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州红木雕刻技艺以特定的形式、材料、技法、语言流传至今,表现出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其审美艺术价值,立足时代精神和新发展理念,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兼顾历史,融合当代,推动红木雕刻技术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技艺、形式、风格、思想
苏州红木雕刻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以特定的形式、材料、技法流传至今的雕刻艺术。在长期实践和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造型优美,表里如一,做工精细,磨漆光亮,造型凝练,气韵生动,清秀雅致、线条明晰、纹饰精美、丰富细腻的独特风格。
苏作红木雕刻技艺的传承历史渊源当可追溯至唐宋时期,1978年4月苏州瑞光塔出土的北宋时期真珠舍利宝塔,是国家一级文物,用檀香木雕刻的四大天王和四天人像,护法八天神像,木雕技艺精美绝伦,是苏州木雕艺术的杰出成就。
明张瀚《松窗梦语·百工纪》记载“江南之侈,尤莫过于三点……关制器而美,以为非美弗珍也……四方贵关,而吴益工于器”。《苏州府志》《吴县志》等方志记载“皆一时之良工”明代艺人鲍天成长于雕刻各种器物,其造型别具匠心,为明朝一代的妙计。明代文震亨的《长畅志》屠隆的《考盘余事》及清代李渔的《闲清偶寄》这三部书对苏州木雕的艺术水平进行了品评和总结,苏作红木雕刻技艺脱颖而出,流风弥漫。
清代,苏州红木雕刻工艺制作更加精益求精,现存苏州园林内的红木雕刻陈设,有不少是清代的遗物。雕刻艺术水平极高,神韵天成,精妙无比。民国期间,苏州的雕刻名家吴麟昆其制作的红木小件雕刻制品无所不精,富有古意而别具一格,刀法老练,线条挺秀,拙中寓巧,有姑苏“雕刻状元”之称。红木雕刻在明清时代步入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其古拙秀雅、精雕细刻、题材丰富等,具有独特的中华民族江南雕刻风格。
建国后,红木雕刻产业得到保护和发展,以陆涵生等为代表红木雕刻培养了一大批红木雕刻技艺人员,为传承和发展红木雕刻产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红木雕刻创作表现形式多样,雕刻技艺有平面雕、陷地雕、立体雕、半圆雕、圆雕、高浮雕、浮雕、薄意雕、深透雕、镂雕、线雕、阴雕、阳刻、镶嵌,讲究精雕细刻、线条流畅、简洁概括,巧用材质纹理,艺术构思精巧,内涵深刻,具有独创性的审美观、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创作题材有:传统佛像、人物、动物、植物、传统吉祥图案、现代设计造型。内容及表现形式一方面取决于红木雕刻制作者的艺术素养和技艺,也取决于红木材料的天然造型和自然纹理,也讲究“因材施艺”。创作需要通过:设计构思、绘图、雕塑、打坯、修型、刮光、精雕、打磨、上漆等。每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加快,苏州红木雕刻的工艺技法几百年来以世代相传或师傅授徒的形式沿袭下来,融合了各种木雕技艺的精华,有一套完整的创作技艺基本要素和运作特点,这些技法,极具民间纯朴性而且更具有自身的哲理性,无论是从技艺流程上或是从审美角度上透视,红木雕刻技法都有相当完整的章法。
红木审美价值表现在形式和气韵上,作品首先形态是美的,气韵透露出的意蕴和气象,表达出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境界,作品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取决于红木雕刻者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水准。
