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紫砂陶刻;陶刻陶板;形与神;传统;传统艺术;紫砂泥料;文化内涵
紫砂艺术是宜兴特有的民间艺术,它犹如一幅宏伟的艺术画卷,汇聚了造型、诗歌、书法、绘画、金石等多重艺术元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紫砂艺术之所以能被称为艺术,这离不开其海纳百川的特点。艺术的源头一定是来源于生活的,如果说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艺术也是服务着人们的需求的。紫砂壶起初作为一把泡茶的茶壶,它开创了茶艺文化的先河,也让茶艺更上一层楼,成为一种惬意的享受。紫砂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与时俱进,从实用价值逐渐演变为实用与艺术性价值兼备的作品,这也是茶壶在艺术界之中质的飞跃。而在紫砂壶这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在其身上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陶刻艺术的出现,让画面得以呈现在紫砂壶之上,也让紫砂壶的审美韵味浓厚了不少。

随着陶刻艺术的不断精进,陶刻也脱离紫砂壶而单独存在,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当然,紫砂陶刻不仅仅只在紫砂壶上存在,紫砂花瓶、紫砂杯、紫砂挂盘等等都能成为紫砂陶刻艺术的优秀载体。笔者就通过最为朴实无华的紫砂陶板来进行创作,充分展示紫砂艺术的绝美意境。陶板作为陶刻艺术的载体,其平整光滑的表面为陶刻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给予了笔者更多的创作与想象空间。
在笔者的陶刻创作中,主要研习了陈曼生的创作手法,以传统书画的魅力使紫砂陶刻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意境,更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其在艺术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光耀千秋。以本文探讨的陶刻陶板为例,笔者将从这件作品出发,阐述其创作灵感、陶刻表现以及意蕴内涵,从而揭示紫砂陶刻的当代价值体现。
首先是泥料的选择。为了凸显作品的陶刻表现,笔者选择了颜色较浅的段泥作为紫砂陶板的主体泥料,紫砂段泥仿佛闪耀着橙黄色的光芒,既低调不抢眼,又能衬托陶刻的内容,一举两得。在陶刻画面的安排上,笔者也进行了精心的编排,采用了书画艺术中“留白”的技巧,给陶刻的画面留下了呼吸的节奏感,让人们有视觉的聚焦点,同时也有视觉的落脚点,使得整个陶刻画面的呈现更具艺术的错落感。在这幅作品中有两个重点,分别是左上角的画和右下角的书法字。在画的表现中,笔者充分运用了刀法的多边形,很大程度上模拟笔的手法,在花的枝干的刻画上,笔者的刀法更为豪放,在此处笔者深深地学习了沈周早期的豪放笔法,意在呈现一种恣意生长的蓬勃生命之力。在花瓣的刻画上,笔者的表现更为细腻,在此书笔者灵活运用刀具,将刀法与工笔细描的笔法相互融合,既展现金石趣味,同时又展现出工笔细描的细腻与柔情,让画面的表现更具层次与深度。除此之外,为了更加凸显陶刻表现的水墨韵味,笔者采用了着色刻的方式,并且用色彩稍加晕染,使得作品的水墨风味更加凸显,增添一种朦胧的美感。在书法字的刻画中,笔者综合运用了单刀刻法与双刀刻法,既展现了每一个字的笔锋笔法,又让字与字之间的酣畅淋漓之感得到保持。绘画与书法的结合,展现了紫砂艺术的包容之广,也从侧面体现了紫砂艺术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之上的一种创作形式,用更接地气、更实用也更朴素的方式,向世人展现着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魅力。
谈及紫砂艺术,人们总是想到紫砂壶的诸多造型创新,但是其实在紫砂陶刻的领域也有着艺术的创新,它根植于传统的发展。清朝末年康有为先生改进当时毫无生气的“馆阁体”书法风格,以“碑学”书风作为创新点,让人们在一千多年之后重温北魏时期的魏碑书法,结合当时的书法风格,实现了书法艺术的更新与发展。陶刻也是如此,每次回首过去紫砂陶刻名家们的作品,笔者都能有所收获,将名家们的陶刻经验充分吸取,运用在当代的陶刻作品中,让趣味性的陶刻也充满扎实的文化底蕴,也是一种根植于传统的创新,并且笔者认为这种创新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件陶刻陶板的作品创作中,笔者就深刻践行了这一理念,以传统刀法呈现崭新内容,实现陶刻的传统与创新的融汇。
紫砂艺术看似是一种历史悠久、较为古板的艺术形式,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审美的改变,紫砂艺术也随着时代在不断地创新。有时,创新不是一味地将新的事物不做修改地展现在作品之中,更多的则是将其化为己用,用自己的语言去叙述新的故事。紫砂艺术就是最好的证明,每一位紫砂艺人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以及时代之中细小入微的事物,用最为经典的方式呈现出来,不仅能让紫砂作品为更多人所看见,也让紫砂艺术的精髓得以流传百世。
结语:陶刻艺术从紫砂艺术中脱胎而来,同时它又是紫砂艺术的附属。如何将陶刻艺术发挥到极致,紫砂创作者们必须充分平衡紫砂艺术与陶刻艺术的协调与相互补充的关系。只有将紫砂陶刻与紫砂充分融合,让他们不断配合,才能呈现出真正优秀的陶刻作品。在这件陶刻陶板作品中,笔者将作品的“形”与“神”统一,在刻画的时候尤其注意作品的神韵,并且赋予了作品丰富的美好情感,以期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的空间。
作者:厉上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