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扬州漆器 螺钿 镶嵌工艺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的国家,2021年7月年浙江省余姚市井头山遗址考古人员在发掘时发现了两件带有人工涂层痕迹的木器,一件是带黑色表皮的木棍,一件是带销钉的残木器。考古人员采用微区红外光谱等技术手段,对这两件木器表面的人工涂层进行了扫描分析,基本确定涂层中含有大量的漆酚分子等物质,再进一步通过酶联免疫法研究,发现涂层中含有中国漆抗原蛋白,因而可以确定该木质表面涂层为天然漆人工修饰,检测成果证明这两件木器文物是迄今为止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漆器,将中国乃至世界使用漆的历史提早到8000多年前[1]。本文通过对扬州漆器中的螺钿镶嵌工艺历史的发展、扬州漆器中的螺钿镶嵌的材质、扬州漆器中的螺钿镶嵌工艺的技法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可以通过研究,梳理出扬州漆器中的螺钿镶嵌工艺特点,为螺钿镶嵌工艺在中国漆器中更好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扬州漆器及螺钿镶嵌工艺的发展历史。
1.1秦汉时期
扬州漆器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至今已有近两千四百年的历史[3]。在秦汉时期,漆器制作开始广泛用于生活中,其造型和装饰手法也更为精美多样。1980年扬州邗江县甘泉山汉墓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九子漆奁,漆奁上就镶嵌了5颗水晶泡和琥珀泡,嵌玛瑙的底部还涂有朱红色,使玛瑙更加透红鲜亮。这充分表明扬州地区漆器镶嵌工艺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制作水平。
1.2隋唐时期
到了唐代扬州作为当时的经济发展中心和对外交流的港口,汇聚了众多优秀的工匠和艺术家,他们共同推动了扬州漆器的发展。唐代的扬州漆器制作工艺精湛,种类繁多。彩绘、剔红(雕漆)、夹紵脱胎和金银脱等漆器制作技艺愈益精细[4]。其中,螺钿镶嵌工艺是唐代扬州漆器的一大特色,具有很高的水平。这种在漆器上镶嵌贝壳、宝石等材料的工艺,使得漆器表面呈现出华丽的纹饰和色彩。总的来说,唐代的扬州漆器其精湛的制作工艺、独特的风格和广泛的影响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艺术追求。
1.3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的扬州漆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扬州漆器主要表现在雕漆工艺水平有所提高,由最初的剔红发展为多种雕漆手法。元代出现了“软螺钿”这一新的工艺品种,选用的螺钿片逐渐向薄而透明的方向发展,如黄大成《髹饰录》中有所谓“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也”。1966年在北京元代遗址中发现一件扬州制作的直径约37公分软螺钿漆盘,盘心用螺片嵌成一幅以广寒宫为背景的嫦娥奔月图,漆盘虽已残破,但林木蓊郁楼阁重叠,色彩绚丽,极为精美。
1.4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扬州漆器作坊林立,品种繁多,规模庞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漆器作坊近四十家。同时,以漆器命名的街巷即有“漆货巷”、“罗甸(螺钿)巷”、“大描金巷”、“小描金巷”等十余条,从原料销售、生产制作到整套经营,形成一条以漆器为产业的街坊。出现了以文人审美意趣为主导的朴素、文雅的艺术特点,同时也有华丽繁复的宫廷风格。螺钿镶嵌、骨石镶嵌、百宝嵌等技艺的运用,使得扬州漆器的装饰效果更加多样和精致。
二.扬州螺钿镶嵌的材质
2.1扬州螺钿镶嵌所使用的材质
螺贝加工出来的螺钿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幻彩艺术效果的材料,贝壳种类繁多,经过整合可以发现贝壳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贝壳,比如海螺、五爪螺、田螺、马蹄螺等;还有一类是双贝壳,比如扇贝、鲍鱼、河蚌、黄蝶贝等。贝壳的使用可以加工改造成需求样式的形状,以便给画面增加不同的视觉效果[5]。扬州的螺钿镶嵌漆器是从唐代的金银平脱工艺的工艺中脱颖而出的,扬州漆器中的螺钿镶嵌工艺和金银平脱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就是材质。
2.2扬州漆器中螺钿材质的分类
扬州漆器中的螺钿主要分两种,一种是淡水螺钿,主要以淡水河蚌的外壳为主,也有少量的淡水螺类用于镶嵌,另一种是海中贝类或螺类生物外壳加工而成的螺钿,海里常用来加工螺钿的贝类有:珍珠贝、鲍鱼贝、马氏珠丹贝、夜光贝等等,螺类有:夜光螺、马蹄螺、砗磲等,早期的扬州漆器中的螺钿材质以淡水河蚌类加工螺钿和中国沿海地区螺贝类加工螺钿为主,随着中外贸易、文化宗教交流的深入和频繁,大量海外螺贝类加工的螺钿片被切割使用到扬州漆器中。
三、扬州漆器中螺钿镶嵌的工艺特征
