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紫砂陶刻作品《松石图》之中探寻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风骨

[日期:2024-02-0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松树和奇石在我们中国文化的艺术形式之中屡见不鲜,也是中国文人寄托情感、表明心志的良好载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松石图》挂盘,充满了古人的绘画风格和人文气息,尽管其中并没有人物的出现,但是作者用刻刀的细腻和深浅营造出来的氛围就是把我们欣赏者置入画面,在听松问石的闲情雅致之中和古人来一场心灵的对话。而且,松树和太湖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之中,总是文人雅士不断赞美吟诵表达和向往追求的精神图腾,值得细细的品味一番。

  关键词:紫砂艺术;松石图;传统文人;精神风骨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这是宋代文人梅尧臣在描写饮茶时候的经典诗句,其中的意思是说,用泉水来泡茶的话非常具有新鲜感,而且刚出窑的紫砂壶更加的凸显出其中浓郁的春天的味道。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盛产茶叶,作为最早的茶叶种植地域,江南宜兴南部的丘陵地带也盛产茶叶,每当人间四月天的时候,徐徐的清香袭来,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宾客和朋友,再搭配宜兴特产的紫砂壶,具有独特的双重的透气孔结构,能够激发出茶叶最为醇正的味道,同时也没有熟汤味,所以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之中也有着记载。紫砂在文人雅士的参与之下,更多的表现形式层出不穷,特别是紫砂陶刻以其为坯体,尽情的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包罗万象和博大精深,也折射出我们创作者自身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具魅力的艺术审美。

  这件紫砂艺术作品《松石图》采用了挂盘的形式呈现,用常见的陶刻手法来展示“松石”之美,其中运用的陶刻技巧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地方,但是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却是惊艳,令人不得不啧啧称赞,特别是在近距离上手欣赏的时候,能够感受到非常丰富的层次感和满满的细节。挂盘图案一边设计的是遒劲有力的古松,上面的细节纹理和那种斑驳感觉完美的刻绘出来,而且在松针的处理方面也是尽量的凸显出全部的元素,让我们能够感受到紫砂陶刻的精益求精和栩栩如生,一边则是太湖石的形态,作为江南非常具有地理标识和人文韵味的元素,太湖石主要是围绕着“漏”的特点来展示出和水交融的感觉,通过这样自如舒展的陶刻装饰,搭配着松树的高大挺拔,其中有着几种不同风格的相互搭配。第一就是动静,松树那种在风中摇曳的姿态和宛如松风阵阵传入耳中,与旁边的太湖石笃定稳重形成了动静兼宜的效果。第二就是高低,松树的挺拔和太湖石的低矮在视觉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能够感受到绘画时候的那种气韵以及作者在陶刻过程之中的闲情逸致。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之中,紫砂陶刻不仅仅需要对于绘画技巧的熟稔于胸,同时也需要对于不同泥料的特性有着深刻的判断,才能够做到下刀有神,笔走龙蛇的感觉在陶刻艺术之中也具有着相似的味道。而且对于紫砂陶刻来说,最为关键的点还不在于具体的创作内容,而是根据器型的不同来合理的安排画面的题材和布局,这样才能够体现出创作者的那种随机应变的能够力和对于陶刻题材的深入理解。所以,当一把紫砂壶生坯或者其他赏盘之类的载体呈现在陶刻师傅面前的时候,能够很从容的下刀,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松石图》挂盘,充满了古人的绘画风格和人文气息,尽管其中并没有人物的出现,但是作者用刻刀的细腻和深浅营造出来的氛围就是把我们欣赏者置入画面,在听松问石的闲情雅致之中和古人来一场心灵的对话。而且,松树和太湖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之中,总是文人雅士不断赞美吟诵表达和向往追求的精神图腾,值得细细的品味一番。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这是一首充满了隐逸和禅味风格的小诗,其中描写的内容非常简单,但是却把松树和石头这样的意象都融入其中。松树在我们的语境和文化环境之中,并不简单是一种植物的存在,而是频频出现于高士隐卧之地,又蕴含着长寿健康之美意,所以从许多的绘画作品之中能够看到不同形态的松树,大多表现出那种遒劲有力的风格特征,令人观之心生敬仰之情。太湖石,作为一种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赏玩石,带有着天然的风貌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且在今天的人们的合理安排和摆设之下,成为了一种非常好的陈列,在苏州园林之中,太湖石成为了重要的点缀,一方面满足了隔断物理空间的功能,让园林的设计充满了神秘感,另一方面,则是一种精神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太湖石通过那种并不完美的残缺,展示出我们中国文人独特的艺术审美和精神气节,非常的难能可贵。我们习惯了松树的四季青翠和高大挺拔,总是忽略松树在经历严寒酷暑时候的那种难挨,我们也习惯了太湖石在庭院之中带来的那种曲径幽幽的透视之感,却忽略了它经历令人多少的磨难才能够成为现在的姿态。所以,在山中的每一天,其实并没有确切的时间概念,而是一种长期的笃定和坚守,颇有几分似我们紫砂匠人。在紫砂艺术的道路上面,刚开始的拜师学艺和经过千百次的磨炼,才能够学会其中的一个步骤,凡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作品,其实背后都是几万次的失败垫底。所以紫砂陶刻艺术的成就,不仅需要扎实的紫砂功底,也需要人文素养和绘画技巧的加持,这件陶刻作品《松石图》正是我们中国传统文人的真实写照,也是在经过了许多不同形式的演绎之后在今天依然是重要的文化符号,通过紫砂陶刻这样一种非常契合主题,能够充分的把松树的那种质感肌理和太湖石的瘦漏皱透特征展示出来,使其真正的成为我们生活之中可以赏玩的雅器,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主人的艺术审美。

  结语:紫砂陶刻艺术作为紫砂艺术之中重要的表达方式,使得紫砂从实用器向艺术品有着质的飞跃,也把我们向往古人生活的情景和画面充分的展示在紫砂坯体之上,特别是在今天忙碌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下,对于紫砂艺术的欣赏也是陶冶情操、放松身心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徐徐茶香的沁人心脾之下,紫砂雅器是陪伴我们的最好伙伴。一件好的紫砂陶刻艺术作品,首先从观感上来看,就已经超脱了普通的紫砂器,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和金石味道,再加上贴切的铭文和书画装饰之后,那种扑面而来的书卷气息能够提升主人的艺术品位和空间的装饰格局,受到了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喜欢和青睐。

  参考文献:

  [1]郭余华.浅谈紫砂陶刻挂盘的装饰之感[J].佛山陶瓷.2012.

  [2]卢宁刚.以刀为笔玩转紫砂陶——浅析宜兴紫砂陶刻装饰手法[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0.


  作者:赵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