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紫砂艺术;思婷;工艺技巧;人文传承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这是宋代文人梅尧臣在饮茶时候的感慨,特别是对于紫砂新品充满了期待,也让后来的我们能够在诸多文人雅士的吟诵之中感受到紫砂艺术的无穷魅力。对于世世代代宜兴的紫砂艺人们来说,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在传承千百年的历史之中,注定寄托着全部的安身立命之本,以及对于稻粱谋的不懈奔波和劳作。今天,传统的紫砂陶抟制技艺已经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紫砂器的实用性逐渐的升华到了艺术性的新的境界,也让更多的艺术家们充分的参与到了紫砂艺术的创造性演绎之中。但是,对于传统的器型,紫砂艺人们一直小心翼翼地守护着长辈们和师傅们遗留下来的这一份传承,寄托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深情。
这件紫砂艺术作品《思婷壶》采用了清代初期紫砂名家陆思婷所创作的原型,其实,它的由来也是从梨型开始。关于梨型,是非常经典的器型,陆思婷将梨型拔高一些,创作而成思婷壶,然后另一位紫砂巨匠张君德将梨型压扁,从而创制了君德壶。所以,我们在欣赏思婷壶的时候,可以围绕梨子的形态来展开一系列的联想。此壶壶身修长挺拔,腹部圆润,有张力,仿佛里面孕育着新的生命一般,生机勃勃。颈部则是拉的很长,对于一把好的思婷壶来说,颈部的处理至关重要,一体型好的话,与壶身宛如一个整体,颈部往下是肩部的处理,完美的衔接颈部和腹部。思亭的颈部和肩部需要完成一个较长的过渡,开始缓慢向外膨胀,此部分既要做到自然、流畅,又要有变化,是制作的难点。三弯流壶嘴,修长、线条多变,出水自带弧度,非常优雅,与之遥相呼应的壶把则是耳廓型圈卷,端握舒适。高颈高盖是思亭壶的一大特点,严丝合缝,上面的圆珠壶钮小巧可人,与壶身保持和谐一致。思婷壶的处理,对于我们紫砂匠人来说,全手工的思婷具有相当难度的抟制技巧,因为它是一个长线条的壶型设计,曲线柔美多变,仿佛一位妙龄少女般亭亭玉立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思婷壶》,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精湛的抟制技巧,对于线条的运用极其成功,一方面得益于器型本身的设计,本来就是围绕美人的姿态来演绎,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作者手法的精妙和高明,能够极尽曲线的玲珑之美。而且思婷壶一般都是采用朱泥制作而成,在我们国家的南方用来冲泡高香类茶叶,起到很好的聚拢香气的作用,在茶水的浇淋之下,朱泥的那种鲜艳和沉稳并存的感觉,令人欲罢不能,爱不释手。而且,思婷壶的传承有序,更加能够凸显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非常珍贵的东西,那就是历史感和归属感,因为这样的器物一经问世,便能够体现出国人对于生活的更多感悟,也增加我们饮茶的生活情趣,在当下的生活节奏之中,是非常难得的人文休闲体验。

结语:当我们在欣赏紫砂雅器的时候,总是能够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人文味道,相较于其他的茶具,紫砂矿料所带有的那种低调内敛质感和国人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所形成的含蓄的性格特征有着不谋而合之处,所以一把把紫砂壶的出现,能够寄托着国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寄托,也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包罗万象。而且,紫砂艺术把赏玩功效完美的统一在一起,更好的促进了我们深入的去了解这些作品背后的人文典故和历史传奇,也是作品本身的魅力之所在。
作者:秦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