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景如画——浅谈核雕创作苏州园林与花窗

[日期:2023-12-1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构图创作是核雕艺术中极为讲究的要素之一,优秀的核雕结构设计可以提高其整体的风格和魅力。苏州核雕作品的构图创作形式十分多样,大体可划分为整体圆雕、局部浮雕和全景浮雕三种。在进行核雕塑艺术的设计过程中,要以中国传统艺术为基础,研究和借鉴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和中国传统油画的几种典型的构图创作方式,结合其题材需求,按照视觉的美感规律,对适当的布局进行合理的编排,最后以精巧的造型和精湛的技艺,创造出形神俱备的精美的核雕塑艺术。

  关键词:苏州核雕;构图创作;苏州园林与花窗


  一、核雕创作苏州园林与花窗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我国核雕艺术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最早可上溯至宋朝,而使其出名的则是明朝一篇散文《核舟记》,讲述天启时期传奇人物王叔远创作的《东坡游赤壁》,描绘的是苏东坡与佛印、黄庭坚以及其他几个朋友一起乘船游览的情景,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惟妙惟肖,可以说是“形神俱在”,被誉为“传世佳作”。苏州核雕是华南地区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一种核雕,它以精巧的图案、精致的外形、精致的做工,往往能在一小片空间里营造出另一个天地,为每个人所喜爱。在材质上,苏州的核雕多选用广东的硬实、精致的橄榄核作为原料,依靠其原本的形态进行创作,在构图的创作、造型、工艺和意境上都有很高的要求;从造型风格上来说,苏州的核雕刻有珠串、坠件、装饰三大类,为喜欢核雕刻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日常欣赏途径;在表达的内容上,苏州的核雕塑大都是表达大众所喜爱的吉利理念和心灵上的寄托,时常有神仙人物、民间故事、山水园林等题材,迎合了人民群众对更好的生活的渴望,也更有对崇高人格的追求。苏州的核雕刻造型逼真,内涵丰厚,具有“精”、“细”和“雅”的特点。

  综观当今苏州盛行的核雕,其构图创作风格非常多样,从以橄榄核整体形态为根基,以雕刻罗汉为主体,以橄榄核为中心,以凸出手法,以“财”为中心,以全景式的构图形式,刻画出一个个动人的民俗传说。在一切的视觉艺术中,布局创造是一条非常关键的规则,它是一种能够战胜对手的武器,它要求创作者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之后,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各种意象在作品中进行合理的组合,最后创造出一幅充满魅力的和谐的画卷。自六朝以来,谢赫在中国绘画的“六法”中,首次提出“经营位置”这一观念,并把它的创造推至学理的层面,论述了各种形态间的大小、疏密、虚实等关系,苏州核雕刻也是如此,它是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本文通过对苏州核雕刻中常用的几种构图创作手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试图探讨其创造性的对策,这对以后的雕刻作品的制作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纹样题材

  苏州园林中的花窗图案,具有丰富的主题和广阔的材料。主题的选取来自于自然界的动植物,生活中的器物档案和自然象征,反映了吴人通过谐音及对应意象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想象,这也是吴越文化的浓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发展,在吸取了历代的文化元素之后,花窗图案也开始了新的组合和发展,这使得原本的图案出现了新的组合和衍生,这也是一种富有时代特征的图案,可以说是当代设计的灵感来源。苏州园林花窗图案的主题主要有自然符号、文字图案、动物图案、植物图案和器具图案五个方面。自然符号类花纹是一种由自然现象和有关含义的符号单独或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主题,常用的有“日纹”、“万”字纹、“冰裂纹”、“冰梅纹”;各种自然符号类花纹样都是通过对自然现象进行模拟,把它们形象地运用起来,一般是围绕着被模仿的主体进行布局,再在细节上添加其他的几何图案或线条来点缀,再进行一些小的调整,就能使其形态发生一些微小的变化。

