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传统工艺题材的创新思考——浅谈紫砂《悟竹》的创作

[日期:2024-01-0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工艺及题材创新的思考会随着社会文化环境与时俱进的发展,对于紫砂文化来说,许多流传下来的经典的传统工艺题材也会在新环境下被重新审视和思考,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使紫砂的创作变得更好就成为当代工艺创新的先决条件,而这一点显然要从我们文化本身去进行挖掘,让传统的工艺题材用新的工艺语言重新呈现出来。

  关键词:紫砂;文化;工艺;创新;竹

  当代的紫砂壶相比于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首先是在材料工艺上泥料的种类进一步的细分,这让当代的创作者可以更加精准地挑选自身创作题材所要使用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原本主流的软提梁紫砂壶就被硬提梁紫砂壶所取代,围绕着硬提梁的工艺题材创作相较于过去显然是更加具有创新的价值,这就让创作者不得不思考如何用这种过往不同的变化承载起丰富的传统文化要素,从而让当下的紫砂壶文化内涵变得更为丰富。

  一、紫砂《悟竹》的创意来源

  竹子在文创内容中总是带有十分浪漫的文化元素,中国历代文人对于竹子不遗余力的称颂就可见一斑,同时在绘画上各种不同样貌的竹子也是层出不穷。紫砂壶上关于竹子的创作题材就很好的继承了这些内容。紫砂《悟竹》的创意来源就在于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竹子与假山石的组合。这种组合在园林建筑中是十分常见的,苏州园林中就有现实的例子,所以后世对于建筑装饰搭配上也充分借鉴了这类组合,将用于装点建筑周围环境的竹子与假山石融合设计。紫砂《悟竹》就将这些元素结合起来将竹子与假山石以及这种组合所要表达的文化意态融合起来,共同构建到茶壶的造型结构当中。



  二、紫砂《悟竹》的造型及制作

  一把紫砂壶的造型从最初设计时就要确定一个最基本的轮廓,紫砂《悟竹》就采用了非常明显的紫砂硬提梁设计,这种设计的好处是紫砂壶与提梁一体成型,免去了后期适配各种材质的提梁的步骤,可以将提梁结构的造型统合到茶壶整体的造型当中。这把壶的提梁造型采用了不规则的竹节形态,所谓不规则的竹节形态就是没有几乎相等的竹节分段,也没有前后对称的提梁,而是以一种根据形态来发挥的提梁形态,这种形态的提梁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古早的“东坡提梁壶”,东坡提梁的造型借鉴了当时煮茶时的木架,将其与茶壶本身相结合,显得古朴雅致且自然,紫砂《悟竹》的提梁造型并没有东坡梁架那么复杂,更多的采用了中国传统美术中关于竹子意态的描绘,将竹子的曲线以及柔韧性展现了出来,同时也根据现实中的竹子用自身的粗细确立了竹子的生长方向,同时在提梁根部的造型设计上颠覆了过去提梁柄的传统,而采用明接带钩的造型,这种钩子一般的造型又被称为“如意钩”是清代流行的装饰造型,同时这也是过去金属软提梁最常采用的造型,一方面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形态装饰的作用,从设计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巧妙的创新应用。

  这把壶主要描绘的是竹与石的搭配,提梁设计成竹子,那么与提梁距离最近的壶钮就被设计成假山石,经典的假山石有着横竖两种摆放模式,竖着摆往往是为了表现假山的高耸雄壮,而横摆假山则多是为了体现山峦穷奇的结构,所以通常横向摆放的假山石会带有更多的孔隙结构,而在紫砂《悟竹》的壶钮造型就被设计成了一个大致的品字形,用堆叠的假山构成的壶钮落于壶盖中央,壶钮底下的壶盖塑气孔,气孔与壶钮本身的孔隙相连,这样每当泡茶的时候,水蒸气通过壶盖气孔向上便会分别从壶钮不同的孔隙中逸出,氤氲美态尽收眼底,而这样的氤氲同样也会越过竹形的提梁,用无形的空气将两者更为紧密的联系到一起。

  紫砂《悟竹》另一大创新设计就在于其对于壶足的构筑,三足底对于很多茶壶结构来说并不好设置,像石瓢壶有着经典的三足乳钉,但是却尽量的使壶足掩藏在壶身底部,不显露人前,这是因为三足与茶壶的中轴线有着难以调和的结构性矛盾,无法单纯的将其设计成沿茶壶左右中轴分布的等腰三角形,而是要兼顾稳定与美观的等边三角形。紫砂《悟竹》的壶足与提梁根部的造型相似,同样以经典的清代如意为形,足根粗壮,足底柔软,无论从哪一面看,都只看到一枚壶足,与提梁相映成趣。

  三、传统题材的创新表现

  从紫砂《悟竹》的例子可以看出,传统工艺题材还有很大的创作空间可供发掘,在很多传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不单可以保留原汁原味的中华风味,还能够与当下的时代审美相融合,制作出新颖却不跳脱,古朴却不腐朽的优秀紫砂作品。从根源性的题材性创作出发,衍生出具有现代独立思考,带有逻辑变化的新工艺形态,再加上巧妙的设计,就能使原有的题材焕发出新的艺术活力。

  结语:创新是当代紫砂陶艺创作永远不变的推动力,而经典的传承也是紫砂文化赖以生存的关键内核之一,如何调和过去和当下,协调古老与新奇是当代创作者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勇于探索和尝试,用设计和实例验证创新思维的可行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创造出更加优秀的紫砂陶艺作品。


  作者:章琳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