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惠山泥人传统手捏戏文的捏制技法与彩绘制作

[日期:2023-12-1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惠山泥人是我国著名的彩塑品种,是无锡最著名的特色文化,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锡惠山泥人题材丰富,技艺精湛,惟妙惟肖,色彩鲜艳,雅俗共赏备受各界人士的喜爱。惠山泥人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至今有近500年的历史,泥人艺人们几百年来保留传统不断创新孕育出了巧夺天工,灿烂绚丽的民间艺术文化。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无锡惠山泥人传统艺人除了传承延续它,还想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这门中国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


  关键词:惠山泥人手捏戏文;技法要领和特征;制作步骤;彩绘制作


  一、关于惠山泥人传统手捏戏文无锡惠山泥人一般分为二大类“粗货”和“细货”。“粗货”采用模具印胚,手工彩绘,造型简练夸张,色彩写意潇洒,其代表作就是《大阿福》,“细货”就是手捏泥人,泥人全部用手捏捏制而成,手捏泥人从内容上大致分三方面;第一,是以戏曲为主要内容,第二,反映当时的市民生活情景,第三,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以及部分含有吉祥意义的动物又称“四脚趾”,其中戏曲题材是其重点。清末民初随着昆曲和京剧的流行,惠山泥人的艺人们创作出了直接用手捏制而成的戏文。可能是为了方便,我们把这些手捏的品类泥人统称为“手捏戏文”。手捏戏文造型生动传神,色彩色调秀丽明隽,耐人寻味。

  二、关于手捏戏文的技法要领和特征手捏戏文的形体塑造有它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点,捏制的过程要求“从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制作过程先做下部两足,再到腹部,胸部朝上做,这样比较容易掌握人物的比例和动态,手足部做好后保持湿度,再足部向上做衣袍,并用工具压制衣袍的纹理和褶皱,做好衣饰如腰带,玉佩等,再镶上做好的手,掰好动作,最后就是镶上人物的头部,人物的头部一般预先做好很多不同人物的面部模型,印制出来后根据人物要求进行加工是人物的表情更加生动,制作出人物特有的眉眼,发型,头饰,有时还要预留出妆銮的孔如装耳坠,胡子的,头发的等,完成人物头部的制作就可以镶嵌在做好的躯干上,根据要求调整动态就完成制作。有经验的老艺人更能在人物动态上做的惟妙惟肖。在制作过程中结合戏曲表演中的动态,神情,气韵等方面的特点,表现出手捏戏文在泥塑上特有的技艺特征。手捏戏文的手捏技艺过程,基本造型方法,操作要领,具体手捏技法及要诀,归纳出几个捏制技法特征,即手捏味,规范性,灵活性。

  第一:手捏味

  手捏戏文的塑造技法以捏为主体,有机的组织配合其他规范动作进行人物塑造,因此具有独特的手捏味,手捏的技法不像雕塑可以八泥巴加加减减,必须从下到上,从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在这过程中敲敲拍拍,最后再来一手“捏势”又叫“扳势”。手捏戏文中形象的体,线,面强调一次成型,捏下去是什么效果就是什么效果,要求心手相应,成功的手捏戏文是艺人心手高度的合作。

  第二:规范性

  手捏戏文的手捏工艺过程,基本造型等方法操作要领,是手捏技法的规范要求,也可以说是程式要求。“程式化”是创作经验丰富的历史必然,意味着自成一家体系的确立。手捏戏文在泥坯捏塑上的规范要求,成为其确立艺术标准的基石。

  手捏戏文捏的是“戏”以戏曲舞台表演为要点,因此手捏技法的规范要求与戏曲表演的程式有很大关联。在手捏技法上,每个戏曲行当都有其基本要求。如生角的脸长方而饱满,旦角是圆润的瓜子脸,净角是饱满的国字脸,丑角是由字脸等。再比如做仕女要掌握腰部特点,体态要九曲十八弯;做武生就要把握威武和力度。正所谓“将军肚,美女腰,小儿腿,老人背”,这些技法和要领都是历代老艺人们提取经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形成了一种手捏戏文的基础方法。

  第三:灵活性

  手捏戏文独特的泥塑方法使其在技法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更能提高艺人创作的自由度——无拘无束放得开收的拢,可以捏制各种人物形象。搓搓捏捏就有形,敲敲拍拍就有面,一格一捋就有纹,一扳一扭就有势。刚组合好的泥人姿势呆板,这时就要找它的人物特点和味道,手一弯,腿一别有了动作,这就是“捏势”。惠山手捏泥人造型好不好关键在“捏势”,艺人水平的高低在“捏势”。在造型上可以不受模具的限制,根据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需要,做出许多构图进行任意变化。老艺人常说“光死做是没有用的,不动脑筋的做是没有出息的,做到哪儿要想到哪里”。手捏技法的灵活性不仅得益于土质的的可塑性,同时与分段组合的捏制手法也有大关联。

