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州刺绣是以苏州一带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苏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瑰宝之一,以其“精、细、雅、洁”的特点而著称。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州刺绣经历了许多变化,从刺绣的创作方式到行业的发展,再到刺绣在不同领域的新应用,都展现出了苏州刺绣的活力和魅力。
关键字:苏绣 发展 应用
传统苏绣的演变脉络
相传吴地先民有“断发文身”之习俗,该习俗源于当时先民们生存和劳作的需要,《左传》和《史记》等典籍都有相关的记载。先民们的文身既有装饰之用,也有祭祀和祈福之意,后随着丝织业的发展和兴起,古人们逐渐将原本纹刻于身的图案通过针线绣制到了织物之上。东汉赵晔所著的《吴越春秋》中,在对春秋吴越两国的王公贵族的描述中,多次出现了关于苏绣工艺的早期记载。由此可见早在久远的春秋时期,苏绣在吴地贵族服装上的应用便已蔚然成风。如此,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并且受到吴文化的不断浸润,苏州刺绣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技艺与风格。
在唐代,苏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繁荣的时期之一,也是苏绣针法和题材有所突破的一个时期。苏绣在唐代主要应用于宫廷的服饰、宫殿的装饰以及贵族的生活用品等方面。随着佛教文化的发展和盛行,该时期以佛像、经文、绣字等题材的欣赏类刺绣也逐渐增多。唐代,苏绣针法也得到了发展,诸如齐针、套针、平金、盘金等针法都在这一时期逐渐兴起并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
宋朝时期,南方的经济文化发展日渐繁荣,南宋时期的苏州被称为平江府,是当时仅次于都成临安(杭州)的大城市之一。苏州刺绣在宋朝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各色绣坊层出不穷,流传下来描述该时期的《平江图》中便有相关的记载,图中标注了不少与“绣”有关的工坊与街巷,例如专门配制丝线的绣线坊、专门提供刺绣织锦的锦绣坊和以绣命名的街巷绣花弄等等。与宋朝苏绣相关的文物中,不光有佛像、花鸟、山水等题材的苏绣,甚至还有技艺相对较高的双面绣,可以说苏绣技艺在宋朝时期已趋于成熟,并形成了其工整秀美的风格。不仅如此,宋朝时期还正式出现了对苏绣日用品和苏绣欣赏品的划分。日用品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的衣物被褥等物,绣制相对简单,泛用性强。而欣赏品则是出现了以名人书法、绘画等为范本的绣品,绣法更为细致,更具艺术品位。
明朝时期,苏州城商业繁荣,文化兴盛。明代苏绣艺术受到当时兴盛的吴门画派等诸多文人画家的帮助和影响,逐渐形成了苏绣“精、细、雅、结”的特色。朝廷开设的江南三织造中,以当时的苏州织造局规模最大,苏州的丝织业日渐兴盛,商品绣的概念开始兴起。明嘉靖时期出现的“露香园顾绣”对后世苏绣欣赏品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顾绣主要以书画为范本,其绣品追求绘画效果,用针用色过渡自然,虚实得体,栩栩如生,使苏绣真正成为纯欣赏品的刺绣艺术。最初顾绣只是顾氏女眷们的闺阁绣,后随着顾氏家道中落,顾氏只能以绣为生,开设绣坊,顾绣遂成为商品在市场上流传开来。
清朝的苏绣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其产品种类和针法技艺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清朝时期对苏绣的需求日益庞大,苏绣的品类也被不断细分,应用范围进一步被扩大。朝廷在苏州设立织造衙门,下设专门的机构负责为宫廷提供宫廷绣品,其绣品之多、用途之广是前朝所不能比拟的,皇帝的龙袍、常服、宫廷中的帐子、垫子、装饰用品、妃嫔的日常用品、文武百官的官服等等,到处都有苏绣的影子,且做工精致奢华。而在民间,则以自制实用绣和商品绣为主,应用范围涵盖了老百姓的日常服装、香包、鞋子、被面、枕袋等日常生活用品。这一时期,随着商品绣的进一步发展,各类绣庄鼎立,苏绣行业公所开始出现,标志着苏绣行业正式形成。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不少刺绣名家,比如丁佩、陈芸等。其中,丁佩着有一书《丁佩绣谱》,是中国刺绣史上第一本正式出版的书籍。
清末民初,动荡百年,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均受到了较大冲击,然而苏绣艺术却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有所革新。这一时期,苏绣在民间日用品方面的应用得到进一步拓展,除了应用在常用的服装、被面、靠垫、鞋面等物件,还应用在了当时比较新潮的物件上面,例如明信片袋、照片袋等。这些日用品不光种类繁多,而且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也应用巧妙,精美雅洁,装饰性强。欣赏品方面也得到了巨大的进步,这一时期先后涌现出了数位刺绣大家,并对当代刺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之中最广为人知的当属沈寿的“仿真绣”。