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手工艺非遗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

[日期:2023-12-2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文化企业培养和高等学校教育是我国手工艺非遗传承的重要途径,其中高校是主要培养阵地,我们认识到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在传统手工艺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上的不足。近年来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发展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非遗研究、传承、教学、成果转换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校企联合发挥的独特作用,完善了人才培养,开拓了产业价值,激活了文化产业圈。

  关键词:非遗传承 手工艺 校企合作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国的非遗传承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广大高校的参与,在国务院〔2017〕25号文件—《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鼓励职业院校在具备条件的前提下,加强建设与传统工艺相关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兼备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并支持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参与到职业教育教学及研究中”。要求和指导下,各高校遵循“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教学原则,遵循“非遗走近生活,非遗融入生活”等要求,积极推进非遗的教育和传承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国有近10万人次的高校大学生接受了非遗传承的相关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高校参与非遗传承一方面有力地支持了非遗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激发了当代青年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再研究。有助于大学生们树立起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以新的理念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继往开来,高校应在非遗保护、非遗文创、非遗旅游等方面还可以做很多创新性、研究性工作。我们认识到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在传统手工艺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上的不足。

  一、当前“校企合作”手工艺非遗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1.1实训室建设滞后

  普通高校比较注重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重理论研究轻动手实践。而传统手工艺非物质遗产的人才培养,强调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实践的场所和相关辅助设备,经过走访调查可以看到高校非遗人才培养专用实验室建设存在不足。

  1.2师资力量不足

  手工艺非遗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制作实践,当下的高校教师均是高学历人才,属于研究型、理论型人才,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对传统手工艺技法掌握不足,无法胜任指导学生的手工艺非遗实践的相关课程。

  1.3产学脱节,缺乏创新

  和企业相比,高校对文化创新的商业化发展的了解,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且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存在社会环境改变供需减少的困境。如果不能敏锐的发现社会对非遗产品的需求,改变教学内容,照本宣科不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不改变设计思路不创新,无助于传承和发展。

  1.4成果搁置,缺乏推广

  高校参与的非遗传承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因高校是以教学科研为主要工作的社会分工,在成果开发宣传推广上存在一定困难,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共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的转换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当前“校企合作”手工艺非遗人才培养方式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笔者所在的企业在和南京高校的校企合作手工艺非遗人才培养工作中,通过近三年的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合作实践,克服了种种困难,解决了积累了较多经验,学校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我们企业也在人才培养、产品创新、企业效益上有所提高。既实现了校企双赢,也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传统手工艺在当下社会的应用,对以传统手工艺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起到了推动作用。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请进来”、“送出去”两个方面。

  2.1请进来

  2.1.1请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企业从效益出发,其工厂建设必然相对科学合理,并具有一定的建设经验,其生产设备的采购也会和当下生产工艺相匹配,邀请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能够节约实训基地建设成本。邀请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学校提供场地,企业通过捐助或者代为采购配置相关设备,根据教学进度,按照企业生产制作流程制定实训规则和制度。另一种,企业根据生产状况,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在企业内划分出一部分场地和设备,供师生实训使用。无论是哪种形式,都能够很有效的提升高校学生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实训水平,完善了实训设备降低了成本。企业通过设备输出或提供实训设备和场地,巩固了人力资源的输入,提升了企业员工的专业水平。

  2.1.2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

  当前大多数非遗传承人多在企业任职,或担任艺术总监指导企业非遗文创的生产,或以师徒协作从事非遗手工艺的制作,或以工作室为依托从事个人非遗创作。这些非遗传承人有较长的从业经验,熟练的掌握各种手工艺制作的技法,对本行业的非遗历史和文化也有很深的积淀。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请非遗传承人进课堂,对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了解非遗的历史文化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

  2.1.3请企业营销人员进课堂。

  企业和高校不同,企业的生存除了过硬的产品,还需要一支优秀的营销团队,营销人员最了解业界的动态,对产品的设计、包装及消费人群都有敏锐的洞察力,教学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引入企业营销人员进课堂,从市场的角度分析手工艺非遗产品的设计和研发,从产品使用功能的拓展和转化到产品品质的把控,从文案的提升,到产品的外观设计和宣传推广,企业一线营销人员的加入,能够提升高校手工艺非遗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提升学生在作品设计和制作过程中的市场契合度,使学生们设计制作出的非遗手工艺作品更好的融入当代生活,同时也使得传统手工艺非遗更具生命力。

  2.2送出去

  2.2.1送学生到企业实践

  闭门造车无益于教学,手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和大环境的制约,只有通过实战的检验才能够找到差距,从而提高学生们的专业水平。通过送学生进企业实习,了解生产和制作工艺,以及工具的使用等一系列流程,才能为今后的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从而保证设计制作的作品更具实际操作性。

  2.2.2送作品展示检验

  一件非遗手工艺作品从构思创作到制作完成,无疑凝结了学生们的辛勤汗水,非遗手工艺的作品和独立艺术家的创作作品有所不同,非遗手工艺作品,一方面要有传承,如样式的传承、技法的传承、工艺的传承等等,另一方面要有创新。非遗的传承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要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把握时代脉搏,赋予作品更多更强的生命力。作品的完成只是非遗传承过程中的一部分,通过举办展览,参加各类比赛参加艺术博览会等形式,让更多的民众欣赏到、感受到、体验到手工艺非遗的魅力才是我们学习和传承非遗的意义所在。同时把作品送出去也是一个检验的过程,民众的需求是我们作品生命力的试金石,只有不断的送出去让社会检验,才能更加完善我们的作品,从而有助于我们高校师生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三.结论

  高校特别是高职类院校,近年来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发展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非遗研究、传承、教学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升,也更注重非遗教学成果的转化。校企合作发挥的独特作用,完善了人才培养,开拓了手工艺非遗的产业价值,激活了文化产业圈。使无形的非遗文化遗产向有形的产业发展转变,给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持久动力。通过校企合作,提升了高校手工艺非遗传承的实践能力,促进了高校教育改革与创新,拓宽了教师的视野和知识的积累。同时手工艺非遗传承为高校开辟了广阔的办学空间,拓展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让当代大学生体验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

  作者简介:曹远芳,安徽天长人,大学本科,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目前在南京从事漆器设计制作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友清.教学型院校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05.

  [2]陈思琦.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2015(13):101-102

  [3]张郑亮,王建.关于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意义及任务的思考[J].职业,2014(23):35-36

  [4]孙晓岗,魏子茗.如何重构传统手工技艺在高校美术中的教育教学方式[J].教育学论坛,2017.(04):209-211


  作者:曹远芳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