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南名城无锡,山清水秀文化璀璨,经济发达,被世人誉为“太湖明珠”。在这片得天独厚的“热土”上,孕育、积淀、传承了众多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美不胜收的民间工艺。这当中惠山泥人作为传载无锡地方文化的一张靓丽耀眼的城市名片,魅力十足,熠熠生辉,享誉海内外。它是中华民族丰富的民间泥塑艺术宝库里的一朵艺术奇葩,已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名新时代惠山泥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除了传承延续,还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这门中国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也是写此文章的目的。
关键词:惠山泥人的塑形;惠山泥人的彩绘;惠山泥人塑和彩的融合运用。
第一、关于惠山泥人的塑
1.泥质的特性成就了塑
“惠泉山下土如糯”,这是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对惠山脚下天生自然黏土的赞誉。除了苏东坡以外,记述惠山泥土有很高粘性的文章还有很多。确实,惠山的土非常独特,其颜色呈现棕黑色或褐色,这种黑泥细腻,可塑性极佳,非常适合捏塑之用。取自于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一公尺以下,质地细腻洁净,搓而不稳、弯而不断、干而不裂,自然风干后,还不用烧就有很好的强度和硬度。这些特性的具备,给创作生产惠山泥人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是惠山泥人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凭借着这独特的自然资源,艺人们孕育出了巧夺天工、灿烂绚丽的民间艺术文化。
2.惠山泥人塑形有粗细货之分
(1)、惠山泥人“粗货”——雕塑
惠山泥人有“粗货”与“细货”之分,所谓“粗货”指的是用模子生产,一般不带附件,风格粗狂,它也称“耍货”最早是提供儿童玩耍的,内容多半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儿童与动物形象,如大阿福、花猫等泥玩具,造型简洁,彩绘用笔粗狂,此类泥人一直是惠山泥人的主流产品。其中大阿福为代表作,此形象出自当时民间传说:相传远古时候的惠山,有一种猛兽出没,专门喜欢吞食孩童,后来上天神灵将自己化身为一对力大无比的神童引诱怪兽,将它制服并训为神兽收于怀中。人们念及这对孩童的恩德取当地黑泥塑造了两个笑盈盈、胖乎乎的泥孩形象,取名为“大阿福”。粗货的制作手法是用工具通过加加减减的方法雕刻出线条轮廓比较简约的造型,定型后开模具印胚便于大批量生产。早期的粗货泥人是非常纯真的乡土艺术品,它们的题材大都反映农民祈求祥和幸福、丰衣足食、健康长寿、生活美满等淳朴的意愿。《蚕猫》和《春牛》是惠山粗货泥人中与农耕活动紧密结合的典型,这些毫不矫情的乡土艺术品也是人民思想情趣的真实记录,有着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2)、惠山泥人“细货”——手捏戏文
惠山泥人细货称“泥细货”、“手捏泥人”,惠山泥人的手捏戏文是最具代表地方特色的一项泥塑技艺。早期的手捏戏文大都取材于昆腔戏和徽戏,后来又出现取材于京剧的作品。那时候人们没有丰富的娱乐生活,多数业余生活都喜欢看戏,惠山泥塑艺人中有许多戏迷,观戏后回到家中,根据记忆用手捏的方法用泥土捏出戏中典型场景。他们在创作时,根据自己的是非、爱憎标准及审美观念将情景概括简练,凝聚出最具有代表性、最富表现力、和最具形象美的戏剧场景来,好人与坏人,正义、善良、邪恶,在这里使人一见分明。手捏戏文不同于雕塑的是,制作过程由下往上,由里到外,一气呵成。在捏制手、头、脚、袍都是一步到位的,它们是分段组合而成的。先捏一双脚,然后捏身段,先捏脚,从下到上,从里做到外,容易凌空,做得飘逸,容易掌握尺寸,掌握动势。在表现手法上有它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点。首先特别注意神态的刻画,在表情、动态上有一定程度的夸张。头一般捏得稍大,通常是五个头的比例。在体态的捏制过程中根据人物对象,如文的胸,武的肚,老人脊背,美女腰。