沈寿在苏绣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绘画中的明暗原理和色彩处理方法,追求物象的逼真感和立体感,其著名代表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耶稣像》等先后在当时的一些国际展会和比赛中获得了奖项,标志着苏绣艺术开始走向世界,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在沈寿临终前的数月里,由沈寿口述,张骞整理,共同著作了《雪宧绣谱》一书,是一部珍贵的刺绣文化遗产,为仿真绣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949年建国后,在党和政府“保护、发展、提高”与“实用、经济、美观”的方针指引下,苏绣不仅保持了其传统的魅力和艺术价值,还迎来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二十世纪50年代,苏州市在当时政策号召下,组织刺绣工人成立合作社,推广苏绣发展,并于一九五七年成立刺绣研究所,建立专门的刺绣设计室,举办各种刺绣训练班与艺术讲座,进一步提高苏绣工人和艺人的技艺水平。这一时期,随着双面绣技法,尤其是双面异色绣和双面三异绣技法的开发和完善,各类双面绣摆件开始盛行,其中《双面绣猫》、《双面绣金鱼》等是当时的经典题材。自二十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苏绣作为国礼赠予了八十多为外国领导人,出口的苏绣产品在当时政策推动下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1993年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私营苏绣企业逐渐兴起,并在苏州镇湖聚集形成了一定规模,苏绣商品开始不断推陈出新。随着机绣的兴起,实用类手工绣品受到冲击,手工苏绣欣赏品开始占据苏绣的主导地位。1997年,鉴于苏绣所带来的良好收益,当地政府进一步重视和支持苏绣发展,规划并打造了镇湖绣品街,组织成立了镇湖刺绣协会,更于2007年建成“中国刺绣艺术馆”,形成了集苏绣生产、销售、展示评比、技艺研发、文化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刺绣文化创意产业园。如今,苏州镇湖已成为苏绣的主要生产地,并以当地产业集群为基础,形成了一条相对完整的苏绣产业链。
现代苏绣的应用与创新
现代苏绣,创新与传承相结合,展现了苏绣的多样性和活力,为人们带来了不同的艺术体验和文化享受。苏绣从业者们不仅继承和传承了传统的苏绣技艺,还积极探索创新和发展,将现代元素和当代审美逐渐融入苏绣艺术中,在传统中注入了现代的创意和个性。苏绣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图案和风格,而是展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艺术风貌。在高度发达的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苏绣从业们以针代笔,以丝线为色,使苏绣作品更加精致和立体。随着市场的逐渐细分,苏绣作品在艺术性、品质、价格等方面都产生了明显的差别,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按照用途来划分,目前主流的苏绣类别主要分为苏绣收藏品、苏绣礼品、室内装饰苏绣和苏绣服饰等。
苏绣收藏品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传统苏绣作品和当代苏绣作品经常出现在各大拍卖会上并以高价成交。传统苏绣藏品一般是指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遗留下来的苏绣艺术品,一般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以明清时期的绣品居多。当代苏绣收藏品则是指由当代的苏绣名家们亲自创作绣制或者领衔刺绣团队绣制的苏绣艺术品,创作者一般都具有较高的职称,多数拥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或者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对作品的题材、绣稿设计以及艺术定位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并且在绣制中融入苏绣的技法特点和高超技艺。这样级别的苏绣收藏品除了作为艺术收藏之用,往往还会被作为国礼用于国家间的外事交流,苏绣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特征和艺术特点,使其至今仍然受到政府部门的青睐,在外事交流中发挥着作用。
除却尖端的苏绣收藏品外,在苏绣中体量占比最大的当属各式各样的苏绣礼品。我国自古便有礼尚往来的交际礼仪,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都不可避免会使用到各种礼品。外事接待、庆典活动、商务交流以及走亲访友等都需要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各色礼品,而精美风雅又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苏绣礼品正是合适的选择之一。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苏绣礼品有很多细分,从主要表现形式上来看目前可以分为苏绣挂画、苏绣摆件和苏绣屏风等。其中苏绣挂画多为单面绣,苏绣摆件和屏风多为双面绣。苏绣礼品的题材和内容则是越来越多样化,不再拘泥于传统形式,几乎可以说是到了万物皆可刺绣的地步。因此,苏绣艺术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能够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近年来,苏绣礼品的个性化定制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可以提出自身对礼品的要求,然后在苏绣设计师的帮助下共同确定刺绣方案,从而获得心仪的苏绣礼品。
