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州的园林,蕴含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化传承和审美情趣,它的建筑形式不单是对自然本身的简单理解和模仿,更是建造者把对自然、历史、文化以及人生的智慧融于造园,使其营造出一个富有人文情愫,“虽有人作但却宛自天开”的境界,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
关键词:园林、自然、人文、情趣、美学、因势利导
一、园林历史文化发展
苏州的园林文化源远流长,从春秋时代吴王创作的离宫别苑开始,经过汉唐宋元的演变,直至明清两代达到巅峰。苏州的园林文化有着丰富的文物遗产,其中有许多著称的古典园林。隋唐宋元的繁荣,更是促进了苏州的园林文化的不断进步。在明清两代,苏州的园林建筑发展至顶点,并创造出“自然写意山水园”的独特风格。
苏州园林独特的艺术风格源于其丰厚积淀的文化历史底蕴,同时受到吴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并且苏州是吴文化的核心和象征。
二、中西方园林文化研究对比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是一座美丽的园林城市,而园林是通过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构筑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场所。
在世界园林研究中,中西园林各有巧妙不同,但对于生活美学的追求殊途同归。法国诗人曾说“吾甚爱野趣横生之园”。恰好表明了西方园林与中国园林的差异。中国园林不仅仅是一个开阔宽敞的空间,而且还有许多独立的庭院,由廊道和墙垣将它们分割开来,其中最重要的景观元素是建筑,而不是植物。谢寯先生曾说“中国园林中,建筑如此赏心悦目,鲜活成趣,令人轻松愉悦,即便无有花卉树木,依然成为园林。”这个观点影响了中国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它引出了园林的抽象结构,让园林语言有了一种合理的存在,并能和西方的建筑语言形成对比与融合。
意大利式别墅,受惠于秀美地形与温和气候,善于经营台地,茂盛植物,影响波及西方古典园林。花坛、雕像、阶梯、瀑布,都以规整格局布局,列序井然,高大的柏树,排阵森严。罗马花园,善用轴线与重复的手法,并借助层层叠台,确实有助于达到引发惊喜的目的,这恰与中国园林设计原理不谋而合。
但中国园林,始终止于日本庭园史上所称林泉式、洄游式的形态。在日本发达的平庭、茶庭,始终不曾形成中国庭园的主流。故日本庭园,虽是滥觞于中国,然他们却有中国所没有的禅味和涩味,与精巧的植物配植。此盖中国庭园多为士大夫阶级所构筑,而日本则多成于禅僧茶人之手。故一尚宏富,一尚枯寂;一为贵族的、入世的,一为隐逸的、出世的。
三、中国园林的造园艺术研究
古代中国园林的园主,皆以文人园林为范本,竞相附庸风雅,重品味而耻奢华,如此“显然无用”之园,以“城市山林”之局,成为园主人摆脱尘器俗累的庇所和社会地位的体现。即便一国之君,也时有闲逸之心。
《东南园墅》提出“唯文人,而非园艺学家或景观建筑师,才能因势利导,筹谋一座中国古典园林。即便一名业余爱好者,虽无盛名,若具勉可堪用之情趣,亦可完成这一诗性浪漫之使命。须记之,情趣在此之重要,远甚技巧与方法。”对文人来说,中国园林是一种虚拟幻境,臆造的世界,可以称之为虚拟艺术。而中国传统绘画与园林相似,都不是写实画,丹青高手所绘制的也并非目光所见,而是内心所想所感。
一座园林最重要的是建筑布局,凉亭在园林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反翘檐口,曲线屋脊,为园林增添不少趣味。一跨或数跨大型结构所构筑的崇厅高堂,居于重要位置,成为园林构图的一道强音。可拆卸的窗牖,环周设置,均可任意打开,骋目放眼望,观景赏色,无不惬意。
带顶游廊为另一园林特色建筑,用以联络各式建筑。这种布局需要考虑韵律和谐。园林建筑,也有如“小品”的石船或旱舫,模拟舟楫,着实有趣。
中国园林的铺地,也是一种高超装饰艺术。主要是用寻常之物,甚至废弃材料增添趣味。碎石、断瓦、卵石以及瓷器残片镶嵌纹理,在构图与色彩方面变化多样。