  三、关于手捏戏文的技法和制作步骤

  手捏戏文是一种彩塑工艺,先用泥捏塑待干后在外表用彩色描绘而成。主要工艺分为:捶泥,打稿,捏塑,

  整修,揩胚,上底粉,上色,开相,打蜡,妆銮等十几道工序。手捏戏文。它的制作工具比较简单,只要笃板(一块长方形的厚木板)几把细长条的雕塑工具,剪刀,铁片。铜丝等,这些工具在手艺人们手中驾轻就熟,灵活自如的可捏制出不同的人物鸟兽。手捏戏文根据戏文的捏制和装配的特点,制作步骤分为“捏段镶手”和“印段镶手”两种。“捏段镶手”的手捏戏文除头部是模具印出来的,躯干和手足,衣帽都是手捏出来的。“印段镶手”的手捏戏文,头和躯干都是模具印出来的,手足和道具都是捏出来的,俗称“小板戏”。从整体上来看,二者大体一致,也就是将手捏人物分成

  头部,躯干,手足,衣袍等,再进行装配链接起来掰好造型,要求一气呵成。这里我们主要简单地说一下“捏段镶手”,捏段镶手的制作步骤分为五道工序“一印、二捏、三镶、四压、五扳”。一印:就是将先制作好的戏文人物脸部翻模,将揉好的一小块泥印上,把头的后脑勺制作饱满,根据戏文情

  节需要修改面部表情,做好发饰或帽子,预留装帧孔洞,改完后保湿放好,以便安装时衔接牢固。二捏:就是开始捏脚,捏身段、捏手。根据“从下到上,由里到外的原则”,捏出一双脚,拍泥皮包衣袍,用笃板拍出三个面,然后捏出腰部,添出肚子,推出胸部,做手,先捏出手掌,用剪刀剪出手指,再用拍薄的泥皮包袖子。

  三镶:就是把捏好的身段、手、头都镶接起来。这样整个人就算分段组合完毕。四压:就是压出衣纹。用格子在肩膀处压出衣纹,一般压三下即可。五扳:就是把捏好的整个泥人放在手里,根据戏文的情节扳出架势来,把人物的动态调整好,放在一边阴干。手捏戏文的“捏段镶手”和“印段镶手”虽然带有惠山泥人的特点,但毕竟属于程式的,最有意味的是在这

  程式上的特殊处理——也就是在类型化的基础上突出了个性。同样的脸型或手势经过艺人的捏,拉,挑,剪,掰,扭等变成一个人一个样,痒痒不同,这种处理方法就像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唱戏强调“死腔活唱味儿长”,非常灵活地解决了“程式”(死腔)与“个性”(活唱)的辩证关系。

  手捏戏文运用了戏曲“以虚化实,以简代繁,以神传情”的艺术技巧,根据泥塑的特点,,将戏曲剧情进行提炼概括,以最富于代表性的情节和人物动作来反映出整出戏的内容,达到以少胜多,形简意赅的艺术效果。制作一组好的手捏戏文一定要记住“情,俏,稳”。“情”就是要把戏曲中最有意思和特点的情节表现出来,要有故事性;“俏”就是美就是好看;“稳”就是稳当,要站得稳不晃动。一组人物放在一起要顾盼呼应。手势动作是戏曲身段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无声的语言,表达着戏曲人物的思想感情,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在手捏戏文中,艺人们很注重琢磨戏曲表演中的“手形”。

  戏曲人物众多,手捏戏文作品中大多是选择形象动作幅度大,舞蹈性较强的人物或曲目。而戏曲服饰关系到整个戏曲效果,在手捏戏文中,艺人很注意这方面的塑造,如对人物戏袍的袍边处理就强调“边薄中厚,下薄上厚”。人物的衣着捏的好就越能表现出人物在舞台上潇洒灵动的感觉。袍边要薄而齐,挑袍边的处理方式能更好的表现戏曲人物的动态,所谓“挑”就是用工具或指甲面轻轻在裙摆和衣袍边“上挑”,加强人物的动态,更好的表现人物的轻盈和灵动。

