中的专用名词。我国的艺术题材具有相通性,对于核雕而言,飞天、飞仙等也是较为常见的题材,但在设计时与西方雕塑不同,要雕刻出飞天横空飞翔的姿态,不必完完全全体现四肢肌肉,而是通过增加曲线以及衣裙褶皱,营造衣裙的飘曳来体现姿势优美极其强烈的动感,以此可以塑造出飞天腰姿柔软、绰约多姿的形态。

  二、雕刻人物题材的技艺

  设计作为雕刻图案前的重要过程,决定了作品的最终造型以及造型和立意所能吸引的受众群体。但设计稿件的实现需要通过精湛的雕刻工艺,若雕刻技艺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则无法充分表现出设计所要体现的细节与内涵。在核雕诸多常见的题材中,瑞兽、花鸟等虽对技法要求较高,但从造型角度而言,雕刻人物是最难的,因为人物题材不仅要做到外貌上的形似,更要体现出人物的神情,表现其思想感情,做到神形兼备才能体现人物的生动。

  从使用技法来看,常见的人物题材的雕刻技法为圆雕和浮雕,并常使用这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来表现。浮雕是将图案花纹凸出底面的技法,这有利于在雕刻人物时更好地体现人物细节,利用绘画的描写手法透视体现,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饱满。圆雕又称立体雕,可以让欣赏者从不同角度看到核雕作品的不同面,由于人物本就立体,以圆雕技法塑造,可以让人物发挥最佳观赏性。由于用以雕刻的橄榄核形状具有中间宽两边窄的特点,因此如果使用圆雕,需要确定好人物的头身布局,从而确定姿态动作。

  从雕刻流程来看,雕刻人物题材,第一步需要雕刻粗坯,将人物的初步形象塑造出来。这个过程将人物各个部分的布局进行定位,比如头和身体的比例、四肢的长短和位置等。设计的图案在纸上是平面的,但绘制到橄榄核上后,需要塑造出立体的效果,因此在雕刻时,要以头部为基准,确定人物四肢和躯干的布局位置,还要留有一定空间给服饰与摆件的位置,因为雕刻是做减法的过程,因此在确定造型轮廓时,要保证整体结构,否则去料太多不利于后期微调。雕刻出粗坯之后,细节的雕刻最显真功。设计稿的完成基本就将人物造型确定下来,但绘制图稿和雕刻是有区别的,刻刀与笔尖不同,运刀的轻重缓急将影响作品的质量。核雕属于微雕的一种,因此在小小的橄榄核上,不仅要雕刻出人物形态的和谐,更要体现人物细节,例如发丝、指尖、配饰等,细节处需要一气呵成,用流畅的刀工把握线条和块面的虚与实、疏与密,从而体现人物的柔与刚。细节完成后,将人物细节处进行审视,肯定是否需要略微修理,并进行抛光、串珠等后续工作,从而完善作品的整体性。

  三、人物题材的创新

  优秀的核雕作品不仅仅是一件合格的工艺品,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这一属性不仅体现在雕刻步骤的精湛与细致,更在于作品是否引人入胜。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必然不应是市面上千篇一律的产品,而应该保持属于艺术品的独一无二的原创性,因此,核雕作品题材的创新创作迫在眉睫。

  首先,在人物特点的塑造上,可以尝试融合中西方的雕刻风格来表现人物形象。核雕作品的形象设计具有主观性,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核雕从业者的主观性,来尝试进行作品构思。由于我国传统雕刻更注重通过塑造人物的神态表情体现心理活动,因此可以尝试着吸收西方雕塑的造型特点,适当调整人物形象的比例,夸张人物形体姿态,尝试加强对形体的把握。

  其次,在设计人物题材时,创作出新的题材,避免千篇一律的传统题材。如果设计的人物形象依然参照百年前的博物馆藏品,或是前辈们的经典作品,虽设计的造型构图不易出错,但从市场角度而言,会让收藏者和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对题材的创作创新至关重要,作品不应为千篇一律的,如同工厂机器生产的产品。如今,跨界融合已经成为艺术设计的一种必然趋势,核雕作品可以考虑同多元素融合,避免给人们带来审美疲劳,同时让核雕作品保持新鲜感和艺术审美效果。作为当代核雕从业者,在参考传统人物形象以设计新造型的同时,可考虑带来新的人物故事。


  最后,可以尝试对作品形式的创新。传统核雕作品形式通常为手串、吊坠、单粒摆件,笔者在设计作品《嫦娥奔月》时,放弃传统的单粒橄榄核雕刻的形式,而是采用十多颗橄榄核相互拼接从而雕刻而成,拼接原料的形式从细节而言能凸显对作品细节的塑造,同时增加的雕刻范围。尝试采用新的作品形式,让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四、结语

  从古至今,人物题材的创作连绵不绝,在核雕行业中,许多经典的款式几经演变和创新至今,仍为当代核雕从业者所借鉴、传承、创新,这不仅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魅力所在,更是从业者的传承与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袁牧:苏作核雕,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

  [2] 石娜:浅析跨界设计与核雕艺术融合,商业故事,2018年

  作者简介:

  刘小琴,女,1978年生,江西九江人,现居住苏州,现为工艺美术师、乡村振兴技艺师,善于雕刻核雕人物,作品独具特色,数次在各级工艺美术展览获得奖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