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婆娑庇佑福 ——浅析作品《竹趣提梁》的造型工艺以及陶刻韵味

[日期:2024-02-0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一直以来,竹子都是紫砂花器中非常常见的主题,竹子身上有着文人们所向往的高洁、坚韧,与淡然。在作品《竹趣提梁》的创作中,笔者通过精湛的造型设计巧妙地将竹子的形态融入紫砂壶之中,不仅在视觉上带来一种清新自然,更在内涵上展现了竹子所带有的质朴与美好的品质。《竹趣提梁》在造型上有几分竹段壶的风格,提梁设计十分巧妙,既展现出英气,又彰显着对称的美感。除此之外,笔者还运用了陶刻的技巧,将“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深刻内涵融入作品之中,带给人更为丰富的文化感受。笔者通过造型创新、陶刻巧思等丰富的设计,赋予了整件作品不一样的风格特色,使其跳脱出传统紫砂器的沉闷与古板,展现出全新的活力。

  关键词:紫砂壶;竹趣提梁;造型设计;陶刻

  一、前言

  紫砂壶是中国陶瓷艺术与茶道文化的完美融合,紫砂壶的工艺可以追溯到明朝,那时人们对于紫砂壶的创作虽然没有基于艺术的思想,却是实实在在地从实用性出发,本着实用主义的原则进行创作,这也奠定了紫砂壶成为世界茶具之首的基础。明朝是中国饮茶文化最为兴盛的时期,人们对于茶的热情催生了紫砂壶这一艺术文化。紫砂泥的天然属性使得紫砂壶泡的茶更为芳香四溢,契合人们的饮茶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在明代文人墨客的参与之下,紫砂壶创作与陶刻、贴花等文人艺术结合的更为紧密,同时其也从一件单纯的实用器具蜕变成为一件工艺美术品。

  紫砂艺术的发展历史坎坷而绚丽,其有着繁荣壮大的发展时期,也有着落寞黯淡的低谷时期,但是不管怎样,其总是和中国文化相伴相生。紫砂艺术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其蕴含了中国传统艺术所独有的重要品质,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国家独特的审美特色,起到了传承文化内涵的重要作用。自古以来,竹子一直是文人墨客们的咏诵对象,苏东坡在仕途不顺之时写道: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杜甫在年老无依的时候抒发:苔竹素所好,萍蓬无定居。竹子承载着文人墨客们太多的思想感情,它也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典型的代表。通过对历史的钻研与探索,笔者对竹也产生了特殊的情感,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将竹文化与紫砂文化进行结合,让紫砂壶在造型上呈现出自然之感,同时也给人传递竹文化的深刻内涵。

  二、作品《竹趣提梁》的创作

  (一)创作灵感

  紫砂艺术的创作并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基于一定的创作要素,在此基础上塑造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在作品《竹趣提梁》的创作中,笔者首先确定了竹这个主题。俗话说,人不可居无竹,竹子这个意象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深刻的情感与思想,人们以此为镜,规范着自己的言行举止,因此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意向。其次,宜兴又被称作是竹的海洋,竹子给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增添了自然的氛围,让其以自然之力不断滋养着紫砂文化的发展。然而,在紫砂壶中竹子是十分常见的题材,如何用常见的题材来创作一件与众不同的作品正是笔者深刻思考的。笔者为作品取名为竹趣提梁,通过丰富的造型设计来体现作品的趣。无论是提梁的设计还是壶钮的塑造,笔者都通过丰富的自然意象来给予作品更为丰富的灵韵感,让作品不跳脱传统的同时也能带来新鲜的视觉观感。

  (二)造型设计

  作品《竹趣提梁》是一件根植于竹文化的作品,从主题到泥料,再到造型、内涵,笔者在每一个创作的步骤都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以期将竹文化的外在视觉和内在意蕴融入创作的每一个细节当中。作品《竹趣提梁》选取紫砂段泥来进行创作,紫砂段泥颜色清透,烧制完成后是清新的黄绿色,给人以清新舒雅之感。这款泥料不含铁元素,因此没有呈现出红色的泥料特性。笔者以为,用紫砂段泥来呈现作品《竹趣提梁》,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竹子高洁、坚韧的品质,因此是十分合适的。在造型设计上,此壶延续了竹段壶的风格特色。壶身是一小段竹节的设计,自然纹理清晰可见。壶盖呈圆形,边缘平坦而薄,完美地嵌入壶身,严丝合缝地与壶口贴合,展现了良好的气密性。壶嘴较为挺拔,巧妙地模拟了竹子的节间结构。此壶巧妙地运用了提梁的结构,提梁不单单是对竹鞭造型的仿生,更融入了笔者自己的风格特色。这款壶的提梁采用的是少有的四方造型,每一处折角都充满了英气与利落感,将竹子的挺拔与刚正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提梁的高度与宽度搭配的刚刚好,确保了作品的实用性同时也注入了结构美感。壶盖中央的壶钮是一个小猪的形态,竹与猪都与“祝”谐音,因此此壶涵盖了浓浓的祝福之情,有几分吉祥的含义。在提梁与壶嘴、壶身的设计上,笔者都运用了线条装饰,这些线条精巧地模拟了竹节的形态,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彰显了竹子坚韧的气质,同时巧妙地将自然之美与文化内涵完美结合。



  (三)陶刻装饰

  紫砂陶刻是笔者最为喜欢的装饰手法之一。“刻”的方式本身就具有酣畅之感,一刀为笔,感受锋利的刀片划过壶面,留下无悔的痕迹,感受装饰带来的长久的魅力。陶刻是紫砂艺术中最具艺术表现力的装饰技巧之一,其与书画结合的也十分紧密。在作品《竹趣提梁》中,笔者运用利落、畅快的刀法刻了“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以及一个落款,这几个字笔法雄浑,十分有力,将笔者满怀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在刻的表现上,笔者格外注重字的力道感,每一笔都蕴含了笔者对于创作的深刻理解。“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句话出自《易经》,强调了一种信仰或命运的力量,也暗含着祝福的意思。从总体上而言,无论是作品的造型设计还是陶刻装饰,都蕴含着吉祥文化,给人以深深的祝福之情。

  三、作品《竹趣提梁》的创作心得

  在作品《竹趣提梁》的创作中,笔者更为深刻地理解了紫砂创作的要义。紫砂创作不仅仅是一个任务导向的结果式创作,其过程更值得被细细探索。在作品《竹趣提梁》的创作中,笔者从构思到创作,再到细节的装饰,每一步都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在主题的选取上,笔者从内涵以及思想层面入手,希望作品的呈现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启发与思考。在造型设计上,笔者并不局限于传统,将创新思想与传统韵味结合,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观感。作品《竹趣提梁》在整体上呈现了笔者的创作观,也让笔者在今后的创作中更为作品的深刻内涵的层面。

  结语:作品《竹趣提梁》真实地呈现了竹子的形态,笔者通过深入地观察捕捉到了竹子挺拔、坚韧和正直的特点,并且将这些可贵的精神深刻地融入整件作品中,为作品赋予了浓郁的民族风情。自然界中蕴藏着无数美好,而艺术的力量就在于将这些美好元素集结在一起,满足人们的期望,这也是紫砂花器创作的意义所在。作品《竹趣提梁》蕴含着深厚的竹文化,笔者通过竹子向人们表达祝福之情,同时也使作品充满了愉悦和幸福的寓意。


  作者:朱叶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