作品《娘的心》用红木鸡翅材料,圆雕,浮雕,阴阳雕等多种木雕技法融合制作,以现代艺术设计意念,立体性的呈现了针织长袖毛衣和马甲毛衣两种形式及在针织中的毛衣局部和二个毛线球,细腻完美的针织花纹和临行致密的织缝,真切的表达出慈母用心尽情不辞辛劳地将爱一针一线地织进毛衣里,毛衣作为母亲对子女深情的载体,在母亲心里就是娘对儿女一种无言的爱,母爱的倾注,不分昼夜织衣,足以表现出母亲对儿女的深切的羁绊和抚爱之情,慈母像春天的阳光一样哺育着儿女,恩重于山,情深于海。儿女身穿娘亲手织毛衣,时刻感受着母爱的爱和温暖,幸福之中感悟娘的心,对养育自己的母亲一定身怀深深的感恩与敬爱之心。
作品《残荷由美》用紫檀材料,立体雕刻技艺,创作了二片残荷,生命的季风,凋零了所有的孤傲与美丽;万重秋水,漫过残肢断臂。秋光霜影中,翻卷枯萎的荷叶与衰败的茎梗,已干枯垂落,依然固执地坚守着一湖的宁静,不改初心。繁荣与落幕,本是万物循环轮回的规律,兴盛与衰败也是生命的悸动与美丽。我看见生命在不同的阶段,不同形态展现出的一种别样的韵致。凋零与新生原本是同一种美丽,只是呈现的形式各异。一泓枯梗残荷,落尽繁华,倒影在清冷的湖滨。微弱伶俜的风骨,傲立呈孤舟清影,像坚强不屈的旗帜,临风屹立。至死不渝地巍然挺立着。不肯匍匐倒地,不愿折腰摧眉,沐浴在阳光中的残荷,此刻,有一种安详,自在之美。清晨的薄雾,荡漾着一湖清瘦的风景,那片片枯萎的荷叶,在粼粼波光的湖面摇曳,像历经沧桑的老人,宁静而从容。守望着生命的厚重与重生。残缺里有一种灿烂的忧郁之美,它在从容老去的过程又孕育着新生命的再生,完成一次又一次生死轮回的生命的壮美。
作品《鞋》看到一只旧鞋,孤单地遗弃于乱草地上。凝视着它让我有所感悟,是否可以创作呢,带有哲学的观点理解它,它是有生命和温度的。
似乎听到鞋言:我以全新的面貌,美好的形象,来到这个世界,等待着契合我尺寸,喜欢我造型,颜色,纹饰,穿着舒服的朋友。
从他穿上我以后,带回他的家,我就成为这个家庭中的一分子,我每天陪着他一起去上班、学习、晨练、旅行,一起走了很长很远的路,经历了很多的事,有快乐和忧伤,也走过了不平凡的人生道路,越过了险滩,走上了阳光大道,历经了失败与挫折,也迎来了成功和喜悦。漫漫时光,蹉跎岁月,我老了,生命也走到尽头,再也帮助不了他继续前行,他将继续寻找适合自己穿的鞋,不断前行,开创新的征程,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展现出更精彩的人生,迎来更好的新希望新理想,我静悄悄地来,也静悄悄地去,带着美好的怀念,回归自然,孤独地待在一个不易被别人发现的地方,让我以另一种生命方式来完成生命的使命,欣慰啊!世界是多么的美好,我将永久珍藏你和我的故事,把自己生命的历程和用生命中所有力量,作出的微不足道的贡献,定格于宇宙星空之中,以尘埃的身份融入山河田野,期待着新的重生。
作品《华夏龙腾日月新》用红木雕刻主体圆雕技艺,创作了一件飞跃千年,来自唐代的“龙”。龙身被塑造成弯曲的S型,高昂的头部,龙角向后伸展,龙嘴张开,露出锋利的牙齿和卷曲的龙舌,双目圆睁,正炯炯有神地注视着前方。两只有力的龙爪紧扣地面,龙尾丛高高扬起,似从天上飞来。龙通体流畅、极具动感,彰显了唐代龙的灵动与气势。创作中华图腾盛世唐龙,寓意象征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立足时代精神和新发展理念,把红木雕刻与时代要求相结合,兼顾历史,融合当代,推动红木雕刻技艺传承与发展,面向世界,扎实推进红木雕刻技艺文化。自信探索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气质,满足人民群众期盼的精神所求物质需求,时代歌颂,时代精神,传播时代华美,关注人文精神与社会生活审美意趣,以开放包容、务实进取、向善向上的当代价值追求,在继承红木雕刻技艺中,题材、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现代感,独到的个性化思考以及传统的技艺致敬。
时代在前进,需求在变化。红木雕刻的形式和内容也需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沉淀创作思想,从现代生活中发现创作素材,创作富有时代文化、精神审美的作品,创作实践中感悟到传统技艺继承是根,传承是责任,创新创作是发展。把苏州红木雕刻传承好,只有坚持民族文化之根本,扎实继承民族文化精神所在,在创作实践中勇于探索,与新时代社会发展同行,才能使苏州红木雕刻技艺代代相传,绽放出新的光彩。
作者简介:
欧阳江蓉,现为中共党员,工艺美术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