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紫砂陶板《鹿》的艺术特色

[日期:2024-02-2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陶刻是应用于紫砂陶器中的装饰形式之一,除紫砂壶以外,其他紫砂艺术形式也展现出不同的风采。《鹿》是一件风格清雅的紫砂陶板作品,其中最为出色的就是精湛的陶刻绘画装饰,表达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静雅之美与和谐内涵。作品在运用陶刻工艺时充分借鉴了中国古典绘画的布局与技法,在融会贯通之间展示出作品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紫砂陶板;陶刻;艺术特色

  陶瓷艺术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在陶瓷艺术中,紫砂陶器是十分独特的存在,其代表作紫砂壶名扬世界,其他形式的作品亦具有重要的价值。此件《鹿》是一件紫砂陶板作品,在此件作品中,集中体现了紫砂陶刻的艺术特点与价值,本文将对此件作品进行分析,说明其艺术特色。

  一、《鹿》的工艺选择

  紫砂艺术始于紫砂壶,紫砂壶制作所运用的工艺也运用至各类紫砂陶器的制作当中。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悠久历史也为紫砂陶器的制作提供了借鉴,在此基础上,中国紫砂艺术发展迅速,成为中国陶瓷艺术中极为受人喜爱的艺术类型。
  此件《鹿》是一件紫砂陶板作品。陶板主要用作装饰,其形态大多比较简单,重要的是陶板之上所呈现出的内容,是引发人们审美共鸣与文化体验的主要部分。《鹿》在平整的陶板之上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图画,带有中国古典韵味,这一图画是采用陶刻工艺打造而成,也是此件陶板所要表现的主角。

  陶刻最初作为紫砂壶装饰而出现。明清时期,紫砂壶创作极为兴盛,不止紫砂艺人不断进行创作,许多文人雅士也参与到紫砂壶的设计当中,清朝时期有名的书画家、篆刻家就十分喜爱紫砂壶,在他设计的十八件紫砂壶中带有不同的书法、诗文、篆刻等装饰,这便是紫砂陶刻艺术的起点。[[[]周莹.浅谈紫砂陶刻的前世与今生[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0(06):123]]在此后的发展中,陶刻被应用于各类陶器创作当中,因陶刻工艺十分精湛且能够将中国绘画、诗文、书法等融会贯通,陶刻的魅力逐渐为人们所看见,成为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艺术形式。

  当代紫砂陶刻对于题材的选择依旧偏向保守,内容多为传统的文化题材,但是在这些内容的表现上却并不因循守旧,很多作品都会以新的美术形式将一些古老的题材进行再创作,同时在题材原本的范围上也会有所拓张,可以说虽然题材是过去已有的,但通过紫砂陶刻所表现出来的却是有着新风形韵的。作品《鹿》从整体的构图到局部的细节刻画,都与以往的作品有着很大分别,尤其是对主题“鹿”周围的环境不再只是一笔带过的虚化处理,而是与主要内容一道,十分细致的刻画了出来,乍看之下似乎缺乏主次,但整体的画面意境恰恰由细腻的环境烘托出了“鹿”的主体,对于一向强调意象的传统美术来说,多了几分扎实的物象,展现了当代美术由虚向实的转变。

  二、《鹿》的艺术设计

  《鹿》的造型是一块圆形陶板,形态圆润饱满,饱满而和谐,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中对于中正、团圆的认知。创作选择了接近于白色的淡米色泥料来制作此件陶板。陶板一身洁白,很是素雅,淡雅的颜色奠定了陶板的气质,也能更好地衬托出陶刻的内容。

  在素净如同宣纸的陶板之上呈现出一幅精美的陶刻图画,简洁成为了这件作品给予人的第一印象,陶刻的简洁是诞生之初就具有的特点,不依靠刻刀的极限,而是依靠创作者构思的巧妙来构筑最终的画面内容。首先,在布局上,创作参考中国传统绘画的布局特点,使画面保持着一定的留白,画面上侧、右侧及下方均有图案,左侧留有空白,可增强画面的空间效果,各部分元素也不会显得过于拥挤。其次,在艺术元素的选择上,创作选择了景物交融的形式。此件陶板中想要表现的主角是小鹿,但如果只是单独塑造小鹿就会显得过于单调,利用好景物元素能够将小鹿衬托地更有生气。

  画面上方是茂盛的松树,枝干舒展,松针茂密。画面下方是山石及水流,山石层叠而平整,边缘之处可见山石的坚硬。水流主要运用线条表现,流动在山石之间,充满生命力。松树与山石首先构成了清新、宁静的艺术场景,那洁白的背景此时也像是皑皑白雪一般,将画面衬托地更有氛围感。