  拟日纹可根据窗框的变化细分为变形涡状日纹、方形套涡状日纹以及方形套组合涡状日纹三种,三种形式的拟日纹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以模拟太阳形象为主,可呈椭圆、正圆以及边缘不规则但具有韵律的圆形状,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其图案样式及寓意还是围绕太阳展开;古时期,卐被视为太阳与火的象征,亦寓功德圆满之意,在唐代被视为吉祥符号并赋名作“万”字。卐字纹,单一式有斜式卐字纹、宫式卐字纹、软脚卐字以及套方卐字纹等,组合式有植物、动物、器物等题材与之共同构成的纹样,种类较多,形式丰富;冰裂纹是模仿雪花与冰裂状,有六角套冰裂纹、冰雪纹、套折扇纹等;冰梅纹是以冰裂纹镶嵌梅花的样式,构成形式也极其丰富。

  (二)外框造型

  开窗莫妙于借景。苏州园林中的“花”窗,不只是开窗,也是景,窗就是景,就是窗,这就是“花”窗的妙处。苏州的花园中,花窗的花纹就像是一朵盛开在墙壁上的花朵,它有着不同的形态,也有着一种美丽的美感,这主要是因为它有着特殊的形状结构和里面的花纹,两者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窗户就像是一张完美的纸,窗芯是画笔在上面留下的印记,而窗则是用来测量创作内容大小的尺度。苏州花园的花窗纹样都是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在独格的窗扇形状和窗芯花纹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一节,对花窗的形式构造进行了论述,为以后新中国女性服装的轮廓设计和处理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苏州花园的窗棂,既有个性,又有个性。在窗扇造型上,常见的形状有矩形,正方形,五角,六角,八角,圆形,椭圆等;不规则形状的形状大多是以动物、植物以及器皿等主题的主体形象地延伸出来的,比较显眼的有灯笼形,银锭形,花瓶形,石榴形,秋叶形,葫芦形,海棠花形,钟形,扇形,和桃子形等。另外,另一部分则是将规则的形体进行变形,形成不符合主体视觉形象的不规则形体。苏州花园窗构造的独特之处就是将主题意象抽象出来,并将其作为一种扩展的、独立的整体图案运用到花窗上,体现出文人雅士的睿智和现代古典文化的气氛。

  (三)寓意内涵

  纹样的表达,既是形式之美,又是内涵之美、意蕴之深,又是其外在之美与其内在之美的有机结合。苏州园林中的“花窗”图案题材广阔,形态多样,每一种图案不但雕琢精细,还蕴含着独特的意蕴,它反映了民族文化、艺术审美以及对自然的膜拜。从古至今,人们都希望多子多福、如意安康、长命百岁。动植物往往是被赋予了人类文化感情的物品,人们利用动植物的谐音,并对它们的习惯特点进行观察,从而形成了一种传递情绪观念的纽带。石榴是佛教中的一种神圣的树种,又叫爱之树。它的最大特点是果实丰满,果粒多,在民间文化中,经常用石榴来表示多子,意思是一百个孩子都在一个房间里,因为它的花朵色彩鲜艳,所以被称为榴火,代表着繁荣昌盛。“牡丹是最名贵的花,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国色”等古代诗句,牡丹也被誉为“木牡丹”,被誉为“花王”,有着倾国倾城的美名,代表着财富、繁荣和繁荣。苏州园林中以牡丹图案最多,通常和如意头、海棠、蝙蝠等图案结合,寓意吉祥、吉祥、吉祥。乌龟因其长寿、耐饥、能知祸福、有智慧而被看作是长寿的象征物。年年有余,“鱼”和“余”同音,暗喻“多子多福”;玉佩是古代文人雅士佩戴的一种象征,是一种形象,一种风度,一种地位的象征。蝙蝠和“福”的谐音是“福”,有“福”的意思。“厌胜币”是一种不值钱的钱币,是一种用来镇压鬼魂的迷信道具,具有驱邪镇魔的作用,后来被用一根红线绑在胸口,有驱邪和祈福的意思,类似的钱币还有方胜、宝剑和葫芦等。苏州园林中的花窗图案样式繁多,涵盖范围广泛,故本文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图案进行论述和研究,对其他类型图案的含义就不作过多的阐述。“花窗”含义的独特之处,是因为每一种图案都有着不同的背景故事和文化内涵。通过不同主题纹样的结合,可以构成一种全新的复合纹样,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含义和更深的含义,传递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心灵的寄托。