(3)、雕塑和手捏相结合
为了提高产量,艺人们运用了雕塑和手捏相结合的方法,手捏戏文中体现的比较多,一般采用印段镶手,所谓“印段镶手”作法不但头部是印出来后修改,连身段也是用模子印出来后修改,只是一双手是捏的,目的是使手部有灵活变化的空间,此外,所用的道具,也必定是用手随时捏出来的。这类产品生产快速,能复制众多的同一作品。
第二、惠山泥人彩绘
1、用色风格
惠山泥人的彩绘概括起来是:色调明净,静娴大方,开相讲究,华美轻快。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民间特色,凸显无锡地方地域艺术魅力。传统的彩绘颜色以矿物颜料为主,矿物颜料不易褪色,色泽浑厚,沉着,耐看。一般常用色有;石绿,石青,朱砂,银朱,胭脂,洋红,土朱,黄丹,花青,天青,花粉,桃丹,金银箔等。彩绘上色调对比强烈,红得鲜,绿得娇,白得净,图案、纹样、线条丰富而不繁杂,生动、清新,装饰性强。
2、图案纹样运用
关于纹样的使用:“少里要看多,多里要看少”,“满而不塞,繁中有简”。这是使用纹样时的总体要求与布局规律。彩绘泥人中对于服饰上的装饰十分严谨,有句行话叫;“宁可穿破,不可穿错”,根据人物身份图案纹样是有所区分的,比如“长脚寿”、“团寿”、“梅竹”图案,实用于有身份的老年穿着的服饰,“团球花”、“百吉”、“蝙蝠花”实用于孩童服饰,“云棉花、小浪花、五色云”,实用于神仙、佛祖的穿着,“草花、芙蓉花、点点花、何菊”等,则是一般富贵人、美女服饰上常用图案。这些图案纹样的使用也是百姓精神的寄托,寓意代表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惠山泥人塑、彩两者相结合
泥塑人物造像主分为大、中、小,给这类泥人均敷上色彩,使“塑”和“彩”结合在一起,把这种表现手法称作“彩塑”。彩塑泥人既有雕塑的立体感,又有绘画的色彩感,是一项富有魅力的民间艺术,它的历史悠久而渺远。
(1)、惠山泥人彩塑历史
无锡惠山泥人彩塑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经过艺人们世代艺术实践,创造出享誉世界的惠山泥人。惠山泥人一般都是通过上彩后才算是一件完整的作品,因此,它又是我国著名的彩塑品种,彩绘工艺对惠山泥人来说是必须又是复杂的。自清代在制作工艺上出现的塑和彩的分工以来,彩塑工艺越是细腻和成熟,工序之间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诀窍随之产生,成为惠山泥人彩绘专业代代相传的技艺绝招。大红大绿,古朴浓重和对比强烈的色彩处理,纹样、图案、线条、块面搭配而成的效果,以及贴金、插花、开相、装銮都有类有谱,已成定式。
(2)、“三分塑,七分彩”
为了能够适应批量生产,惠山泥人经过了一代又一代无数的艺人的千锤百炼,创造出了像“大阿福”那样,看似造型简单,只需用一片模印制,通过彩绘就能够塑造出举世闻名的优秀民间艺术珍品。这在泥塑造型创作没有高度概括和简练的艺术造诣是无法创作出来的。从而出现了一些与雕塑不同的处理方法,如:它不像雕塑那样强调块面,强调体积感;一贯巧妙地来处理厚中见薄,薄中见厚的衣纹;用浅刻的方法来处理一些线条图案;像塑像中心来压缩处理构图;缩短人体比例,突出主要部位;外轮廓线柔和弯曲,以尽量形成一个圆圈。这些艺术处理的手法,也就构成了惠山泥人在造型上鲜明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的特征。这样平平的,起伏不大,立体感不是很强烈的造型,要想表现出完美的创作意图,就必须用色彩、图案线条来描述,凸显轮廓和细部,增强表现力,并加以美化。彩绘装饰的重要性就突出起来了。也因此有“三分塑七分彩”和“低胚高画”结论性的话流行开来。
