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传统家具结构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分析其建构思维特色,大致有两种显著的倾向,即层叠与连架。连架型结构由于追求构件相互连接的整体构成,促使了相互连接技术的强化和榫卯技术的发达,反映了连架型结构整体稳定的技术特征。
关键词:家具、榫卯、构造、价值
中国传统家具榫卯技术的萌芽,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距今6700年的半坡遗址中。在比半坡稍早、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了大量结合完好的多种式样的榫卯结构遗物。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全系统的家具品类,选材精良,技艺精湛,造型以框架结构居多,构件之间以榫卯连接,辅以楔、梢、胶加以强化,在榫卯结构和功能上,都与传统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技术与工艺一脉相承。人们的生活起居从屈膝跪坐到盘足而坐,传统家具经过了漫长的过程,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神奇的建筑榫卯结构,斗拱层层叠加,越抱越紧,看似零碎的部件,却能托起千钧之重。内部的榫卯结构更加精细复杂,庞大的木结构体中竟然找不到一颗钉子。榫卯在建筑中的运用,延续到家具制作中,榫卯有个独特的称谓——传统家具之灵魂。榫卯是传统家具中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处理接合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最基本的榫卯结构由两个构件组成,其中一个的榫头插入另一个的卯眼中,使两个构件连接并固定。此种结构使得各部分得到有机组合,构架简单明了,合乎力学原理,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国木结构建筑和家具中,这种结构不在于个体的强大,而是互相结合,互相支撑,这种结构成了中国建筑和中国家具的基本模式。
中国传统家具从先秦西汉矮型家具为主,三国两晋南北朝半高型家具的出现,家具尺寸有增高的趋势,隋唐,盘坐与跪坐相参,五代十国,建筑结构技术,亦趋精密,家具进入高型发展时期,形成以宋代家具为核心的体系。
传统家具及至清代,已形成了坐具、承具、橱具、卧具、屏具五大品类,材料以木质为主,造型则以框架式结构居多,构件之间以榫卯连接。
中国传统家具结构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分析其建构思维特色,大致有两种显著的倾向,即层叠与连架。连架型结构由于追求构件相互连接的整体构成,促使了相互连接技术的强化和榫卯技术的发达,反映了连架型结构整体稳定的技术特征。
榫卯是木制家具构件连接的构造技法,然后不同的建构思维下,其早期的思路和形式大不一样,榫卯多为二维固定形式,连架型结构榫卯,注重构件的拉结联系,表现为三维固定形式。
中国传统家具结构的整体稳定性的进步,是中国传统家具技术发展的一个标志性表现。建构思维定式的影响,传统家具结构形式是古代建筑结构形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唐代家具,箱型结构的特征,起居习惯是以跪坐为主。唐代中后期,盘足而坐的家具开始渗透进大众的生活之中,挥动纨扇的侍女所依凭的坐具造型精巧,装饰细腻,显然已经是发展成熟的椅子和杌凳。
辽宋金时间,南北方都已经进行盘足而坐为主,宋代家具,榫卯结构日趋精密的趋向。我国家具结构传统,至宋代而愈趋成熟。自宋历明,又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各部位的有机组合简单明了,合乎力学原理,又十分重视实用与美观。
元代,是传统家具发展中由唐宋体系向明清体系过渡的重要时期,家具吸取了宋代家具的结构特点,框架式结构基本上已经取代了箱型结构。
明代,在木工结构方面,明代是中国传统家具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成书于明代中后期的《鲁班经》,则以简要的文字、归纳出家具的五大品类及其代表性做法。明代家具结构精巧,装饰雅致,承前启后,堪为古典家具中的典范。榫卯结构的应用在明代达到巅峰,其中最典型代表就是北京故宫和明式家具。在明式家具的设计制造中,榫卯结构的使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精美的艺术瑰宝。
清代,内廷之中设立造办处,承旨制器,各处殿阁楼台内所陈设布置,漆家具以洋漆、雕漆为贵。硬木家具则以紫檀、黄花梨为简,皆以设计之佳,制作之巧,用料之精,意蕴之深,引领了其时代的潮流。而清代民间家具,徐却部分,纹样装饰,囿于典章所限,不能随意施用,其余则利用。
在地资源,人力之便,并充分结合时代风尚,其成品中,富丽者不逊宫廷,简雅者亦能比肩明代,形成了后世谓广式、苏式、京式三大流派。
近代前期,民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工业化家具开始进入市场,以其新鲜的样式,成为潮流之冠,传统家具也吸收借鉴其中的异域风情,形成中西合璧的特色的榫卯结构。
榫卯结构经历了几千年岁月,榫卯发展至今种类已达上百种,除了一些主要种类外,还有很多派生出来的种类。从现存的传统家具可以看到榫卯的三种形式,这可算是榫卯发展的三部曲:出头榫――明榫――暗榫。如今,“榫卯”按构合作用来归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
