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木》国标

[日期:2023-12-1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红木》国标的出台,使广大消费者找到了依靠。出于他们对国家机构和专家的信任,进而对《红木》国家标准信任。但是他们有了一种误解,这种误解就是:凡列入到标准中的材料都是绝对的好材料,也就是说,凡是“红木”,就是好的、珍贵的。而未能进入“红木”范畴的,就不是好的、珍贵的,起码不如“红木”值钱。

  关键词:《红木》国标 红木产业 潜在危害 文化传承

  《红木》国标进行了修订,新《红木》国标于2018年7月1日实施,由涵盖树种中(5属8类33种材料)变成29种,合并了同类项目,其他无大变化。此前有关《红木》国标修订的征求意见会也召开了若干场次,作为标准修订的主导单位,如此的广泛听取意见,是非常积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也正是这样的征求意见,才使得各种声音涌现出来。

  一、《红木》国标有哪些影响力

  《红木》国标对产业的影响、对市场的影响、对消费领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种强大的影响力,令所有人都始料不及。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对高端生活水平的追求,推动了红木产业蓬勃发展并产销两旺。但是,一个极大的困惑阻碍着消费,这就是对红木材料的认知。红木家具以材料为它的物质载体,但这种载体让绝大多数人对它摸不清看不透,只是盲目地崇拜和跟风。在这种情境下,《红木》国标的出台,使广大消费者找到了依靠。出于他们对国家机构和专家的信任,进而对《红木》国家标准信任。但是他们有了一种误解,这种误解就是:凡列入到标准中的材料都是绝对的好材料,也就是说,凡是“红木”,就是好的、珍贵的。而未能进入“红木”范畴的,就不是好的、珍贵的,起码不如“红木”值钱。而事实是,就现在已知的进口的材料,就有许多相当不错的,如果按标准进行打分,其分值并不比目前的29种低,有些甚至还要高些。放眼全球,有太多的这类优质木材,它们正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和被进口。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及《红木》国标的影响,人们认识不到这些。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呢?是导致这些“红木”材料被大量消耗,使资源越来越少。而越来越少就越来越贵,加之商业目的的强力炒作,以至于使其贵到了其价格与物质本质价值的严重背离,这就成了极不正常的现象。更严重的恶果是,使人们偏离了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欣赏红木家具,从实用的角度把它当作为家具,而是追逐于材料的贵与贱,暴发户式的拜金主义的虚荣心取代了对中华文化本源的探索与欣赏,这是一种极为不良的导向,也使得它离大众越来越远,这是应该引起我们特别重视与关注的。

  二、《红木》国标带来的潜在危害

  因为广大消费者认为“红木”才是好材料,才有价值,使他们趋之若鹜,促使其价格扶摇直上,不断攀升,而买涨不买跌的思维惯性,更是推波助澜。作为厂家商家,乐不得人人都去这么想,即使有不同声音,也微弱得几乎为无。一时间,“红木”成了最热门的投资话题。于是,更多的“商机”隐含在了其中,这就是着眼于木材。

  起初是“攀高枝”。就是木材商发现了一些新木材,与现有红木国标中的木材在某些方面近似,于是就给这些材料起一个与那些木材类似的名称,也叫什么“紫檀”、什么“黄花梨”、什么“酸枝”、什么“花梨”,甚至什么什么“檀”等等,不一而足。本来一个新材料,新从国外进口,人们并不知道它的学名,或者木材商明知道这种材料的学名,却故意隐瞒,连真正的产地也编造。这种情况下,他们编出一个名来,你就得跟着这样去叫,因为不叫这个名它就无名可叫。很快的这个名字就叫开了,就成了约定俗成,就成了俗称。木材商做这个的目的,无非是抬高木材的身价,使它卖一个好价钱。

  现在,木材商的做法更加“升级”了,许多人到国外去主动找寻,找寻类似于国标中的木材,一旦发现,就投巨资争取加以垄断。之后在国内对其包装与炒作。而这第一步,就是先向国标树种靠拢,起一个类似的俗称。

  从商业运作的角度讲,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我们再向纵深分析,它的危害就显现出来了。