  手捏艺人在捏制技法中结合材质特点总结了一个口诀“搭搭满,细细减,去中心,以一当十留弯头”。“搭搭满”就是在泥人捏制时讲究造型饱满,完整。圆润的体态,挺括的线条,处处显得饱满朴实,让人看着舒服。“细细减”就是在泥人捏制中,趁着泥人半干半湿时用手或者工具对作品细细的,一步一步地进行消减和修改。“去中心,以一当十留弯头”是对衣纹处理的诀窍。人物衣袍中间得衣纹要少,多了不仅破坏整体效果还影响上彩用笔。袖口,裙边,裤边这些地方衣褶不宜过多,在关节处要留有“弯头”,即一二条流畅的弧线表现出衣褶的转折。

  四、关于手捏戏文的彩绘制作彩绘对惠山泥人传统手捏戏文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位置,惠山泥人素有“三分胚子七分彩”之说。捏塑和

  彩绘相辅相成,高手彩绘往往能使整套手捏戏文光彩夺目,作为一个捏塑作品的最后一道工序,如果做不好整个作品将前功尽弃。

  第一,彩绘四字诀“新·清,齐,爆”所谓新,就是色彩新鲜,明快醒目,整个色调要鲜明光亮,不能湮嗒嗒(不鲜艳的意思)。所谓清,就是要清爽,干干净净的意思,注意色彩的调和,通常上下采用对比色调和,而纹饰又运用类似色调和,如深地浅花,浅地深花等。所谓齐,顾名思义就是要笔法整齐,界线清晰,繁而不乱,落笔要掌握有疏有密,繁简得体的原则。所谓爆,就是要抓人眼球,在视觉上要有强烈的冲击力。这些都是泥人传统彩绘的色调,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国人在色彩色调上更喜欢让眼球舒适的复合色调,

  第二,彩绘的要领和用色牢记彩绘口诀要领“从上往下,从前往后,先主后次,先淡后浓,先白后黑,头发靴子最后”。“头色勿过四,身色不过三”,就是说头部颜色不要涂四遍以上,身体不要涂三遍以上,不然颜色容易龟裂,但又不能涂得太少太薄,又容易露底。“落笔如飞,厚薄均匀”意思就是彩绘时要速度快,不能停顿,笔发呆,颜色水分均匀,涂得效果才会好。“直线要直,曲线要活”这是彩绘的用笔要领,“先开相,后妆花,描金带彩放后头”这是头部彩绘妆銮要领。

  传统手捏戏文彩绘用色有它独特的口诀“红搭绿,一块玉”就是红配绿对比使用,效果好。“红要红的鲜,绿要绿的娇,白要白的净”,传统用色使用比较干净,更注重视觉效果,让人眼前一亮。“远看颜色近看花”是彩绘的总体要求,就是说既要有大的色彩效果,又要经得起细看近看,局部不能影响整体,底色与纹样之间相互衬托,使之更美。

  第三,关于纹样的使用在传统手捏戏文彩绘中会因为不同人物使用不同的纹样图案。在纹样的使用中要牢记总体要求和布局规律“少里要看多,多里要看少,满而不塞,繁中有简”。传统纹样中“团寿纹”“长脚寿”“梅竹”实用于有身份的老年服饰;“团球花”“百吉”“蝙蝠花”实用于孩童服饰;“云景花”“小浪花”“五色云”实用于神仙的服饰;而“草花”“芙蓉花”“牡丹花”“何菊”等则实用于富贵人,美女服饰的常用图案。【总结】无锡惠山泥人是传统彩塑艺术,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数百年的,无数艺人代代相传,勤奋创作得以传承。手捏戏文作为惠山泥人的重要品种,以它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的特点,被誉为“东方

  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手捏戏文与中国传统戏曲的普及密不可分,手捏戏文的捏制技法重视神形兼备,不是模拟戏曲,而是根据彩塑自身的特点进行再创作。而手捏戏文它的彩绘不同于其他各地区的泥人,它“开相”讲究,色调明而净,时而华美中带轻快,时而富丽中带着柔美,在继承了早期惠山泥人的传统彩绘基础上,根据戏曲内容进行新的创作。新的时代新的审美,我们传统文化艺术也迎来新的发展,在传承精湛技艺的同时也有新的创作,在不断创新中寻求传统和现代审美的融合点,让惠山泥人传统手捏戏文这一精湛技艺生生不息的流传下去。

  参考资料:

  1,柳家奎《无锡手捏泥人技法述要》1990年12月

  2,吕航窦唯巍《惠山泥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年8月3,沈大授《惠山泥韵》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

  作者简介:

  华帅,女,1986年12月出生,大专学历,2016年评为工艺美术师,无锡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