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紫砂壶,设计创作,创新
紫砂壶诞生于江苏宜兴,宜兴也因紫砂壶而获得“陶都”的美称。宜兴地处江南文化地带,其自然淳朴的当地自然环境再次作用于紫砂壶,因此紫砂自诞生以来就具有自然秀美之态。在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大浪淘沙下,宜兴紫砂壶因其兼具实用与艺术的特点,至今仍然被大众所喜爱,又随时代的变迁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内涵,洋溢出宜兴紫砂独一无二的人文气质。
一、溯源宜兴紫砂壶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通过手工制作和高温烧制制作而成,它不似瓷器,紫砂壶表面无需上釉并可保证其致密性强,因此它透气性好的同时不会出现渗漏现象。其盛行于明、清两代,出现在北宋时期。曾有诗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来描述古人用紫砂壶喝茶的场景。《长物志》曾描述,用紫砂壶沏茶,“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因此常有喝茶人评价,紫砂壶是用于沏茶和饮茶的一种最实用的茶具。
不过,紫砂壶自诞生起就有别于其他茶具,一来紫砂壶是沏茶和饮茶最为实用的茶具,可更好发挥出茶叶的色、香、味,二来二是紫砂壶也是表现艺术文化内涵的载体之一,在喝茶时也能带给喝茶人精神世界上的共振。紫砂壶有别于一般喝茶的实用器皿,从很早开始就有文人墨客参与到紫砂壶的创作当中。当地流传的“东坡提梁壶”据说就是苏东坡走访到宜兴时,给当地留下的艺术珍品,虽此段历史不可追溯,但是其美好愿景也能从侧面印证出紫砂壶与文人之间的渊源由来已久。直到今天,紫砂壶的制作都离不开一个个辛勤的紫砂手艺人纯手工制作而成,有别于现代化机器批量生产的冷冰冰感,紫砂壶仍存在一份手工的温度。在多种文化互相接触的当下,紫砂壶俨然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种象征。紫砂匠人们对紫砂壶不断的推陈出新,以传帮带的形式不断传承紫砂文化,不断助力我国的影响力继续扩大。
二、“乘风踏浪”的人文内涵
宜兴紫砂壶作为一种完整的艺术表达形态,其创作包含了构思设计、制作烧成等各个环节,其中关于核心人文内涵的确定,在本人看来是极为关键的一环。这就像写文章一样,需要首先确立中心思想,再而设定提纲,如此才能正式展开创作。
以“乘风踏浪”为名,意味着挑战和冒险。字面上它不仅描绘了面对自然风浪的勇气,更隐含着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不断前行的决心。它意味着勇往直前、不畏困难;它意味着开拓进取、不断成长;它意味着不畏害怕、向往自由;最后,“乘风踏浪”也是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在面对风浪时,一个人可能感到无力,但一群人却能共同抵挡风浪。这就像我们的社会,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也是每个人应该秉持的价值观念。
在探讨紫砂壶中蕴含文化性的同时,紫砂创新设计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当下紫砂壶的创作,往往讲究基于特定创新意识的文化传承,这样更有利于作品的设计和创作。本人在了解“乘风踏浪”的精神内核后,创新设计并制作了紫砂壶“乘风踏浪”(见图1),本壶通过继承经典紫砂壶的制作工艺的同时,将传统工艺制作方法进行结合,展开其内在人文内涵的深入表达。

图1
紫砂壶“乘风踏浪”的名称便是整件作品的核心内涵。乘风踏浪四字展现了一种蓬勃向上、不畏艰难的精神,是一个人强大内心的具体表现。在当今21世纪,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人们更需要具有乘风踏浪的勇气,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迎接更美好的未来。同时,乘风逐梦、踏浪前行也寄托着中国人最朴实的情感,是自古至今以来,中国人骨子的优良素质与美好追求,可以说乘风踏浪承载了中国人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结晶,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努力,发扬光大。
三、“乘风踏浪”的基本造型
每一把紫砂壶的造型美感都非常重要,造型是评判一把紫砂壶美丑的重要指标。[高俊.紫砂壶艺术中的人文精神——“汲浪壶”创作论[J].陶瓷,2021,(03):76-77.2021.03.017.]紫砂壶处处能看出国人的内敛含蓄,传统的紫砂壶都具有自然、淳朴、简单、大方的造型特点,不夸张花哨的同时留足想象的空间。
“乘风踏浪”壶结合蓬勃向上、不畏艰难的精神核心,通过造型艺术展开深入表达,将这份美好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造型上,紫砂壶始终具有丰富多样的特性,并大致呈现出诸如光货、花货和筋囊货三大类器型,但是在现代紫砂壶创新设计中,这三大类型并不一定会完全独立存在,它们在创新的作用下,往往出现融会贯通的现象。“乘风踏浪”壶的外形就突破了传统的器型限制,集花货和筋囊货的特征于一体。(见图2)在两种风格特征进行结合的过程中,其并没有选择弱化任何一方的优势,反而注重各自综合能力的体现,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注重对于线条艺术和象形艺术的表现,更加传神而自然。