  (四)景观功能

  花窗由原始窗棂演变而来,在基本的采光、通风和散热等功能基础上,还附带有美学意义的园林景观,这也是苏州园林的一种表现形式。江南园林最大的特点就是景中有画,景中有景,因为土地的限制,苏州的园林大多都是小巧玲珑,在院落或走廊上布置花窗,既可以美化环境,也可以让室内和室外的空间互相贯通,形成一道和谐的风景。花窗除了有装饰与实用的作用外,还可以起到借景、漏景的作用。明朝计成道:“园林讲究借法,讲究的是体用。”其中,“借景”是一种特殊的造园方法,是拓展花园空间层次、增加美学价值的重要手段。“近”与“远”的结合,都是为了扩大“视”的视野,在“有限”的空间中获得“无限”的意境,从而拓展了庭园的艺术空间。漏景,是花窗景观功能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它是指在花窗纹样间隙之间若隐若现地透露出另外一面的景色,它和图案共用在一个单位的窗格中,构成了一幅虚实相间的景中有景的画卷。苏州园林中的花窗与建筑空间之间,既有隔断,又有通透,给人一种朦胧之美,让人流连忘返。苏州花园中的“借景”和“漏景”的作用,都是以透空的方式,将风景融入进来,让室内和室外的空间互相融合,产生了一种虚实转换、层次变化的效果。这样的空间互动,与开着窗户的墙壁,形成了一种动静的反差,就像是墙壁的纹理重组一样,对于服装的设计理念和材料的改造都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二、苏州核雕中的构图创作

  苏州核雕中的构图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通体圆雕式、局部浮雕式、全景浮雕式,共同塑造了风格多样、美轮美奂的核雕艺术形式。

  (一)通体圆雕式

  通体圆雕式构图创作以整个橄榄核为基础,着重于形态和体量的天然转换,创造出立体的视觉效果。苏州的核雕是目前比较普遍的一种形式,也是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一种造型手法,其代表性的有《罗汉头像》、《花篮》等。比如《达摩》,达摩的影像是由一颗橄榄核组成的,头、身、手、腿、足等部分,都是由一个两端细,中间粗的橄榄形结构组成,充满了强烈的三维立体感,整体画面丰满,密度适中,完美地表现了达摩俯视众生的表情。这种结构设计需要很高的建模水平,要对每一个部位的形状进行总体的安排,强调线与线的穿插关系,在突出主题的前提下,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


  考虑到核雕的主要工序是“减”,所以在加工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刻刀的力量与方向,以保证一次完成。在运用这样的构图创作手法进行创作时,也可以把整颗橄榄绿都巧妙地加以处理,形成一个虚实相间的整体空间,再在某些地方营造出细小的主体视觉图像,常常可以达到点睛之笔的作用。比如《石破惊天》,每个幼龙都被做成了光滑的龙蛋形状,然后在上面雕刻了一条快要孵化出来的小龙,栩栩如生的小龙从里面伸了出来,仿佛下一秒就会出生一样,整个画面既有趣又充满了诗意,让人浮想联翩。

  (二)局部浮雕式

  局部浮雕式构图创作部分浮雕式的构图,通过在橄榄核的表层上,形成一些大小不一、疏密不一的主体视觉图像,通常保持了橄榄核原本的平滑表皮,与浮雕图案形成对比,图文间的对应关系清晰。在进行这种布局设计时,应以橄榄核面为底,在圆形曲面上,进行疏密相间的凹凸图案,营造出一种虚实相间的空间效果。“剔地透突”、“剔地隐起”、“剔地起突”三种表现手法,早在宋朝《营造法式》中就有记载,并在苏州的核雕作品中得到运用。
  在这种布局设计中,人物、动物、植物等单一的主体图形,通常体积不得超出橄榄核的整体轮廓,这样才能保证清晰的图基关系,创造出与观者视觉感知相适应的艺术意象。其中,以《八大美人》、《十二花神》为代表的《竹林七贤》,在同一形状的七颗橄榄核上,通过凸凹的手法,刻画出了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人物神态各异,神态各异,人物的个性特征,都是通过高超的造型技巧,把每一个人物的个性都刻画得淋漓尽致。考虑到这种图案通常是单向观看的,所以在设计时,会将相关的图案布置在橄榄核的多个地方,以使其可以从多个视角观看,以达到多个视角都可以欣赏的视觉效果,比如,《风景八仙》,在前面的8个八仙图案的后面,依次排列出松,柳,籽,荷,梅,兰,竹,菊等八种花卉,与前面的八个人物形象相互辉映,更加突出了这幅画的主旨,增加了画面的表达能力。

