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木胎漆器历史悠久,器型各异,选材多样,工艺技法繁多,作为手工艺产品的木胎漆器的造型设计与选材用料、制作工艺上要求很高,因此对各类木材的材质特性要有充分的了解,对木材在各种环境下会产生哪些变化要有精准的预判,根据漆器产品不同的使用场景来选择最为适合的材料和工艺,制作出符合审美、经久耐用的漆器工艺品。
关键词:造型设计 木胎 选材 制作
木胎漆器是漆器产品中较为常见的品种,木材作为漆器产品中最为常用的基础材料之一,有着可塑性强、耐用性好的特点。千百年来木器都是生活用具中最为普遍的器物,因此木胎漆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木胎漆器历史悠久,长盛不衰,其设计制作工艺不断地发展创新,数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经验。
木胎漆器造型设计:
富有创意和美感的造型是一件漆器产品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人眼看世界都有一个框框,框框里有形状,有色彩,有深度,有质感。传统漆器产品在器型规制上固然有其规范和要求,在此条件下仍然可以采用创意思维来设计漆器产品,以达到更好的视觉感受。
漆器产品的造型设计是注重形状和形态的外观设计,外观是物质的形态、是三维空间的、是与人交流的载体。
根据产品的用途做到形态与功能的协调与统一。外观设计应符合产品的功能和定位。摆件产品外观设计通过形状、图案颜色以及题材等元素来展现品牌的特点、形象和文化内涵;日常使用的器物和把玩件的外观设计还要考虑到人体工学,使产品与人体的接触更加舒适,并减少使用时的疲劳感。
木材的选择:
木材种类很多。其中材质优良、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有千余种。木材按树种分有针叶树和阔叶树两大类。针叶树树干一般长而直,纹理直,材质均匀,木质较软,故又称软材,如:红松、落叶松、云杉、冷杉、杉木、柏木等,都属此类。阔叶树一般树干较短,木纹扭曲,易开裂变形,木材较坚硬,故称硬材,如樟木、桦木、水曲柳、青冈、柚木、山毛榉、色木等,都属此类。也有少数质地较软的,如桦木、椴木、山杨、青杨等。我国目前做漆胎用的木材有红松、油松、杉木、楠木、樟木、桧木、山毛榉、山杨木等。还有枥、桑、档、枞、栓、朴、桂、栗、梓、银杏、花柏、盐地、榕树、梯梧、赤杨、瑞木、梧桐、齐敦木、泡桐木、板屋枫、罗汉柏、红豆木、梨木、乌木等木材,也适合做漆器的胎骨。
根据用途,板胎(如屏风、坐屏、桌几、挂屏等)、角胎(如箱、柜、盘、盒)、车胎(如碗、盒、瓶罐)、棬素胎等的不同器形的要求和漆器使用的需要来决定。如有的胎骨须用木质细密、具有韧性、不易变形的木材,有的胎骨须用木质疏松、绵软、轻巧,也不易变形的木材。榉、枫、枥(七叶树)等木材,有着非常美丽的木纹。利用这些天然的木纹,可做单漆透明涂漆器。
木材主要的缺陷有木节、腐朽、虫、裂纹、翘胀、变形等。在民间有:“干千年、潮千年、半干不潮两三年”的说法;因此,木材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必要防腐与干燥处理,杜绝菌虫的生存条件,避免翘胀、变形等毛病发生。
木材的干燥是杜绝菌虫生存条件、防止木材腐的一种措施,同时干燥过的木材还可以提高强度,使用中不变形,无裂纹及弯曲。木材干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然干燥,自然干燥是利用流动空气作导热、导湿的介质,利用太阳辐射热量,使木材中的水分逐渐蒸发,达到干燥的目的。自然干燥不需要设备,只要将木材合理地堆放在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排水方便、地热较高、场地平整的地方,经过一定时间,就可以使木材干燥。木材堆垛的方法应该使木材与空气接触面大,通风良好,阳光照射充足,木材的形变小。自然干燥通常采用平行堆积法、纵横交叉堆积法。
木胎的一般制作:
木材容易取得,又便于加工,自古以来,漆器多用木胎,其底胎加工有如下步骤。
木坯:木坯有“方器”与“圆器”两种。“方器”容易理解;圆器有“有屈木者,车旋者”,前者系用柳杉、脆松之类开料加工成薄片之后,利用其木质有韧性能弯曲的特点,拗屈成罗圈、蒸笼屉状坯胎器骨,后者系用辘轳车床旋削成圆形器骨。无论是方器或是圆器“皆要平正轻薄”。
漆器用木,贵在体轻质坚,耐打磨不起绒,木性要稳定,以防弯翘、变形、开裂,漆器制方器之木材,以楠木为最上等用料,其次是梧桐木、紫心木。而楠木以陈旧多年以至上百余年为最佳。为此往往在各地收购楠木制旧家具、寿器板来拆制,新楠木必须经过埋入池土中沤旧吐胶,待半年以上之后才可使用。近年来旧楠木收购来源困难,才用陈旧多年性稳定之杉木代用,但容易在漆器成品后发“实”,因杉木质松软所致。现在也有用椴木制胶合板代替,但胶合板用之胶合剂必须是抗水性强之酚醛树脂胶,否则一遇水就会层层剥落。
