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公道杯;凤首公道;古雅;现代
1.智慧的公道杯
紫砂陶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卓越的创造力、瑰丽的想象力与严谨的工匠精神在紫砂陶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紫砂陶艺术品的魅力在于它们不仅仅是华而不实的装饰品,而是源于人们实际生活需求的产物,反映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和情趣。《凤首公道》作为一件典型的紫砂陶艺术品,既具有古雅精美的外观,又具备重要的实用功能,充分展示了紫砂陶艺术的魅力与价值。

2.古雅韵味的演绎
公道杯作为一种传统的酒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们的生活情感。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不断更新,公道杯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现如今,公道杯[2]不仅仅是一种酒器,它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和意义。在茶文化的影响下,公道杯逐渐成了饮茶活动中的重要器具。与传统的公道杯相比,现代的公道杯在材质、造型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变,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方式。
这种“跨界”的发展,恰恰证实了公道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生活用具的卓越实用价值。中华民族悠久的饮茶文化和茶器制作的丰富经验,为公道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动力。公道杯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中,朝着更加精致、实用的方向迈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
作为茶器的公道杯材质多样,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紫砂。中国紫砂壶名扬天下,不仅艺术水准极高,实用性方面也是无可挑剔,为饮茶活动增添了不少光彩。优秀的紫砂材质与智慧的公道杯结构相结合可谓是强强联合。《凤首公道》采用的是“黄金段”泥料,此泥堪称极品,是段泥中质地最纯的泥料,颜色接近金黄色,贵气又不俗气,儒雅与明丽兼得。[[[]卢伟萍.宜兴紫砂泥浅谈[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5,49(05):97.
]]黄金段存量稀少,可想而知其价值,采用黄金段泥料来制作此件公道杯,足见创作者对此件作品的重视。此件作品呈暗金色,砂质感明显,细腻柔和不乏光泽,在光线的衬托下有水润的油光感,是黄金段泥料所独有的。在茶汤的滋养下,色泽还会发生变化,可谓常看常新,永远具有新鲜感。
此件作品仍然延续了传统公道杯小巧的特征,有警示人们不要贪杯之意,即使是饮茶也要把握好分寸。杯身由圆筒形状变形而来,敞口圆腹,灵巧耐看。腹部是结构中最为突出的部分,圆润饱满,不仅丰富了作品的结构层次,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整作品重心的作用。下接小巧的圈足,又与圆润腹部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显结构的灵活。圈足与杯口的直径相等,上下对称,凸显结构之严谨。公道杯用于分茶,因此在杯口边缘作出尖嘴,顺势向下,以便茶汤能够顺利流出且不挂壁,尖嘴与杯身之间形成了优美的弧度,小小一杯线条变化丰富,尽显结构智慧。把手部分有创新特色。上部为一圆环,带有“飞”的设计,下部连接着弧线形的泥条,内部作出均匀的波浪形花纹。这一把手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美观、新奇,在使用方面也是相当稳固。公道杯用于分茶,为了能够做到平均分配,在使用公道杯时手要稳,创作者正是从公道杯的这一实用功能出发设计了这一把手,同时实现了对于古雅韵味的创新性演绎。将杯身与把手结合起来看,恰似凤首一般,昂首挺胸,极有气魄。古雅的设计为这件作品带来了一股古典的艺术美。
3.匠心细节成就个性
这件公道杯的装饰确实是极为丰富多彩的,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创作者的匠心独运和艺术功力。除了主要的双兔图案外,还可以看到许多其他精美的装饰元素,例如花鸟图案、云纹等,这些装饰元素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视觉效果,也赋予了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双兔图案作为主要装饰元素,不仅反映了作品的创作年代,更是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兔子作为生肖动物之一,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幸福、和谐与团圆,因此在作品中刻绘一双可爱的小兔子,不仅是对时代纪念的表达,也寓意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在艺术表现上,创作者对兔子的绘制处理得十分细致入微,无论是兔子的身形还是皮毛的纹理感,都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和审美水平。这种精湛的工艺和艺术表现力,使得公道杯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寓意。
在杯身边缘有“玉兔呈祥”的古体文字陶刻,进一步强化作品的艺术主题。陶刻文字是将中国古文字字形与现代艺术字结合起来而形成的艺术样式,实现了古典与现代之间的完美融合。在把手上有龙形花纹,有中国古代阴阳刻的艺术风格。兔年的下一年便是龙年,创作者运用龙形花纹使得兔年与龙年实现了交接,包含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美好愿望,使得作品形成了宏大的艺术格局,彰显了新时代陶瓷艺术的价值。
结语:公道杯从最初的酒器演变为形式更加多样的茶器,不变的是厚重的文化与艺术底蕴,作为茶器的公道杯,在保留厚重的文化与艺术底蕴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和谐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凤首公道》作为一件承载着千余年文化积淀的陶瓷艺术品,不仅在形制、装饰上精美细腻,更蕴含着美好的愿景与寓意,体现了艺术工匠们对于陶瓷艺术发展的追求和努力。其东方神韵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美好展望,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沈齐梅.工致于巧内藏乾坤——谈谈古代陶瓷倒装壶与公道杯[J].东方藏,2014,(08):57-60.[2]卢伟萍.宜兴紫砂泥浅谈[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5,49(05):97.
作者:余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