  (三)全景浮雕式

  全景浮雕式构图与中国传统的散点式构图有几分相似之处,它利用橄榄核表面的自然结构,使画面本身具备了一种自我转换的效果,经常会有很强的叙述能力,一般都会在橄榄核的表面上安排一种疏密适中的构图,来描绘出人们喜欢的题材。这样的构图,是在橄榄核面上用浮雕的方式来造景,没有留下任何的空隙,以大小不一、疏密相间、繁简不一的形态,创造出一种与苏州园林相似的“移步换景”的视觉形态,不同的视角所创造的画面,都是为了衬托同一主题的内容,这需要创作者的造型能力、制作技巧和艺术修养都有很高的要求。这样的作品,虽然耗时较长,但最后所呈现出来的视觉形态,却往往更具魅力,令人领略苏州核雕刻的精致之美与深远的意境之美。


  现在,利用这种构图制作出的优秀的核雕作品,已经多次获得了国内外的艺术奖项,成为了人们的一件艺术品。以核雕《普天同庆》为例,是一幅“全景浮雕”的构图,与宋朝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有几分相似之处。这是一件历时半年的作品,取材于中国古老的“群仙祝寿”的故事,将中国的仙人形象组合在橄榄核的表层,组成了西王母驾驭凤凰,道教的三清,观音菩萨,福禄寿三星,八仙,刘海,还有苍劲有力的松树,飘逸的云和仙鹤,规整的亭台楼阁,没有一丝的空白,排列得疏密得当,错落有致,秩序感极强,作者凭借高超的造型技巧和制造技巧,把每一组人物都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副震撼人心的“群仙庆生图”,寓意着“普天同庆”。

  《清明上河图》、《松下问童子》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核雕作品。总之,在进行核雕艺术创作时,应根据作品的题材内容,按照视觉形式美原则,灵活地选取造型形式。如果作品所选取的图像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容易辨认,比如关公,罗汉,财神,观音等等,那么,就没有必要通过太过繁复的构图创作来衬托主题,而可以采用通体圆雕式、局部浮雕式的构图创作,来将画面中的主要图形进行组合,以画面中传神的形象来表达主体;如果一件作品要用大量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形态来表达一个主题,那么就必须运用大型的全景浮雕式构图创作,来创造出一种整体的气氛,运用形式美的原理,在构图的过程中,将每一种形态都组织起来,形成一种有层次、有内涵的空间关系,这样就能将作品的艺术理念在受众的脑海中建立起来,最后达到一种强大的意境美。

  三、苏州核雕构图创作创新策略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各种视觉艺术都非常注重构图的创造,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就必须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和中国传统绘画中吸取营养,为古为今用,灵活地按照表达对象的要求,创造性地进行构图创作。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和中国传统油画的构图创作手法和原则有所了解,并能灵活应用。