合缝:合缝是指木质器骨凡“两板相合,或面旁底足合为全器”时,先要用“法漆”粘牢,而后“用绳缚定,以木楔楔之,令紧,缝上漆出,随手刮去”。所谓法漆,古时“用上等细生漆入清薄牛皮胶煎水,渐渐入,调匀后,挑起如细丝不断”。
整修木胎:木胎成型后,对木胎接口接缝之处密切剔开,然后用生漆加填充料木屑或斫絮麻筋嵌入,特别是遇到器面有坏缺或节眼很深时更应严加嵌实。
涂底漆:对木胎涂刷封闭底漆,其作用是使木坯不裸露,与空气中的湿气隔绝,同时也可防止刮漆灰时灰中所含水分或是湿磨漆灰时的水分渗入木坯。
禙布:禙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上下轴连,为之不陷”。既加固了器骨,特别是棱角缝合之处不易散架,又使漆面不因木坏日后干固瘦陷而呈凹凸不平。
刮漆灰:刮漆灰也就是刮漆灰腻子,腻子是填充缺陷和平整表面的膏状材料。一般由填充料和黏结剂配制而成,大漆是最佳黏结剂,填充料多用砖瓦灰与土子面。刮漆灰的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要求是:
第一次粗漆灰,要薄而密;第二次中漆灰,要厚而匀;第三次作棱角,填平补缺(也以中漆灰为佳);第四次细漆灰,要在厚薄之间;第五次起线缘,边沿界线,用细漆灰。
刮漆灰的目的在于平顺器骨,要求粗、中、细依次循序结合,如果组织不好,会留有“灰孔”,仍然会使漆膜下陷。所谓“粗、中、细”是指灰的粗细度而言的,由粗至细正是为了弥平而不留灰孔。树木成长过程中年轮材质的一坚一松,当存贮时日一久,即使制成器骨也无法避免器面出现凹凸不平,刮漆灰就是为了后天弥补。当然刮漆灰并非千篇一律地要求非刮多少道不可,应视木坯器骨大小、好坏而有所变通。
涂漆:刮漆灰结束之后就要进行涂漆工序,先用推光漆加半熟漆(生漆经搅拌过程去掉大部分水分和其他挥发物质,时间约一天左右,不经晒炼也不加水,色泽由灰白转为均匀一致的淡红琥珀色,有光亮,黏度比生漆稍高,但低于红推光漆),二者配比混合后髹涂,入荫候于,然后即用红砺石湿磨平顺,如仍有不平再用细灰“补敏”,所谓“敏”即顺和之意“敏”既毕尚须经用红砺石湿磨,术语称此为“磨敏”。但往往由于木质器骨屡经打磨致棱角边缘裸露,色淡,且易吸湿,故尚须加工补色,常用生漆加不含油质之乌烟炭黑,术语称此为“补乌”。接下来就可以正式上推光漆了。
刻漆用底胎的技法:
刻漆工艺,为便于镌刻,有特别的底胎制法:
一、检查:检查木坯的含水率和木坯是否符合要求;
二、刮粗灰:用铁板刮合成灰,晾干,打磨;
三、禙布:在边角和接榫处使用黏度大的合成胶禙布;
四、上底灰:用铁板刮合成灰,用过灰板取平,灰的厚度要求0.8-1毫米;
五、砂磨:用砂纸平磨,灰面层要平磨一致;
六、上头道面灰:用细合成灰刮厚度约1毫米,要求无明显铁板印迹,再打磨平整;
七、上二道面灰:用细合成灰刮0.6一0.8毫米厚度,要求面层平整;
八、刷强化水:用强化水均匀刷一遍;
九、磨灰:用180#水砂纸磨平,灰面平整,无孔眼;
十、钻腰果漆:把腰果漆用松节油稀释(腰果漆:松节油=1:5或1:20),钻漆均匀,不淌不挂;
十一、刮两道浆灰(细灰):刮满刮实,每刮一道浆灰都要打磨;
十二、砂磨:使用280#以上的水砂纸磨,灰面要求光滑平整,边线挺直齐整;
十三、涂漆:涂漆一道,要求均匀,不淌不挂不皱;
十四、砂磨:使用320#砂纸水磨,线路要直,无明显漆籽,边角棱线不露灰底;
十五、涂二道漆:与第一道漆要求相同;
十六、打磨:使用400#砂纸水磨,线路要直。
十七、擦漆:擦两次漆,要薄而匀,无擦漆丝路,无余漆。
十八、上蜡抛光:除尽油气,漆面乌亮,色泽一致。
戗金、雕填用底胎的技法:
戗金、雕填用底胎的步骤:检查木坯、刮粗灰、刮细灰、磨灰、钻腰果漆、刮浆灰。以上步骤,与刻漆底胎的要求相同,之后步骤:
涂熟漆:用大漆和坯油(熟桐油)调拌,冬季漆5.5∶油4.5配比,夏季漆4∶油6配比,涂三道,每涂一道相隔24~30小时,涂四道漆后相隔三天以上,用400#水砂纸磨平;
擦两道漆:用同类漆进行擦拭,每擦一次24小时以上,两道漆擦好后,相隔48小时以上,再使用细瓦灰(或牙粉),蘸素油(食用油)和搀少量煤油上蜡抛亮。
作者简介:
谢宏,男,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漆器专业委员会委员、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1967年11月出生于漆器世家。1983年扬州玉器学校毕业,1984年3月分配进入扬州漆器厂骨石镶嵌车间开纹雕刻。并多次获得江苏省和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大赛奖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