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留青竹刻 花鸟 技法
我学习留青竹刻已有十余年,自觉有个神奇的“本事”——那就是化繁为简。任它原稿繁复困难,我都能粗略处之,大而化之。初学时这不啻是个优点,学到一点新东西,就敢下手,不怕输,最初的一件件作品,就是这么拼出来的。现在看,却是粗糙得有点不堪入目。于是决定跟昨日之我告别,不求速成,精益求精。
一、选题
改变,从新的创作开始。与老师商量后,我打算刻一幅花鸟题材作品。
看了不少画,范围主要是宋明清代的作品。逐一甄选,敲定了北宋画家赵昌的《花鸟图》,因为这画相对“简单”。其实这幅对我来说,一点也不简单。
二、定稿
赵昌的这幅《花鸟图》为竖轴,一只白头翁立于一丛垂丝海棠上。
按老师要求,在动刀前充分了解画理,所以我先后用墨色、铅笔对原稿描摹了五张,将花鸟枝叶关系搞清楚。因画面狭长些更显清雅,我有意将画面拉长,花鸟主图保持不变,将题款印章适当错位。此画因为“盖章狂魔”乾隆的经手,上有18枚印章,除了一枚为作者赵昌印,其他均为后世鉴藏印。竹刻时没必要照搬所有印章,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乾隆五玺包括“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和“宜子孙”。其中“三希堂精鉴玺”和“宜子孙”两印成双出现,不可单列。
此外,还有乾隆七玺八玺等等,也在此画中有钤印,比如“石渠定鉴”“宝笈重编”,这两印也是成双出现,另有“宁寿宫续人石渠宝笈”等以宫殿名为首的鉴藏印,实在如狗皮膏药般贴得到处都是,破坏了一幅小清新画作。
但换个角度讲,这些印章也是时光的印迹,表明了画作被辗转收藏的轨迹以及后人对其的推崇。斟酌良久,我确定刻乾隆五玺,加上“赵昌写”印以及我自己的一枚姓名章,另在画面右上角改为“瞻衮堂”印,落款字太小不宜再刻原章“乾隆宸翰”而改为单字“隆”。终定稿:主画、题款加9枚印章。
三、画稿
此次在竹面上画稿,我用的是铅粉拓印法。因为已经构思好如何改画,所以主图描好后,挪动位置,把题款与印章一一描摹。揭开画稿,将所有线条再重描一遍,加重印迹。
也许是我以前惯用复写纸,油墨干后不易褪色的缘故,养成了我竹刻时满手抓的不良习惯,此次换成铅粉拓印后,一边刻一边不由自主地摩挲,导致前面的画面尚未刻好,后面的线条已然消除,结果,一边竹刻一边补画,着实麻烦又无奈,而且在一次次重复描摹中容易造成画面失真,这才是大损失。
我把这苦水倒给老师听后,老师给了三点建议:一,竹刻时左手腾空抓住竹片边缘,哪怕按压在竹片上时也不要轻易移动位置,不摩擦画面,铅色就不会掉;二,把画面上所有线条一次性铲好定位,再做层次,此时再怎么动都不怕掉色;三,以后在采竹煮竹后尽可能将竹油及污垢擦拭干净,我现在用的竹片表面尚余油垢,所以铅色画不上且容易掉色。
四、竹刻
《花鸟图》的竹刻过程可谓一波三折,说来一把辛酸泪。此画说来简单,实则困难之处有二:
一是九枚印章,四阴刻五阳刻,既要贴近原作表现出金石味儿,又因竹片窄小印章更小却不可失之毫厘。我虽然都刻出来了,但问题也很明显,假想这是在石头上刻章,因为石头的脆硬,相交的笔划之间会有圆润的连接,不会很尖锐,因此在竹片上刻章时切线要注意保留笔划相交时的自然过渡。老师在刻章时创造性地直接用小平刀刮出纹路,避免了斜刀直切的尖利,营造出在石材上篆刻的自然纹理。
二是如何将平面水墨花鸟用竹刻的手段来表现出立体感,表现出丰富的层次、虚实,这就要分析画面各要素。突出要表现的当实,次要表现的当虚;若叶片交叠,前边的实后边的虚;一片叶子亦非平面,有侧转、翻折,叶脉凹当少留,叶面鼓当多留。大面处勇敢下刀,细节处谨小慎微,表现出清晰叶脉、饱满叶面、圆润翻折。
其实,尚未刻完一丛花叶,我就被老师叫停了:每一片叶都要刻至精微,不可粗糙;叶与叶、花与叶都要交代清楚,层次不可含糊。先刻点简单的吧,别把这幅刻废了。
从“简单”入手,铩羽而归,再入“更简单”——这个休止,我觉得必要且重要。既然原创艰辛,我决定降低难度,仿刻老师的花鸟题材作品,一是实践老师的虚实理论,二是把握花鸟的刻法。
仿刻三幅花鸟题材作品之后,基本了解了画面各要素之间的虚实关系,也了解了鸟身构造及羽毛层次。再回头,继续雕琢“简单”的《花鸟图》。
历经两个月,这样兜兜转转一圈,终于完成这幅赵昌的《花鸟图》。而后装裱,此作参评2023年江苏省“艺博杯”工美大赛,获得银奖。
学者王世襄老先生劝诫竹刻人“多看,多刻,多学,多思”,我一直践行着这一观点,但在“多刻”中往往流于模式化,只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擅长的技法,躺在舒适区不思进取,而只有不断对自己提高要求、挑战困难,“多思”不足,才能不断进步。这幅《花鸟图》看似普通的花鸟题材作品,我在创作的过程中却是屡屡受挫,有纠结,有彷徨,有不知所措,当终于完成时,我有如释重负之感,似乎跳脱了一个我惯常的模式,从而脱胎换骨,对留青竹刻有了全新的认识。
事实也是如此,这之后我的作品,显而易见地细腻“耐看”起来。
回顾创作过程,我深深地体会到,留青竹刻似乎和烹饪相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细节出精品。只有对艺术抱有一种近乎偏执的认真、专注,才能在深刻理解原稿的基础上,创造出远胜过往的佳作。
参考文献:
【1】乾隆玺印谱 线装书局2005年;
【2】最美花鸟画100幅 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作者:杨东梅 工艺美术师 江苏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