园林铺装只有广厦厅堂前面的地面采用水磨方砖铺设;如果是曲折弯绕的园林小径,多半情况下会使用碎石铺设,此外,园林的庭院一般呈现叠胜的图案,也可铺设成回文样式。另外,在铺砌的八角形中,还可以添加鹅卵石,铺设成蜀锦纹样;最后,在楼层前的地面上,可以在花木边构筑“台”。于花丛中席地而坐,吟诗作赋,台面石板在月光下宛若铺毡,月色中对酒当歌,也别有一番情趣。废弃的瓦片也可留作大用,在湖石附近的地面立砌成波浪的造型;将破碎的方砖栽在梅花庭院中,拼镶成冰裂纹样。尽管道路的建造看起来平凡无奇,但它却能让整个庭园的景观更加精美脱俗。走在上面就像走进一片花海,宛如足下生莲,满庭春芳。各种不同的纹样要根据不同的环境铺设,石块最适合铺砌在花间小路,方砖则可以铺设在厅堂周围的庭院。
为寻求更多变化,增添情趣,园林浅盘缩景,盆栽罐植,错落配置。园林之中的花花草草,常常作为配置的植物种于园林中的各个角落,为整个园林增添生气。园林中种植花草需要注意两点:一点是需要从它们的色、香、姿三个方面进行选择:另一点是要注重各个植物之间的色彩搭配,比如芍药和牡丹不能同植,同植会显得俗气。
叠石是园林装饰中最具价值的元素,它们比花木更加精美、更有特色。价格最昂贵的该是经水力冲蚀而成的“湖石”。如苏州“狮子林”。旧时文人对于名石的评价标准,可归为四条:漏、透、瘦、皱。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来源于湖石的抽象美学以及“品格”,恒久、不化、坚定,致使文人爱石如痴,近乎发狂。
四、苏州园林里的诗词曲赋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构造中,除了建筑、叠山、理水、花木之外,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与文学艺术密切相关,从诗词到碑帖,从楹联到匾额,都能体现出其独有的魅力。以拙政园为例:以花木命名的建筑占了全园7%、八十,这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是比较突出的。以花木配植命名的建筑景观有:借喻兰花的“兰雪堂”;借喻荷花的“芙蓉榭”、“远香堂”、“荷风四面亭”、“香洲”、“藕香榭”及“留听阁”;借喻梧桐树、竹子的“梧竹幽居”;借喻竹子的“倚玉轩”;借喻橘树的“待霜亭”;借喻梅花的“雪香云蔚亭”;借喻牡丹的“绣绮亭”;借喻玉兰的“玉兰堂”;借喻松树的“松风亭”、“得真亭”;借喻山茶花的“十八曼陀罗花馆”等;以花木配植命名的庭院景观有:栽植枇杷的“枇杷园”;栽植海棠花的“海棠春坞”;栽植芭蕉的“听雨轩”;以花木组成的(建筑)四时景观:春景有“玉兰堂”玉兰、“绣绮亭”的牡丹、“海棠春坞”的海棠;夏景有“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花;秋景有“待霜亭”橘树、红枫,“留听阁”的残荷、“听雨轩”的芭蕉;冬景有“雪香云蔚亭”的梅花、“十八曼陀罗花馆”的山茶花;以花木形成的四季景观林:“兰雪堂”西侧土山、“雪香云蔚亭”西侧冬季梅花林;“翻转划龙船”南侧春季樱花林;“天泉亭”西侧草坪夏天紫薇林;“浮翠阁”土坡北秋季桂花林。包括园名、建筑名、题景、题额、对联、书条石、书画、金石、屏刻等,拙政园现有匾额51块,楹联37副,砖额22块。稽考有关资料,遗佚匾额18块、楹联14副、砖刻4块。这些名书、匾额成为园林的灵魂。
结语
苏州园林受诗文绘画的影响,追求园林的诗情画意,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汇集了中国文人雅士的审美观念和能工巧匠的智慧,融合了儒家、释教、道家的思想,以及中国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令人叹为观止。也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对于园林的学习与了解,对以后的设计及工艺技能方面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使我们关注当下所处城市的生活环境,了解事物本质的来龙去脉,和文化渊源,以此为设计灵感来源,继承传统,再创新,为生活、为城市增添色彩。
作者: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