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瓜,福象;桃子,瑞兆,南瓜与桃子,相遇于“珍珑”。通过造型设计,将这两种本不相干的物象巧妙地融于一壶,南瓜的厚重、桃子的灵动,却意外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满载着浓浓的祝福,展开一幅祥和的画卷。
关键词:紫砂;南瓜;桃;造型;工艺
以南瓜入壶,在紫砂壶的创作中是很常见的。南瓜,在我国是很接地气的食物,却有着丰厚的民族象征意义。南瓜壮硕、圆润、饱满、金黄,这一系列的自然生态特征外观上契合着中国的审美意识倾向,精神上满足着人们对吉祥美好物象的想象。比如,南瓜多籽,谐音“多子”,自然也就有了多子多孙的寓意,对于极为重视子嗣繁衍的中国社会观来说,这样的象征意义是极为祥瑞的;南瓜属藤蔓植物,《诗·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所以,南瓜也被视为福运绵延的象征。自陈鸣远的南瓜壶开始,这样带着美好寓意的南瓜就经常出现在了紫砂壶的创作中,带给人们满载祥瑞的祝福,也带给人们田园生活的淳朴气息。特别是在步履繁忙的现代,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喧嚣更是勾起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南瓜”为题材的南瓜壶越发得到人们的倾爱。[1]
以桃入壶,在紫砂壶的创作中也是不少的。桃在我国的民风民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 夸父,弃其杖,化为邓林 ”,其中的邓林就是桃林,以此庇护路上的行人;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桃不离手的南极仙翁,长命一万八千岁的东方朔偷桃之说;孩子身上带着桃核桃剑,立秋吃秋桃以免除瘟疫等,从远古神话到今时今日,桃子都被赋予了益寿延年、祛除疾病、规避鬼邪之用,承载着人们对健康长寿安康的希冀。从圣陶杯开始,桃子就与紫砂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形成了桃系列紫砂壶,多作恭祝人们长寿安康的送礼佳品。[2]
而以瓜与桃相结合入壶,这在紫砂壶的创作中是不多的。就生态属性来说,一个蔬菜、一个水果,就外观形态来说,一个敦厚壮硕、一个娇艳欲滴,这样完全不同的两种生物却一起出现在了“珍珑”这把壶中。为什么把这两种素材放在一把壶上呢,一方面,因为它们都有祥瑞美好的象征意义,深受人们的喜爱,这是它们情感上相通的地方,它们的结合,有着加倍的祝福之意;一方面,手工艺的发展需要创新,为紫砂壶式注入新鲜的血液,需要各种的尝试。南瓜壶很多,桃子壶也很多,受众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为了让人有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想到将南瓜与桃相结合,完全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这对造型的设计与制作的工艺都是突破与挑战,而这是当代紫砂从艺者所要具备的责任与使命、勇气与能力。
就造型设计来说,两种物象的结合,好了就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好就是画蛇添足、不伦不类,所以非常考验创作者的美学功底。“珍珑”这件作品的造型着重于对客观的物象进行元素的有效提取与合理应用。提到南瓜,我们就会想到它的壮硕饱满,而南瓜的造型正是最适合的壶身形制;说到桃子,我们就会想到它的娇小可人,而桃子的形象特别适合作为壶的装饰,基于这种人们认知中的惯性思维与主客体间相契合的形象气质,“珍珑”这把壶将壶身的表现给了南瓜,将钮、嘴、把的设计给了桃子,其实这种契合人们审美意识倾向的造型设计遵循的是美学中亘古不变的审美秩序,即使繁杂也不会无章,何况这件作品即使是两种物象的结合却希望通过合理而巧妙的设计达到繁而不杂的视觉盛宴,壶盖的设计是其中关键的一笔。紫砂壶的壶盖基本可以分为嵌盖、截盖和压盖三种,一般根据壶身的造型选择合适的盖形。“珍珑”这件作品选择了嵌入式壶盖,这样的壶盖与壶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颗完整的南瓜。而突出来的壶钮、壶把、壶嘴,则选择了桃元素中的桃枝弯曲而成,元素的形制与造型的需求极为契合,这也是遵循了审美的秩序感。为了达到两种元素的完美融合,在以桃枝为形制的嘴、把、钮与以南瓜为形制的身、盖之间,以桃子、桃叶相连,壶把与壶身的连接处,壶钮与盖面的连接处,自然胥出桃枝、桃叶,桃叶伸展自如、桃枝上挂着娇艳欲滴的桃子。这样的结合,繁而不乱,简而不单,就像身处田园,透过繁茂的桃枝,还有那长势喜人的南瓜,给人一种“四时有序,万物有时,人生亦有其时”的祥和之境。