  山石之上有一只可爱的梅花鹿,这是陶刻表现的重点。梅花鹿活泼可爱,身型圆润,四肢纤细但充满力量,骨骼转折处十分硬朗,显示出梅花鹿的年轻与健壮。梅花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身上的花纹,创作也将之完全呈现出来,白色的花纹与较深的底色相对比,更能显示出梅花鹿皮毛的独特性。鹿角十分强壮,同样显示出梅花鹿的年轻。鹿眼炯炯有神,闪烁着光芒。短小的尾巴透露出顽皮可爱,引人注意。梅花鹿并不是稳稳地立在岩石之上的,其中一只鹿蹄微微抬起,身体与头部向一侧扭转,头部高高的仰起,望向那茂密的松树,其中一条松树枝与梅花鹿十分接近,小鹿似乎在嗅松枝的味道,又像是望着茂盛的松树在思考,如此便显示出灵性。

  此壶陶刻的设计做到了形神兼备,创作通过巧妙的结构布景展示出自然美,同时也衬托出小鹿的灵性。在工艺方面,既有对中国古典绘画技法的继承,亦可见陶刻的独特表现力。紫砂陶刻分为清刻与色刻两种类型,清刻仅依靠纹样彰显特色;色刻则是用一些色彩对陶刻纹样进行装饰,使陶刻纹样呈现地更加明显。[[[]储志东.紫砂陶刻探索[J].上海工艺美术.2018(04):112-113]]此件作品采用了清刻与色刻相结合的形式,根据不同景物的形态灵活调整,以使景物更加逼真。在画面右侧的空间上,创作还装饰了“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的诗词,此诗出自唐朝诗人李白,书画相结合,使作品的文化韵味更强,展现出此件作品的文化追求与意境之美。

  三、传统美术表现与现代特色

  在作品《鹿》的创作中,依旧保留了传统美术的内核,各种形象的描绘,景物的塑造都是延续了经典的“笔墨”风,虽然陶刻本身并不存在中华笔墨的晕染,但依然可以具有优美的“笔锋”,这与现代美术中纯以线条来进行表现的美术风格是完全不同的,陶刻的刻刀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模拟和再现笔墨在极细微处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恰恰是传统美术表现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同时由于没有墨水的晕染,刻刀并不没有笔墨的拖沓,这种干净的画面感则是现代美术的标志性特色。干净的画面让陶刻充分的利用了紫砂材质作为基底的色彩和质感,在这样的材质基础上,传统美术的画面加上现代美术的干净利落,两者同时发挥着作用,让作品《鹿》脱离了单纯的黑白水墨,具有现代美术空间的丰富层次。中国的传统美术强调和谐,这不单是一种纯粹的画面感受,更融合了中国人普遍的国民性格,和谐在美术中可以理解成调和,色彩的调和、质感的调和、风格特色的调和。作品《鹿》中的岩石要错落有致,上方的植物要疏密相间,画面在刻画这些景物的时候还需要留出足够的冗余,给予中央的“鹿”充足的活动空间,这同样也是一种和谐。所有刻画的这一切都不是重复和单调的,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美术还认为画面构成的紊乱是为了不乱,构造物之所以不让它对齐,是因为不齐才显得整体有序,刻画每一项事物都有规矩,但使这些事物融合在一起又超乎规矩。这与西方画家对写实的追求可谓大相径庭,而现代美术受西方美术思想的影响颇深,而现代人的生活又更贴近西方写实的美术创作,所以在紫砂陶刻创作中,要注意实与虚的尺度,要摒弃过于意像的美术形象,同时也不能刻画的太过写实,要在真实的形象中留出意像的空间,这种手法便是主动的化繁为简,让刻画更加的空,用尽可能少的下刀来实现构建内容形象的目的,从而获得用传统美术表现现代艺术特色的作用。

  结语:此件《鹿》是一件带有精美陶刻图案的紫砂陶板作品,此件作品侧重展现了紫砂陶刻的工艺特色与艺术美感,表达了独特的意境之美与文化内涵。在当下以及可预见的未来,紫砂陶刻创作会变得更加纯粹,会更加贴近中国美术的本质,就如在此件作品所呈现的陶刻内容中,充满着恬淡、和谐与清新的美感,让人们在欣赏此件作品时接受一次自然的洗礼,感受紫砂陶刻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


  作者:赵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