其实,这是艺人和作坊工匠们对惠山泥人制作过程中以塑、彩两部分的自我评析。其主要分割的标准还是在大批量复制生产中造型的简繁和画的简繁。绝对不是指作品造型在原始创作过程中对塑、彩艺术的判断。也有很多人认为彩绘设计比泥塑设计重要,是缺乏艺术判断力的误传。惠山泥人由于受模型的限制,因此,泥塑造型一般十分简练,大都是圆浑浑、胖乎乎的,甚至用浮雕和高浮雕来处理,有的甚至在背面过渡成平面。因此,看似简单,但实际效果却相当比较完美。但彩绘的造型就十分讲究和复杂,如色彩的搭配,线条的运用,纹样、图案装饰,以及贴金描花、开相妆造型都是有固定的模式。彩绘造型上明确比胚体复杂,那含情脉脉的少女;喜笑颜开的刘海;慈祥和蔼的寿星;恬静含蓄的观音,形象鲜明生动,喜怒哀乐各异,都是用彩绘来构画的。相比之下,一个泥胚的造型就简单多了。
惠山泥人的复制生产大都用模型印制,手捏泥人也有印段镶手使用人头模具,因此在做工上便简单多了,技术的复杂性远不如彩绘,彩绘却只能够一笔一画来表现作品的艺术效果,而且有很多操作工艺师必须遵循的,如艺人们自己总结的“从上到下,先淡后浓,先白后黑,头发最后”“头色不过四,身色勿过身色勿过三”(指涂色的次数)。“先开相,后装花,描金带彩在后头”。这些都是操作规程上的要求。还有用色用笔的基本功方面要求也很高,如“落笔如飞,厚薄均匀”,“直线要直,曲线要活”,“红搭绿,一块玉;红搭紫,一堆屎”等等足以证明彩绘比制胚繁杂多了。我们足以说明“三分塑、七分彩”是指的做工的繁简和造型的繁简,并非是艺人之间塑和彩水平高低的判断。
“三分塑,七分彩”,色彩在大阿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泥人彩绘一般用水粉颜料,因为水粉颜料掩盖力强,色彩鲜明,装饰味浓,施色时,艺人们根据人们的欣赏习惯来彩绘,泥人的正面,色彩往往敷得精到细致,在泥人背面相对粗犷简略,同时,又把色彩的重点放在泥人的上半部分,特别是泥人的头部和前胸,而下半部分相对简洁粗犷,从而形成“重前略后,重上简下”的艺术特色。艺人们往往把红、黄、青、绿等色泽对比使用,显得强烈又绚丽,为了使彩绘调和,艺人们又用金银线条进行勾勒,使形象更为新颖富贵,构成了无锡大阿福的特有风貌。
【总结】惠山泥人的美是造型的美,色彩的美,图案的美和线条的美的集中体现,是塑和彩的和谐统一,完美结合。惠山泥人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的一个优秀品种,既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又有极高胡艺术价值,享誉海内外,它凝聚了无数艺人的心血和智慧,历经数百年通过一代代艺人不懈努力相传至今,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新思路,在传承精湛技艺的同时有新的创新,使传统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把惠山泥人这块不朽的艺术瑰宝很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资料:
【1】汤可可盛晓奇《百年芳华沃土奇葩》四川美术出版社
【2】沈大授《惠山泥韵》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6月
【3】柳家奎《无锡手捏泥人技法述要》1990年12月
作者简介:
华帅,女,1986年12月出生,大专学历,工艺美术师,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南仙、柳成荫、喻湘涟,第五批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中国民协彩塑专业委员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