作为扬州漆器乃至中国漆器的重要分支,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扬州漆器的螺钿镶嵌工艺技法多样,根据使用螺钿的厚薄,可以分为厚螺钿和薄螺钿两大类,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厚薄界线,厚螺钿又可称之为硬螺钿,硬螺钿又细分为:平磨螺钿、镌螺和复饰平磨螺钿。薄螺钿又可称之为软螺钿,软螺钿又可细分为:点螺、卷曲点螺、软螺等。下文将根据以上螺钿镶嵌的工艺进行分别研究。
3.1平磨螺钿工艺
扬州平磨螺钿漆器是扬州漆器中久负盛名影响最大的工艺产品,受金银平脱影响,兴盛于唐代。平磨螺钿所采用的螺钿厚度一般为1毫米厚,按照图案和纹饰的大小选出螺钿片,顺着图案的轮廓锼锯成各种形体,再把锼锯出的各种图案用天然漆漆粘在漆胎上,髹漆数遍后打磨平整,推光后的平磨螺钿黑白分明,一平如镜的艺术效果简单朴实。
3.2镌螺工艺
镌螺是螺钿镶嵌工艺中历史最悠久的的镶嵌工艺,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螺钿镶嵌漆器就采用的镌螺工艺。镌螺又被称之为“挖嵌”、“高螺钿”。镌是凿刻的意思。《淮南子。本经训》:“镌山石”,一说很形象的把这种镶嵌工艺的特征形容了出来,和我们常见的平磨螺钿相比较,虽然从制作工艺上也是先根据造型锯出图案的形象进行镶嵌。曹雪芹《红楼梦》一书的第38回中就有关于镌螺镶嵌工艺的描述:贾母“一面说,一面又看见柱上挂的黑漆嵌蚌的对子,命人念。湘云念道:“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这里贾母说的“黑漆嵌蚌”就是镌螺漆器。扬州地区明代就出现了周翥,清代出现了卢映之、卢慎之等镌螺工艺名家。图2是一件清中期螺钿镶嵌书箱,箱子上茶花的花朵和飞鸟均采用了镌螺镶嵌的工艺技法,在黑色箱体的衬托下,花瓣厚实饱满,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飞鸟的雕刻也圆润饱满,有一种欲将飞出画外的真实感,通过这件作品我们不难看出镌螺镶嵌工艺独特的艺术审美,这也是其技法经久不衰的原因。

图2扬州镌螺工艺制作的书箱
3.3点螺工艺
扬州的点螺工艺是在平磨螺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点螺”,又称“点螺漆”。《髹饰录》载:“(螺钿)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也,壳色有青、黄、赤、白也。”大意是根据螺贝的不同位置的不同色彩分割成大小不一的螺钿片,根据螺钿片上呈现出的色彩进行归类,按照统一的色彩进行切割拼贴,螺钿片古代较厚,当下越来越薄。点上胎体后的螺钿片之间的缝隙不需要用漆泥填补,一般直接用透明漆来多次髹涂填充。除了个别稍大的螺钿片,点螺工艺一般不再螺钿片上开纹,而是利用点点螺钿片之间透出的缝隙来产生骨架或者纹理的作用。

图3扬州产点螺台屏摆件
图3是一件扬州制作的点螺台屏摆件,圆盘直径28厘米,采用点螺技法呈现了一幅山水图,整个台屏用了近千颗螺钿片。台屏色彩斑斓,近实远虚,景色深远,黑色的背景很好的衬映出螺钿的绚丽。画面随着照射光线不同角度的照耀,随光变幻,异彩纷呈。以螺钿丝为线描绘山川秀美,竹叶松针均用两三毫米大小的薄螺钿片拼接而成,远处的小舟上有渔翁垂钓,鱼竿所用螺钿细如发丝。整个台屏表现了扬州点螺工艺卓越的工艺技巧。也正是因为点螺漆器制作技艺要求很高,所使用的螺钿材料又很珍贵,所以与扬州其他材质漆器相比较点螺漆器很少出现大尺寸的作品,多以中小型摆件的形式为主。
四、结语
扬州螺钿镶嵌漆器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不断创新变化,在材料的使用上从内陆螺贝向近海螺贝、远海螺贝拓展,使扬州漆器中螺钿的色彩产生了更加绚丽多彩的变化,螺钿的质地从粗糙向细腻转变,使得螺钿镶嵌在漆胎上形成更强的附着力,扬州生产制作的螺钿镶嵌漆器也因丰富的色泽,过硬的品质,在中国众多螺钿镶嵌产地中脱颖而出,成为历代皇室的贡品。一代一代的漆器匠人不断开拓创新,使扬州漆器及螺钿镶嵌工艺在历史浪潮中,成长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之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
作者简介:曹远芳,安徽天长人,大学本科,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目前在南京从事漆器设计制作工作。
参考文献:
[1]陈青,胡建东.井头山遗址两件木器被确定为中国最早漆器[N].宁波日报,2021-07-08(009)
[2]郭立忠.从质朴古雅到绚丽奢华——中国传统螺钿镶嵌漆工艺研究[J].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3):127-132
[3]张志雁.含道映物,神采焕然——扬州传统漆器螺钿镶嵌工艺研究[J]创意设计源2015,(09):52-55
[4]张长明,孙卫华.螺钿妆成翡翠光——扬州漆器[J].扬州文化研究论丛,2008,(01):192-199.
[5]刘腾扬州漆器螺钿镶嵌工艺——访扬州漆器厂[J]《艺术研究》2020,(06):12-15
作者:曹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