一类主要是做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等。其中燕尾榫被称为榫卯中的“明星”,相传为鲁班发明,被后世尊称为“万榫之母”,是明清家具中不可缺少的榫卯连接法。(燕尾榫是指两块平板直角相接时,为了防止受拉力时脱开,将榫头做成梯台形,形似燕尾,故名“燕尾榫”。)另一类是以“点”为支撑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双榫”、“双夹榫”、“勾挂榫”等。还有一类是三根直材交叉结合,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由十字交叉发展而来,为的是更加牢固和耐用。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组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在不同流派的传统家具做法中,榫卯工艺也各有特色,其按照各流派家具的不同风格做着相应的变化。苏作家具惜料如金,用材不奢侈,其风格精灵隽秀,配合这样的家具,榫卯也需要做到非常的精致。在木与木之间狭隘的空间内,要做到精益求精,榫卯工艺难度很高;需反复推敲,提高摩擦系数,从而使榫卯间达到一个契合点。京作家具料子厚重、用料奢侈,无时无刻不显示着皇家的气派和风范,其榫卯工艺相较苏作家具简单些。料子厚重,木与木之间本身的摩擦系数会高些,牢固度也会增大,因此对后期榫卯工艺上的要求便降低了。再谈广作家具,它是中西方结合的产物,骨子里有西式的东西,但其仍旧传承着中国古代优秀的榫卯工艺,但也不乏少数家具会参照西方的榫卯工艺,而西方的榫卯工艺相对比较粗糙。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榫卯工艺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它伴随着华夏几千年文明的发展不断发扬光大。如今,榫卯不单在传统家具和中式建筑中被广泛运用,而且在现代实木家具和板式家具中也有涉猎,纵观当下实木家具某些部位,如木椅扶手、面板与桌腿处,均有少量的榫卯运用。
说到传承,并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传承下去,那些世代相传的东西必须是经得起时间考验,榫卯就是其中之一。古人席地而坐时,中国家具还处在萌芽阶段,随着坐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高,家具产生了,榫卯工艺也从粗犷变得精致。拿一件古时的旧家具来一次拆卸,就会发现,凡是运用到榫卯工艺的家具,只要轻轻敲打,就能简单完成整个拆卸过程,拆卸完成后,藏在木头里的榫卯裸露在外面,仔细观察探究便能寻知它的奥秘;拆卸简单,组装也很简单,只要遵循榫卯结构的原理,便能轻松回归家具原本形态。对比一下,那些用钉子穿插制作成的旧家具,毫无榫卯结构,看似完整无缺,其实内部早已是千疮百孔;一经拆卸,便永久地失去了生命力,而且拆卸过程还相当困难。榫卯伴随着家具的生命力传承了下来,它经得起时间历练,这让榫卯具备了传承价值。
除了传承价值外,榫卯还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西方家具木构件连接时,通常要用到各种金属部件,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铁钉。而传统中式家具则完全不同,它们只以构件自身榫卯结构连接。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榫卯结构的明式家具,虽已历经数百年,却仍然牢固如初,榫卯结构连接的构件比其他铆钉、粘胶的构件要牢固结实,耐用持久;榫与卯、凹与凸的有效结合使家具承受外力的作用得到提高,不易损坏,可见榫卯的使用价值极高。
榫卯强调科学与审美成正比,榫卯工艺既科学又审美,其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建筑,中国建筑以木艺术为主,古时候,我们运用榫卯工艺制作的木产品、木建筑都非常先进,在当时这一科学技术走在国际前沿。榫卯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它的附着物家具或建筑中,隐藏于木头的榫卯工艺造就了大批的艺术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脱离了家具和建筑这些载体,榫卯就没有审美价值了,现在有不少业内人士把榫卯当艺术品一样放在橱窗展示的,这时榫卯完全裸露在外面,等待一双美的眼睛去发现它,真正去它的精密及奥秘。
古人讲“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一文化理念在榫卯工艺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榫卯结构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其使用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榫和卯(凸和凹)咬合起到连接作用。而榫为阳,卯为阴,阴阳相生,产生互补关系。榫卯的阴阳相依、凸凹相互的契合状态,体现出了道家的“阴阳互补,虚实相生”的哲理意蕴。榫卯结构凹凸穿插的形式表达,又与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的理念相吻合,与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相一致。此外榫卯外观四称,含而不露,透着儒家的平和中庸;家具中的榫卯结构则成就了中国含蓄内敛审美观,当无数榫卯组合在一起时就会出现极其复杂而微妙的平衡。
传统家具灵魂,这是人们赋予榫卯的一个称谓,此时的榫卯还依附于传统家具发挥着它的价值。如果单独把榫卯拿出来,它就是一个基底。它就像是人的骨架一般,支撑着一个生命力,成为生命延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像是思想和心灵,承载着一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成为人最主要表达方式。榫卯里的中国智慧也影响和推动着世界文明的发展。
作者简介:
欧阳江蓉,中共党员,工艺美术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