  我们知道,用硬木做家具,只有中国。这是源于三个原因,一是传统的榫卯结构,它对木材的硬度有要求,太软的材料,榫卯不结实,不能长久地支撑家具;二是中国人传宗接代的思维方式,只有硬木家具才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三是,只有硬木家具,才可以不用油漆涂饰,也能够光洁长久。这里面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原因,此不赘述。总之,世界上的硬木,好像都是给中国人预备的。所以在国外,许多优质硬木材料并不被出产国重视,也不能被珍惜,因此,它原本的价格相当的便宜,一些材料运到中国来,也不过人民币几千块或万把钱一吨或一立方米。但由于它与当下的“红木”材料非常近似甚至几可乱真,木材商再赋予它一个什么“檀”什么“梨”之类的名字,它在国内的价格就一下子翻上去了几倍、几十倍。更有甚者,木材商干脆就把它当真正的某一种红木材料去卖,由于它太近似,甚至连红木老把式也被“打眼”。打了眼怎么办?一种是退货。这种情况下,双方往往退货了事。但也有知假买假的。假如某种材料,市价40万一吨,类似的材料20万一吨。厂家把它当40万一吨的材料做家具,把成品说成是40万一吨的某种材料,木材商大赚了,厂家商家大赚了,吃了大亏的是消费者。遗憾的是,消费者并不知道吃亏,因为凭他的认知度,他并不能分辨这到底是什么材料。尤其是厂家把两种材料混到一起做家具的时候,几乎连神仙也发现不了。我们常常吃到的羊肉串不是羊肉的,羊肉火锅是鸵鸟肉火锅,用的油是地沟油,可又有多少人吃得出来呢?这是一样的道理。

  现在,红木家具市场上的这种乱象,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没有哪个厂家不知道。不同的是,有的厂家揣着明白装涂糊,顺水推舟卖假货;有的厂家坚守诚信底线。但是,在这种混乱的大环境下,诚信企业与作假企业面对的是绝大多数不懂也不可能懂的消费者,这对诚信企业是绝对的不公平,让他们在这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坚守他们的道德底线,实在是太艰难了。这有点强人所难。而一旦让他们在诚信经营与企业倒闭面前做出抉择的时候,或者面对巨大利益诱惑的时候,始终能够坚守诚信的,又会有多少呢?!

  诚然,红木家具所面对的消费者群体是高端人群,尤其是高档红木家具,一般老百姓是望尘莫及的。但有钱人的钱也并不都是歪道来的,尽管钱多,他们同样希望买得明白、买得物有所值。而当下,这种非常的暴利行为,是极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恶性肿瘤,绝不可低估它的破坏力。

  当我们大家知道这些暴利流进了某些厂家和某些木材商口袋里的时候,更多的木材商及投机者比我们更先知道,于是,他们千方百计地探寻某些木材的真实产地。而一旦探出源头,便有更多的人蜂拥而至。木材产地国这才知道了它所拥有的资源的市场价值,接下来便是涨价、买涨、再涨价、再买涨。某种材料价格就这样真正地被抬起来了。而所有这些,都是消费者买单。中国消费者的资金,就这样流进了厂家、木材商、投机者以及国外财团的腰包里。国内的“红木”炒得越火,他们赚的钱越多。

  所有这一切,客观上应该首先归罪于《红木》国标。我们可以理出这样一条线索:当《红木》国标定位了某些材种的时候,客观上给出了一种导向,就是消费者片面认为,只有国标的红木才是好材。于是,消费者的消费取向,便针对向了“国标红木”。厂商要迎合消费者,便只能在“国标红木”中打转转,造成了这些材料的大量消耗,加剧了它的“濒危”速度。越是“濒危”,就越是严控,使得进口成本增加,加剧了其真正价值与价格的剪刀差。某些高得离谱的材料价格,使得造假、售假者铤而走险。也使得更多新的原木、很低价格的材料攀龙附凤,并以他们相似于“国标红木”的身材迅速占领价格高位,最后成为真正的高价材。《红木》国标,就这样以它的“标准姿态”被利用,而成了某些人赚取暴利的帮凶。

  作者简介:

  吉林,男,南通崇川人,1963年5月出生。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南通市红木家具协会会长,南通美霆紫檀家具有限公司法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