图2
“乘风破浪”壶在造型设计上选择最传统经典的线条来进行表达,清晰展现出紫砂壶的造型特征,构成其简洁大方的传统气息。此壶取自然之景,得象形艺术之造化。紫砂中筋囊货又叫筋纹器,以类似南瓜棱、菊花瓣等曲面形称为“筋囊”,并且以这类“筋囊”为单元去构成壶形,并做到器表和器内一样,由生动流畅的“筋囊”构成的,口部和壶盖的“筋囊”要上下对应、合缝严密,体现一种数学般的精确和秩序之美。[侯亮.继承与创新—紫砂茶具的现代设计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见图3)

图3
壶盖通体采取筋纹式样,中部盖沿处以线条形式连续不断弯曲,形成波浪形的特征,使得壶盖处犹如一群激昂碰撞在一起的浪花,并在浪花中推出了一点沧海遗珠——壶钮,整个壶盖在浪花线条的簇拥下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在艺术基调上就展示出了一种向上、积极、活力的能量。
本壶整体虽然选择筋纹式样,但壶身远观仍是圆润饱满、富有张力的圆壶壶身,由筋纹勾勒出的饱满壶身在壶瓣均匀之中呈现出阴阳均衡的平衡特征。壶身弧面流畅自然,形成外部一气呵成的线条,体现出圆器的挺拔秀气。壶底镶嵌了薄薄的圆形假底,抬高整体壶身比例的同时,使壶身与地面之间形成了一个“留白”的“虚空间”,更使得作品在激昂之余,更具有浪潮灵动与活泼的特点。除此之外,壶身上的浪花装饰成为作品的画龙点睛之笔,并且是其创新意识的核心体现之处。纵向筋纹在壶腰部位戛然而止,替换上了横向的线韵装饰,在外观上犹如悠悠流水欢快泛起的浪花,此起彼伏,波澜壮阔,充满了乘风逐梦、踏浪前行的力量,成为壶体装饰中的独到之笔。传统的纵向筋纹结合涟漪状横向纹饰,不仅妙趣盎然,更因一种类似浅浮雕般的质感而别具一格,同时壶盖面亦取筋纹与浪花并存式样,风格统一,且意境鲜明。
在本壶的造型装饰中,常会见到线条。线是紫砂壶中最常用的一种装饰形式,运用曲线在壶身以及壶盖上装饰了海浪纹,可以进一步明确该壶“乘风踏浪”的主题,体现作品风格。壶身上的波浪纹线条装饰是整个壶创意的重点和制作的难点。以多条波浪线条向斜后上方伸展,在最高处向内卷曲,形成朵朵浪花,如波浪在壶身上奔腾,活泼又具气势。在壶盖上,多条波浪纹弯曲向壶钮处形成小浪花,与壶身设计相配合。壶中的纹线装饰在制作时一体成型,线条在壶身上形成清晰的凹凸痕,在手工制作时保证力度均匀,每条纹线的深浅基本保持一致的,显示出均匀的力量美。
四、结语
关于设计,紫砂壶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艺术品,本身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乘风破浪壶在设计时融入了传统壶艺的精髓,同时又加入了现代审美和创意元素,体现了古今文化的交融与传承。通过壶的形态、装饰等元素,本人表达了自己对乘风破浪精神的理解和赞美,同时也为观者提供了一种美的享受和情感共鸣。
关于制作,古老的紫砂壶制作技艺,究竟是“技”,还是“艺”,其实两者的区别非常大,“艺”关联于“技”,但在本质上是对“技”的递进式提升。在具体的创作中,我们往往会因为需要体现文化内涵而过分注重“艺”,反而忽略了“技”的表现,但这反而是紫砂壶最重要的基础所在,就像万丈高楼平地起,“技”的意义十分明显。在“乘风踏浪”壶的创作过程中,笔者并没有因为体现其创新的外形而忽略其基本技艺的作用,尤其对于筋囊货的制作,技艺更为重要。此壶筋纹线条疏密得体,对称均匀,口盖合一,通转自如,将严谨的格局充分体现了出来。
最后,紫砂壶以造型丰富、变化无穷、体系健全的艺术表现深受世人认可,但是回归到实际创作中,对匠人而言则是另一种更高的要求。因此,无论是基础技艺,还是人文追求,作为当代匠人,我们更应具有学习意识,不断优化自己的技能,提升文化素养,以更好地服务创作,担负起传承紫砂文化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高俊.紫砂壶艺术中的人文精神——“汲浪壶”创作论[J].陶瓷,2021,(03):76-77.DOI:10.19397/j.cnki.ceramics.2021.03.017.
[2]陈蒙泰.竹形紫砂茶具的造型研究与创新设计[D].南京艺术学院,2020.DOI:10.27250/d.cnki.gnjyc.2020.000157.
[3]张雪.紫砂壶创新造型研究及其应用——以《方韵南瓜壶》为例[J].天工,2018,(08):72-73.
[4]王柯钧.论紫砂壶“梁中方圆”的设计理念和人文哲理[J].江苏陶瓷,2020,53(03):53+56.DOI:10.16860/j.cnki.32-1251/tq.2020.0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