  (一)借鉴传统工艺美术构图创作

  中国各朝代的传统工艺美术,在各个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作品,它们凝聚了历代匠人的集体智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苏州核雕塑创作的灵感源泉。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其独特的构图创作特点中汲取灵感,并与其本身的形态构造相结合,使之成为一种富有个性的创作形态。首先,在进行核雕刻时,可根据橄榄核的形状,参考中国古典图案的构图创作方式,进行新的核雕刻。自新石器时代至明清,在一度盛行的彩陶,青铜器,玉器,漆器,瓷器,紫砂,织绣,剪纸等艺术门类中,也相继涌现出了许多别具一格的构图形式,如“格律”、“喜相逢”、“开光”、“八达晕”等,这些都是独具特色的。例如“喜相逢”式的作品,它的结构是一幅阴阳图,用一条漂亮的“S”形线把圆分为两半,再把它们各自组合起来,形成一幅和谐的图案。这种构图形式,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彩陶,并在后来的工艺美术作品中得到广泛应用,体现出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特有的动感之美。在进行核雕创作时,可以将整个橄榄核的构图创意设计为一种通体圆雕式的太极图式结构,将各种有美好寓意的新主题组合在一起,通过变形的造型方式,将它们巧妙地排列于其间,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变的视觉形态。其次,在进行核雕的时候,可以参照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些代表性的器物,人物,动物,植物,橄榄核的形状,依势而定,按照一定的规律,将橄榄核的形状,进行圆形的雕刻创作,把器物、人物、动物、植物的主要形状特点,在橄榄核的表面的某些地方进行表现,最后,发展出一种寓意美好的新的构图创作风格。普通的器皿有葫芦瓶,紫砂茶壶,青铜鼎,博山炉等,动物有龙、凤、瑞兽、生肖动物等,人物有童子、仙人、佛、菩萨等,植物有莲花、宝相花、牡丹、桃子、佛手等,在进行了变形和设计后,就能产生新颖的核雕作品。另外,还可以提取一些物体、人物和动物形状中具有一定识别性的部分,并将其加入到橄榄核中,进行新的构图创作创造。《九龙壶》核雕手链,是以九把龙形花卉壶为原型,以壶嘴、壶身、柄等为造型元素,巧妙地将其置于橄榄核之上,构图创作一种全新的吉祥造型。


  (二)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创作

  中国山水画的各种构图创作形式,也是我们在进行核雕刻构图时,对其进行研究和参考的一个主要源泉。中国国画以散点透视法为主要手段,它的构图或稀疏或密集,或复杂或简单,尽管它的视觉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都追求着内容、形式和意境的高度融合。中国人物画有很多种类型的构图创作方式,首先是分散的大场面叙述布局,比如宋朝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清代的徐扬的《姑苏繁华图》,这与前面所述的苏州核雕塑的“全景”造型相似,而《丰功伟业》则是以散布型的形式,表现出绵延的长城,飘扬的军旗,收割水稻的官兵,创造出一种欢乐的、融洽的题材。第二类则是以“惜墨而大而留白”为特点的奇特的构图手法,如四大山人《孤雁》和石涛《花卉册》等,苏州核雕刻也是以此为基础,以《十二生肖》为例,每幅作品都留有适量的空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感受。在进行核雕刻的创意和结构设计时,可以参考中国国画的上述两种构图创作形式,以自然的橄榄核表面的曲面作为纸张,首先要按照题材的需要来进行总体的布置,确定其间的主次关系,在符合生产技术的前提下,对细部的各个身体的开合起伏、虚实疏密、层次穿插关系进行关注,从而产生一种像叙事一样的构图。另外,还可以按照题材的需求,在运用局部凸形构图创作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中国绘画的空白技法,重视总体的章法和神韵,做到以弱胜强,着重于对作品的“意”进行重点的建构,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布局创作风格,这样的排字方式,也能为设计者节约很多时间,从而大大地提升了生产的效率。

  结语

  由此可见,苏州核雕刻的构图创作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也是衡量一个人的艺术风格的一个主要依据。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合理而又富于创造性的结构形式,是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它可以很好地凸显出一个人的思想,提高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从而迅速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核雕刻的过程中,身为一名设计师,要善于将常见的构图创作形态进行灵活组合,最后在一寸空间内构建出另一番天地。在核雕的创意上,还要对其他艺术门类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尤其是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和中国油画等艺术形态在构图上的独特之处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并按照苏州的设计理念,把它和核雕刻的图案进行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在作品的创作上实现自己的创新,从而引导着核雕刻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扬.苏工核雕的发展现状、危机及对策[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11.

  [2]殷毅军.苏州核雕产业化的先驱——记清末民初舟山核雕名家殷根福[J].上海工艺美术,2022(12).13

  [3]任敏华.曾不盈寸,尽显乾坤——任敏华核雕作品欣赏[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1(2).15.

  [4]曹仁荣.苏州园林名胜图[J].古吴轩出版社.2020.03.02.

  作者简介:陶美华1979年出生江苏苏州吴中区舟山村乡村振兴技艺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能大师。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二十多年的核雕艺术创作中展现出了自己的风格。不失传统的作品内含舟山核雕的率性、意蕴和调子。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