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紫砂;王维;青蛙;石
诗人中最喜欢王维,他不似李白那样张扬不羁,也不似杜甫那般深沉阴郁,他的人生之迹虽也如你我般在尘世中走走停停,也如你我谨小慎微,服从流俗,但他清醒而通透,所以他的诗总是干净清爽,给人以舒适心怡。同是写水,李白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杜甫写“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而王维却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写明亮的月光洒在松林间,清冽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寥寥十个字,却给我们构筑了一幅幽静空灵的山水画,直击心灵,我们甚至听得到流水流过石子的潺潺声,如此美妙。研究王维的学者总结王维的艺术风格为极具“空”的审美观,说他“展现出崭新又独特的风格,给盛唐美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这点倒是很像花器之于紫砂的意义。空灵美,是一首好诗才能达到的高度,而这种高度的建立背后实则是王维的人生境界。所以我想,王维最是看得到自然之美的诗人,他懂自然,懂人生,更懂得诗的艺术表达。王维是幸运的,他善于通过诗歌表达自然,表达自己,句句深入人心。作为艺术的从业者,我也是幸运的,因为可以用紫砂的形式表达我对王维的崇敬,对自然的感悟,对人生的理解。[1]

在众多的自然元素中,选择了青蛙与鹅卵石,不仅考虑到自然的氛围营造与诗意场景的构建,还有着修心静灵的意义在其中。青蛙经常静静地坐在荷叶上,这是因为它不容易分心,对周围的一切动静保持着觉知,但是不对这一动静作出反应,就像打坐一样,这种清醒与通透,被人们赋予了佛性的光辉。青蛙周围嵌了一圈鹅卵石,鹅卵石具有保持平衡,不易受外力影响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用来象征安稳与祥和。“鸣泉”所用的鹅卵石,拥有不同的色泽与纹路,它们圆润光滑有光泽且如水晶般莹亮,这样的鹅卵石是经过了泉水的洗涤与岁月的磨砺,带着忍耐与接受而自然形成。无论是安稳与祥和还是忍耐与接受,这都是一种心灵向静的修行,巧妙地呼应了被称为诗佛的王维以及他洞悉世事依然自得其乐的人生观。
青蛙与鹅卵石的出现,不仅提升了作品的欣赏性,同时增加了作品的工艺价值。为了更好地营造自然的视觉效果与艺术渲染力,别具匠心的造型设计依托的是自然纯熟的工艺技法。“鸣泉”这件作品除了传统的紫砂制壶工艺之外,还涉及紫砂雕塑与紫砂镶嵌这两种紫砂装饰工艺。形象逼真的青蛙采用了紫砂雕塑的工艺技法,雕塑与制壶虽然都属于紫砂的工艺范畴,却分属于不同的技法体系,在紫砂壶艺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丰富紫砂壶的造型艺术,紫砂雕塑被应用到壶中,常以壶钮的形式出现,这也就意味着不仅要求会做壶也要会做雕塑,考验着雕、琢、捏塑等精工细作。而鹅卵石的出现,采用了紫砂装饰艺术中的镶嵌法,这是一种流行于清朝的装饰技法,其创意源泉来自青铜器的镶嵌工艺,将宝石、玉石、珍珠等材料镶嵌在器体上,以增加观赏效果和艺术价值。紫砂镶嵌是紫砂泥与其他材质的结合,而紫砂需要经过千度高温烧制而成,这也意味着镶嵌工艺的风险系数相当高,在烧制的过程中极容易引起壶体的崩裂,所以这项工艺既需要对嵌体进行精细的抛光,以确保镶嵌的材料和壶体之间的过渡自然平滑,也需要纯熟的制壶、镶嵌与烧制技法的护航。无论是雕塑的结合,还是镶嵌的应用,都体现了紫砂壶艺创作过程中的探索与尝试,正是有了先贤的探索与突破,有了我们的传承与创新,才有了紫砂壶艺造型上的千姿百态。[2]
这件作品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不仅散发着幽静空灵的自然之境,换一种角度来看,它又带着浓郁的宝象,具有浓厚的祥瑞之气。首先,“圆”是“鸣泉”这件作品非常鲜明的美学特征,浑圆饱满的壶身,就连壶嘴的模样也是圆嘟嘟的憨态可掬,极具设计感的壶面也由多个圆圈构成,每块石头也是圆圆润润,整体呈现祥和之态。这是一件没有一处尖锐棱角的作品,可谓圆圆相牵,将“圆”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设计就不仅仅是美感层面的追求了,而是渗透着中国的“圆”文化。在中国的文化中,圆象征着团圆、圆满,中国人对圆的喜欢与期望,渊源流淌了几千年,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对圆有着天然亲近的情感。这样一件以“圆”为绝对核心的壶艺作品,带着千年的祥瑞自然地走进人们心里,让人心生欢喜。上文提到的壶盖,不仅外观上极具设计感,其中深意更是值得推敲。尤为突出的那只青蛙,也被中国的文化赋予了丰厚的祥瑞之意,比如,青蛙清除害虫守护庄稼助力丰收,洋溢着“稻花乡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欢快;青蛙繁衍旺盛,生命力强,且蛙谐音娃,寓意多子多孙,福寿安康等等,是有着吉祥之意的象征。青蛙周围的八颗石头均匀分布构成一个圆,结合壶盖外圈与内圆的设计,整个盖面就像一幅八卦图。八卦,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其核心精髓在于“为人处世,逢凶化吉”这八个字,有镇煞作用。将八卦融于紫砂壶上这个想法其实借鉴了被誉为“于一壶之中,盛天下乾坤”的龙头八卦一捆竹的创意,不过力求造型创新,特别是用了八颗色泽各异的石头,不仅别开生面,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石头也是我国风水文化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晶莹剔透、似如水晶,更有着驱除污秽,净化身心的作用。这个角度来看这把壶,皆是宝象,透着浓厚的祥瑞之气。
很喜欢一位学者对王维的评价“他受到的羁绊,他做出的选择,提供了一种温润平和的过日子模式。大部分人无法决绝地脱离社会,隐遁起来,也无法在社会中不计底线,因此王维的存在,丰富了中国人人生道路选择的可能性”,这也正是王维诗中的清幽感与通透感的起源,也是“鸣泉”这件作品想要传达的人生观。如果说,王佛的一句诗,给了人一个幽静的自然之境,那么我希望,这把“鸣泉”也可以带着人们走进那么一个外有浮华与喧嚣,内在纯净而祥和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唯.王维"空"审美观研究[D].扬州大学[2024-02-29].[2]张鹏."浅谈雕塑对紫砂壶形体的影响."山东陶瓷41.6(2018):1.
作者:王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