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天然生漆具有一般合成漆所不可比拟的许多独特的优良性能。天然生漆有着优良的物理、化学性能,被广泛用于衣、食、住、行的各种器物的涂装也孕育出历经数千年经久不衰的漆器工艺;从漆的发现到漆的应用,形成了与多种材料多种技法相对应的漆艺品种,也创造了各个漆艺品种独特的美。这里既包含了漆艺的材料之美,又包含了漆艺的工艺之美。
关键词:天然生漆 漆器工艺 漆艺之美
“如胶似漆”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说明其时古人已经开始使用胶和漆,而且对胶和漆有了深入的了解。古代中国人最早开始使用天然漆,并且用这种漆制作出精美的漆器。在材料学上来说,胶和漆同样都是自然材料,漆是从漆树上采割而来的漆树的生命分泌液。采割生漆是在漆树的树皮上割出口子,从采割口流出的自然分泌物就是天然漆。天然漆也被称为生漆或大漆,生漆刚刚流出时为白色,因为容易氧化表皮呈现为黑色;古人的早期生活中,木制器具占据了相当大的数量,给木器涂上一层漆成为最为简单的保护方法。
我们祖先很早就发现了漆树自然分泌的树汁干燥固化后能形成坚硬光亮的涂层,于是开始使用这种天然涂料,保护和装饰木器、陶器等器具,并逐步地发展出用天然漆制作漆器的技艺。漆器的发明与使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人们利用自然,改善生活,体现爱美意识的综合效果;漆器最初以生活用品的面目出现,在制造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赋予它美的内涵,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漆器所具有的美的特征越来越丰富。
天然生漆的性能
天然生漆漆膜具有一般涂料所难以达到的高硬度,纯天然生漆漆膜富有光泽,室内使用几十年后的漆器、家具表面依然光亮如新并且吐露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天然生漆膜非常耐磨、耐用、膜密封性好;天然生漆与木质材料之间的附着力特别强,并且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和防辐射性能;固化后的天然生漆漆膜有优良的耐油性、耐水抗潮性非常好,在沸腾的饱和食盐水、蒸馏水中长期浸泡或干湿交替达八年以上,漆膜也无明显变化;从大量出的古代漆器,可充分证明天然生漆漆膜对酸性或盐碱性土壤,都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
由于天然生漆优秀的性能,在化工、石油、矿业、印染、建筑、家具、漆器工艺品等行业都广为应用。
天然生漆具有独特的装饰性,经天然生漆涂饰的物品深沉厚重,古朴高雅,妙不可言。
天然生漆在漆器工艺品中的应用:
从漆的发现和应用到漆树的大规模种植,古人对生漆的性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再发展到对于漆的审美,就是漆艺发生、发展的过程。经过历代能工巧匠的开掘,漆的应用得到丰富多彩的体现。这里既包含了材料的自然美,又融进了人工的技术美,两者是互为因果,交相辉映。
“黑漆”与“朱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制胎与造型工整,描绘纹饰有各种云纹,凤纹,云龙纹、云凤纹、写生动物纹等,颜色以红黑为主;在青铜器慢慢衰落,瓷器还在萌芽期间的数百年时间里,漆器成为人们生活中所用器物的主流,使用广泛。
“漆黑”的词汇,道出了漆最为本质的美学特征,它既是黑的极致,又是对漆的赞美。难怪中国当代艺术家有的说漆是世界上最美的黑,有的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样好东西,一是宣纸的白,一是黑漆的黑。漆液经过精制,它的黑更加纯正。千后经过研磨和推光,它的黑更加内敛。人们总是把漆和黑连在一起,一提到黑,便想到漆,一提到漆,便想到黑,一提到漆器或漆画,首先想到的也是黑,黑几乎成了漆和漆艺的灵魂。
其次是朱,漆液中调入银朱而成的朱红彩漆,不仅鲜艳、沉稳、厚重,而且经久不变。自古至今朱漆便和黑漆结成永久的伴侣,成为漆艺中仅次于黑的第二大色彩。
黑漆、朱漆或其他彩漆,可以用刷髹涂为单色漆器,也可以用笔描绘为红、黑两色的彩绘漆器,或黑上画红,或红上画黑,红、黑两色成了漆艺最具代表性,象征性的色彩。
漆艺不满足于红、黑之美,漆液独具的黏性也得到了发挥,艺人陆续发明了把金银、螺(贝壳)玉石骨角等美材镶嵌于漆艺的方法,于是金银的高贵、贝壳的多彩、玉石的绮丽、蛋壳的朴雅和黑漆之美,互相村托对比,相得益彰。
漆液的半透明性,罩染在天然纹理的木材或有折光能力的金银上,产生含蓄蕴藉的美感。干后的漆液有硬度,耐打磨,若罩后再磨,因打磨轻重不一而有明暗浓淡之变化,便有神奇变幻的朦胧之美。
液或用某种工具(如漆刷)拖拉成纹,或用某种媒介物(如树叶)的印痕成纹,或漆中加人释剂使之相互流动渗化成纹……然后再涂研,而形成的千变万化的抽象肌理,更是美不胜收。
