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匠人和艺术家的区别,也许在早期匠人就是艺术家是同一个群体,他们都要经过辛苦劳作,周而复始地劳动,这一阶段匠人和艺术家都是为生计而被动劳动。但是发展到中期匠人依旧被动重复,而艺术家有了主动的创作,他们甚至主动跨学科学习,将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运用到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不断的超越自己和同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后期的匠人因为技能的娴熟取得了同行的认可和相应的劳动报酬,艺术家则因在艺术作品注入了自己独特的创意和思考而打动人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做到了不朽。
关键词:匠人,艺人,工艺品,艺术品。
多少年以来,有多少女孩因为苏绣而在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拥有了一个相伴一生的职业——绣娘,她们从小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刺绣技艺,练习各种刺绣针法,而后独立承揽绣品的制作,抑或是到规模较大的绣庄工作,成为一名专职的绣工。有的人绣了一辈子,有的绣了几十年,有的只有几年或几个月,她们刺绣出来的绣品或光鲜亮丽,或栩栩如生。但绝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临摹阶段,临摹书画,临摹摄影,临摹绘画。
即使绣品绣的如何精细,除了精细就看不到其他。苏绣的好像从一开始就被什么给限制住了,很难从作品上衍生出更广阔的意境。面对这种困境,又该如何去突破,去发展,这便是当前苏绣产品提升艺术价值的困难。要解决这困难,我们先要了解什么事艺术品,什么又是工艺品。苏绣产品从工艺品演变为艺术品的道路该如何走。
1、明确自身的状态
我们先要理清刺绣从业者现在的身份,她到底是刺绣工匠还是刺绣艺术家?匠人和艺术家的区别,也许在早期匠人就是艺术家是同一个群体,他们都要经过辛苦劳作,周而复始的劳动,这一阶段匠人和艺术家都是为生计而被动劳动。但是发展到中期匠人依旧被动重复,而艺术家有了主动的创作,他们甚至主动跨学科学习,将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运用到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不断的超越自己和同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后期的匠人因为技能的娴熟取得了同行的认可和相应的劳动报酬,艺术家则因在艺术作品注入了自己独特的创意和思考而打动人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做到了不朽。
2、优劣性
苏绣从诞生到现在,几千年下来没有断绝过传承,技艺保存得相对完整。虽然说在这之前,苏绣经历过大起大落的时代变化,但总体上讲,苏绣的现状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现状只是目前状态的反映,对于未来我们还是存在很多忧虑。由于时代的原因,当前从事苏绣制作的主体绣娘已经进入老龄化,这批人的文化知识与艺术理解都相当薄弱,虽然从事了几十年的刺绣制作,绝大部分人都停留在绣工阶段。只有少部分人提升到了大工匠的层次,而能称之为刺绣艺术家的则是凤毛麟角。更为严峻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苏州当地的年轻女孩不再将苏绣作为一种地域传承文化看待,她们尽管喜欢苏绣,但如果让她们以此作为职业,目前苏绣已经失去了这方面的优势,毕竟,以绣娘为职业还是很枯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要对着一件绣品,有点跟当前的时代节奏不太相符。再者,当前年轻人可以选择的工作太多了,绣娘无论从收入还是从工作性质上讲,都不具备太大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诞生苏绣艺术家的可能性被无限度的拉低。
3、市场的推动
值得庆幸的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国家经济逐年稳步上升,广大民众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让苏绣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不断催生苏绣从工艺品向艺术品的转变,催促着刺绣匠人向刺绣艺术家的转变。
苏绣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有过一次大的转变,在这之前,苏州的绣品主要是以日用品为主,经济价值比较低,也没有太多的艺术价值,但在这之后,苏州的绣品逐渐从实用品转向工艺品的制作和生产。当时苏绣工艺品的市场需求很高,以礼品取代实用品也使得苏绣的价格在那段时间达到了一个高峰,苏州的绣娘也曾一度有10万之众,但随着这几年礼品市场的需求量降低,苏绣的从业人员也随之减少和流失。毕竟礼品的订单对于苏绣品质和艺术性的要求非常高,一些无法适应这种市场需求的绣娘也会逐渐被淘汰。这本身也是一种市场选择后的必然结果。从日用品到工艺品到艺术品转变,也让苏绣的价格翻了很多倍,收入的提升吸引着更多人的加入。
4、举措
为了更好解决了绣娘从业人员基数的问题,苏州政府与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刺绣协会有意识地跟一些学校进行了合作,开设苏绣的兴趣班,苏绣文化交流会,绣品展览会、美术理论培训班、传统文化宣传活动等一系列的工作提高现有从业者的艺术素养的同时,也专门招收对苏绣感兴趣的年轻人进行培训,倒不是说一定要让这些人都成为绣娘,至少让她们知道苏绣是什么,从兴趣培养的角度出发,希望其中能有人愿意从事绣娘这一行业。这样一来,既是对苏绣的一种推广和普及,同时,也可以将苏绣以一种更贴近当下时代的方式介绍给更多的年轻人,不至于让苏绣断了传承,没了后人。
除了专门的苏绣学校,作为传统艺术的苏绣,也在跟一些小学和幼儿园进行合作,先从培训老师入手,然后是学校的学生,以老师带学生的方式,在学校里设立苏绣的兴趣班,这样也算是将苏绣的教育从娃娃抓起。邀请一些工艺美院的老师来给本地的绣娘讲课,从素描到色彩都会有所涉及,也是希望借助这种跨领域的方式,来使绣娘的创作有所提升。邀请苏绣行业里的一些泰斗级的大师来上课,传授经验,让更多的苏绣匠人跨入苏绣艺术家的行列,让更多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问世,让苏绣艺术之花绚丽绽放。
结语
从绣娘到苏绣到苏绣艺术家,不仅需要掌握熟练的刺绣技艺,更要有独特的创意与思考,要打破固有的时空限制,注入全新的灵魂,让自己的作品打动人心,扬帆起航,成就不朽。
参考文献:
1、《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才的30条法则》秋山利辉著,中信出版社2015年11月版
2、《从绣娘梁雪芳的职业生涯看苏绣艺术传承方式》.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9-52.
作者简介:
陈丽华,女,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茉莉绣庄庄主。自幼出生在太湖之滨的镇湖,耳濡目染,深受镇湖刺绣文化浸染。年幼时候就拜镇湖刺绣名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姚惠芬为师,深谙苏绣艺术精华,其代表作品多次在省级、国家级专业评比活动中获得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