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紫砂壶《菱韵》的陶刻魅力

[日期:2024-02-0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紫砂艺术在明代发端,至今为止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作为一门传统的手工艺术,其早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完善的工艺体系。然而,在一代一代的紫砂艺人的创新与传承之下,紫砂壶虽然延续了传统的魅力,但是总会给人以一种新鲜感,这种新鲜感体现在细枝末节的创新上。在作品《菱韵》的创作中,笔者通过筋纹线条的创新设计,让作品凸显了菱花的自然魅力,同时通过陶刻的艺术装饰,让作品的文化气息与内涵意蕴进一步凸显,同时也让作品在视觉呈现上更为丰富。

  关键词:紫砂壶;陶刻;菱韵;创新

  一、前言

  紫砂艺术历史悠久,在明代发端,在清代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其造型设计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紫砂艺术发展至今,形成了一套完善而完整的工艺体系,也留下了一把又一把惊艳了时代的紫砂壶作品。在此期间,像时大彬、陈曼生、顾景舟这样的名家辈出,为我们当代的紫砂壶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紫砂壶和茶的缘分不言而喻。中国人尤其喜欢茶,煮茶、煎茶、泡茶等饮茶方式的变迁也造成了茶具的变迁。随着人们更为偏爱泡茶的饮茶方式,紫砂壶应运而生,并成为人们饮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相较于一般的茶具,紫砂壶有着其他茶具替代不了的优越之处。首先从材质上来看,紫砂泥拥有着天然的双气孔结构,在烧制完成后仍能保持稳定的结构,在泡茶之时不仅能保留茶叶的原香,还能保证茶水隔夜不馊。这样优越的物质属性也成就了紫砂壶茶具之首的地位。除此之外,紫砂壶在造型上也脱颖而出。从陈曼生时代起,紫砂壶就步入了文人壶的时代,文人墨客们给紫砂壶题字、题画,使其与中国书画紧密结合,在彰显艺术气息的同时更蕴含着文化气息,让人们在作品的欣赏中也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这是何其美妙。因此,紫砂壶是一件集实用性、美观性、艺术性与文化性于一体的艺术作品,其不仅仅集合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是文人思想的体现。

  在作品《菱韵》的创作中,笔者从紫砂筋纹器与方器作品中获得创作灵感,通过创新的造型设计与精美的陶刻装饰成就了这样一件作品。在陶刻的过程中,笔者以“读书众壑归沧海,下笔微云起泰山”一句充满哲思的诗句作为陶刻装饰的主要内容,并通过绝妙的刀法使其与作品完美融合,呈现出壶中有诗,诗中有壶的美妙意境。

  二、作品《菱韵》的创作

  (一)创作灵感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就对菱花持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宋代周敦颐曾这样赞美菱花:“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花之君子者也。”诗中所言的莲花正是笔者所说的菱花。菱花不仅仅有着令人惊艳的外在美丽,更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内在品格。它生长于淤泥池塘,却不受淤泥的污染。以一种坚韧而纯净的姿态,傲然绽放。这种清澈、高洁的品质,使得菱花成为象征清廉君子风范的代表。在夏日的艳阳中,它亭亭玉立,如同一位清新高雅的君子,不受世俗尘埃的磨蚀。笔者从《爱莲说》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希望通过紫砂的演绎,将菱花的外在美与内在美表现出来,将它的双重美融到陶艺之中,通过精湛的工艺淋漓尽致地展现其婉约之美。在作品的主题选取上,笔者汲取了菱花的高洁品质,并通过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取其精髓,营造出美妙的作品意境。
  (二)造型设计

  作品《菱韵》的造型设计在总体上呈现出简约大气的端庄之感。在壶身的设计上,笔者除了采用筋纹的样式,还融入了方器的经典美丽,通过巧妙的造型工艺,展现了菱花的婉约之美。壶身就仿佛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菱花,温润而充满生命力,匀称的纹理仿佛是莲叶轻轻摇曳的痕迹,让人不禁联想到池塘边微风拂过,花香袭人的美好画面。壶嘴采用的也是多切面的设计,与壶身相呼应,形成了绝佳的和谐之感。壶把的弧度恰到好处,既考虑到了使用时的方便性,同时也与作品的整体气质相符合。壶盖采用了六边形的设计,上面的纹理筋纹与壶身一一对应,相互呼应,更展现了含苞待放的菱花的形态。一颗小巧而精致的壶钮立于作品顶端,带来一种超脱尘俗的宁静感。从总体上来看,作品虽没有繁复的装饰,却给人以一种极致的精美,这种精美体现在作品的每一个细节之处。

  三、作品《菱韵》的陶刻装饰

  紫砂陶刻是紫砂艺术中十分常见的装饰手法,同时也是十分考验工艺水平和审美素养的装饰手法。紫砂陶刻的美,不仅仅体现在陶刻内容的精美,更在于对于整个画面的布局、刀法的独到,以及意境的渲染上。紫砂创作中沿用了中国山水画中的一个词——留白。意思是说陶刻装饰并不是越满越好,而是要掌握好“留白”的度,这样才能有一种轻松自如的韵味感,才能形成和谐美好的协调比例。在作品《菱韵》中,笔者以刻字的方式来进行装饰,笔者在壶身仔细布局,两行诗句处于壶腹最为突出的地方,同时也是整件作品的视觉中心。笔者采用了宋代诗词家刘克庄的《秋夜有怀傅至叔太博父子》诗中的两句诗:“读书众壑归沧海,下笔微云起泰山”。这句诗的意思是平时读书读得多了,在下笔的时候自然能够文思泉涌。这其实是在劝慰人们多读书,有着劝诫的意思。在刻画中笔者采用小楷的笔法,通过双刀刻发以行云流水之势展现出字与字之间的气韵以及每个字的笔锋。在字的刻画中尤其考验笔者的陶刻功力,笔者将落刀的力度、速度,以及深度全然掌握,让其陶刻的效果恰到好处,既展现了小楷的婉约气质,又展现出陶刻中暗含的金石趣味。在此处笔者采用的是着色刻的方式,通过金色颜料的晕染,陶刻的痕迹愈发凸显,同时在紫砂泥的配合之下显得更为亮眼。

  四、作品《菱韵》的内涵意蕴

  作为一件紫砂壶作品,单单在视觉上令人惊艳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还通过内涵寓意的表达充实作品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菱花有着佛教纯净和禅理的象征,笔者以菱花为创作主题,也是想让人们在泡茶之际,能够置身于禅意的境地,忘却一天的忧愁与烦恼,去享受茶水带来的乌托邦的世界,享受片刻的安宁。除此之外,菱花身上的美好品质也是笔者一直以来所推崇的,希望以此作品来劝慰人们养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质。

  在陶刻的表现上,笔者以诗句“读书众壑归沧海,下笔微云起泰山”来劝慰人们多读书。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似乎被短视频等快节奏的东西取代,鲜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去阅读一本书。然而,书仍然是这个时代不可缺少的东西,想要做一个有内涵的人就必须多读书。因此,笔者选择以这句诗句作为陶刻的内容,人们在饮茶之时也能够感受到书给我们带来的充实感。

  五、结语

  在作品《菱韵》的创作中,笔者汲取了菱花的高洁品质,将其与紫砂壶的工艺完美融合,呈现出一件既具有实用性又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品。作品《菱韵》在视觉上展现了传统紫砂壶作品的典雅气质,同时也融合了创新思想,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体现了笔者对于创新的追求。作品《菱韵》不仅是一件茶具,更是一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一份对于清新高雅生活的追求。


  作者:孔静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