漆液干后,还可以刀刻针划,或点或线或面。刻划之后,还可以填彩,或金或银或彩。它有一种铁线银钩、锋利尖锐、单纯明快的美感。
漆液黏稠如油彩,可以厚涂,描线如建筑彩画之沥粉,涂面如浮雕。漆液内还可拌进木炭粉、瓦灰、石膏之类的填料成为雕塑泥状之灰料,用来厚堆如塑。彩漆还可多次髹涂,几十层、上百层,数百层……待达到所要求的厚度时,再行雕刻,谓之雕漆。无论是堆塑,或者是雕刻,它使漆艺又有了阴阳之美、凹凸之趣。
脱胎漆器:脱胎漆器的制作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为漆器的胚胎,然后用麻布或绸布和生漆在胚胎上逐层裱褙上去,阴干以后敲碎或脱下原胎,留下漆布器型,再经过上灰底、打磨等工序形成脱胎漆器的基本造型;然后再描绘上各种装饰纹样,变成了光亮绚丽的脱胎漆器工艺品了。一件光亮如镜的脱胎漆器,要经过泥塑、裱布、底涂、中涂、面涂、打磨、上漆、再打磨、修整、再打磨、推光等十几道工序。有些作品的表面还可以贴上金银薄片、或嵌上螺钿、或刻上装饰纹样,或直接用颜料绘上花卉、人物、图案等。一件精美的漆器作品,有时需要历时两年以上才能完成。
彩绘漆器:彩绘是漆器中最早出现的门类,漆器中的彩绘是用漆或油彩绘制纹饰或图画来装饰漆器,手法主要有线描和平涂。彩绘的色彩丰富,有珊瑚红、淡黄色、桔黄色、白色、苹果绿、松绿等各种鲜艳色彩加上金粉、银粉的调和使得漆器显得光滑艳丽、五彩斑斓。不同时代漆器上的纹饰和图画各自都有不同,形式和内容取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及人们的习俗和审美心理,是生动形象的历史再现。
镶嵌工艺:早在汉代,扬州汉漆就有镶嵌工艺了,在漆器繁荣的清代,扬州漆器更是宫廷的贡品,乾隆皇帝就曾经钦点,要扬州的百宝镶嵌漆器。百宝镶嵌漆器经过不断发展精进,逐步发展到雕漆嵌玉,制作工艺愈发精巧细腻,五光十色的镶嵌令人目不暇接。扬州特有的螺钿镶嵌漆器是精选河蚌、鲍鱼贝、夜光螺等优质贝壳为原料,几经磨制后拼粘镶嵌于漆胚,再经髹漆、抛光而成。扬州点螺漆器是这个特有的漆器工艺,明朝初年,扬州漆器艺人在螺钿镶嵌工艺的基础上开创出这种新的工艺,“点”是技法、“螺”是材料,由于选用的海里的夜光螺、鲍鱼贝、名贵的云母等色彩最丰富贝壳类材料,所以点螺漆器色彩艳丽,并且闪烁着晶莹的贝壳光泽。
雕漆:雕漆是在一定厚度的漆层上进行雕刻的艺术,多层髹漆之后,漆层很软很厚,非常适合精细的雕刻。雕漆的历史悠久,唐代有剔红、宋元时期出现剔黑、剔彩;明清两代是雕漆工艺的全盛时期。制作一件手工雕漆制品,少则数月,多则数年才能完成。因此尤为珍贵。
漆艺之美:
由于对天然生漆性能广泛而又深入的开发,创造了涂、描绘、镶嵌、刻填、磨绘、变涂、堆塑、雕漆等诸种髹饰技法,形成了与这些技法相对应的漆艺品种,也创造了各个漆艺品种独特的美。这里既包含了漆艺的材料之美,又包含了漆艺的工艺之美。
漆艺是建构在漆及其技术上的艺术,也是注入人的精神情感的艺术。漆艺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体,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是器与道的统一体。
从天然生漆的最初被利用,到经过历代的开发,其审美价值与实用功能始终就是融为一体的。可以说,只要有漆器的创造,必然同时就有审美的追求和需要,也就必然有人的感情因素的倾注,纯粹的实用几乎是没有的。漆艺和漆艺作品产生的过程,必然是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统一的结果,必然是工艺技术与艺术效果统一的结果,因而把器和道、技术与艺术分割开来的理论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正是用与美的统一、器与道的统一、技术和艺术的统一,才创造了历代许许多多的精湛的漆艺作品。
漆艺的材料之美,是大自然的恩赐。天然生漆的深邃温润、金银的雍容华贵、贝壳的绮丽多彩、蛋壳的温和朴稚……为漆艺的精神之美创造了无比丰厚的物质条件。漆艺的技术之美,是历代艺人对材料之美的精准把控和对美的追求而创造的漆艺的精神之美。罩染后的蕴藉含蓄、研磨后的朦胧变幻,刻划后的锋利尖锐、堆雕后的阴阳凹凸,使漆艺的精神之美得到了多姿多彩的绽放。
漆艺之美,归根到底在于艺术之美、文化之美、精神之美,实用的漆器如此,陈设的漆器也是如此,纯艺术型的漆画和漆塑更是如此。当然艺术之美离不开材料之美和技术之美,材料美、工艺美是艺术美的保障,艺术之美是材料美、工艺美的归宿。艺术美因材料美、工艺美而升华,材料美、工艺美因艺术美而永存。
作者简介:
谢宏,男,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漆器专业委员会委员、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1967年11月出生于漆器世家。1983年扬州玉器学校毕业,1984年3月分配进入扬州漆器厂骨石镶嵌车间开纹雕刻。并多次获得江苏省和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大赛奖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