现代苏绣作品还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室内空间中,作为对空间的点缀和装饰。苏绣作品向来多被用于室内陈设装饰,苏绣收藏品和部分苏绣礼品都具备此用途,但室内装饰苏绣不止于此。较为传统的室内装饰类苏绣主要是双面绣的落地屏风和用于装饰墙面的单面绣挂画。随着苏绣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和室内设计水平的提升,装饰类苏绣不再只是充当简单的墙面装饰,而是开始融入装饰空间中,成为装饰空间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苏绣隔断便是具体应用的例子之一,苏绣不再只是墙面的挂画装饰,而是在起到观赏装饰作用的同时,还取代了墙面隔断空间的作用。室内装饰类苏绣的应用场景还有很多并且在不断地增加,比如大空间中的一些苏绣装置艺术的应用,比如小空间中苏绣背景墙的应用,又比如苏绣玻璃移门、苏绣红木座椅、苏绣橱窗等。苏绣的应用使家居和商务空间更具艺术氛围,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也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为空间注入了文化和艺术的元素。
苏绣服饰也是现今苏绣应用的一个大类。随着非遗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苏绣在现代时装设计中也越来越受到设计师们的青睐。苏绣本身就是古代服饰的主要装饰工艺之一,其技法和应用等都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设计思路。设计师们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和苏绣技艺的运用,将苏绣的图案和技艺巧妙地融入服装,为现代服装注入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感,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时装作品,使服装更加独特和精美的同时也充满了现代审美的时尚感,从而赢得了时尚界的赞誉和认可。无论是在晚礼服、婚纱等现代服饰上,还是在戏剧服饰、影视剧服装等传统服饰上,苏绣都能为服装增添华丽和独特的视觉效果。近年来,随着网络营销和直播文化的兴起,苏绣服饰也迎来了更大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认识到苏绣服饰的魅力,因此不光在时装上可以看到苏绣,现如今在一些常服、饰品之上也经常能看到苏绣的各种应用。苏绣在服饰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也展示了苏绣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结语与展望
苏绣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应用和发展,从古代的传统到现代的创新,苏绣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绣的发展需要在传承和创新之间取得平衡,只有立足于当代生活,响应时代的需求,才能从历史走到现代,从现代走向未来。传统的苏绣技艺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同时也要鼓励和支持苏绣从业者们进行更多的创新和探索,学习和运用新的材料、工艺和技术,为苏绣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苏绣将继续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创造出更加独特和多样化的作品,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其独特魅力,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被更多的人知晓和喜爱。
参考文献
[1]李娥英.苏绣技法[M].轻工业出版社.1965
[2]林锡旦.苏州刺绣[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3]孙佩兰.吴地苏绣[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4]沈寿,张謇.雪宧绣谱[M].重庆出版社.2017.
[5]徐敏燕.“镇湖刺绣”产业发展中的人才战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1.
[6]王欣.当代苏绣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13.
作者:盛梦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