就制作工艺来说,造型设计的实现需要工艺技法的支撑,毕竟手工制作是紫砂壶艺术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南瓜的形态还是桃子的模样,都需要手的捏、塑、雕、琢,特别是对于“珍珑”这样比较特殊的造型,更需要工艺技法的纯熟与精湛。紫砂壶有素器、花器、筋纹器之分,这种分类方法既是依据造型的不同,也是根据制作方法的不同,也就是说素器、花器、筋纹器的制作各有其法,这就是为什么宜兴的做壶人各有所长。宏观上来看,“珍珑”这把壶,壶身是标准的筋纹器,筋筋分明、囊囊饱满;其他的局部又是典型的花器,枝干为钮、叶果为饰。这就既需要成熟的筋纹器制作工艺,又需要精湛的花器制作工艺,而这把壶的壶身之所以能如此圆润饱满,靠的是扎实的素圆器拍打成型的制作功底,由此可见,这把“珍珑”的制作,需要掌握素器、花器、筋纹器这三种器型的制作工艺。微观上来探析,手工艺术往往是细节中彰显匠心工艺,“珍珑”不仅强调整体的造型设计,也极为重视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南瓜壶身的筋纹制作,每一瓣都极致饱满,六瓣分明而匀称,壶盖与壶身的筋纹,分属两个部分却气韵贯通,犹如一体。比如,嵌盖的制作难度可以说是紫砂壶盖款式中制作难度最大的,甚至有“准缝如纸、发之隙”的说法,稍有不慎,不仅难看还难用。这件作品中的嵌盖,不仅与壶身严丝合缝,同时保证了筋纹上的气韵贯通。比如,壶身上的桃叶、桃果,采用的是花器中的贴花工艺,这种技法一方面考究制作者对泥性的把握,稍有出入就会导致烧制过程中的崩裂,一方面作为锦上添花的装饰艺术,贴花的目的在于丰富欣赏性,这就要求其造型上的形象逼真,这对手作中的雕、琢、捏、塑等技艺要求极高。“珍珑”上的桃子精巧玲珑、桃叶舒展有度、桃枝弯曲自然,正是通过这些细节上生动细腻的处理,才有了这件作品视觉上与触觉上的双层质感。
造型与工艺共同打造了这样一件叫做“珍珑”的作品,这个独特的名称,何尝不是创作的一部分,寥寥二字却是整件作品创作思维与情感表达的浓缩。陈曼生是一位高人,不仅会制壶还是起名,流传至今的石瓢、井栏、合欢、却月等等,不仅形象地诠释了壶的造型,更是准确地概括了作品的主题和核心思想,意蕴悠长、寓意深远。这件瓜形桃饰的花器作品,可取的名字很多,象征子孙福运延绵的“瓜絮”、祝福人们长寿安康的“寿桃”等,而这件作品却叫了“珍珑”。在珍珑之前,见者皆谓之“玲珑”,“玲珑”这两个字,最初只是一种工艺品的名字,因为这种工艺品做工上细致精巧,寓意上祥瑞美好,而逐渐成为寓意丰厚的文化符号,可以用其称赞工艺品的工精艺美,赞美人的聪明伶俐,甚至成为风水的一部分,作为吉祥物而存在,招引福气与运气。这样看来,“玲珑”的确是个合适的名字,而最终定为“珍珑”也的确是缘起“玲珑”。“珍珑”一词,来源于围棋的术语,《天龙八部》一书中,逍遥派掌门无崖子设“珍珑棋局”,希望借此找到天资聪颖之人以承其衣钵,此局极尽珍奇与玲珑,数十年无人能解,后来被单纯善良、心无杂念的和尚虚竹误打误撞破解,“珍珑”棋局看似奇妙,实则有着大道至简的人生之哲。作为围棋中的术语,“珍珑”代表着秒不可解的路数,后来,引申意指全局性的巧妙创作,构思奇巧,独具匠心。可见,就艺术创作来说,珍珑是玲珑的进阶版,是整体造型的运筹帷幄,是工艺技法的精湛细腻;就文化涵义层面来说,“珍珑”这两个字在我们的文化中象征着珍惜、珍贵、精致、巧思,祥瑞等太多的美好,综上种种,此壶,遂谓之“珍珑”。
总结,“珍珑”是一把壶,南瓜与桃子相交、花器与筋纹器相和,其形新颖别致、其意满载福瑞;“珍珑”是一种紫砂壶艺的创作观,要求制作工艺上的精致细腻,造型设计上的全局巧思;“珍珑”是围棋之术也是人生之道,看似难为实则至简,不过是“四时有序,万物有时,人生亦有其时”。
参考文献
[1]赵美群.谈谈紫砂《南瓜壶》的创作[J].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 56(3):163-163.
[2][1]鲍国新.浅析紫砂作品"桃仙"的造型艺术[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1.(4):85.
作者:顾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