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扇子,是扇风的用品,夏令必备之物,别称“摇风”“凉友”。我国古代使用的扇子有团扇、纨扇、羽扇等。有实物为证的最早的扇子是战国时期的竹编扇。它是由湖北江陵马山砖厂出土。短柄,扇面呈梯形,用涂红、黑漆的细薄蔑片织成斜式矩形图案。用四周比较宽厚的竹片为骨架。靠近柄的一侧,有两个长方形孔,纺织工整,纹饰精美,制作精巧,美不胜收。在宋代,出现有以木为柄的团扇,扇面有圆形及椭圆形,扇面用纸或薄绢制成。到明代,出现了可折叠的折扇。
关键词:扇子;发展与演变;制作工艺;装饰特点
1965年,江苏江阴长泾乡出土一“剪纸折扇”,同时出土的有一“收粮薄”,封面有“正德十年”字样,说明此扇为明正德年间的制品。剪纸折扇系竹骨,十八根,高27.3厘米,阔1.3厘米,扇骨色泽老熟,似已使用多年。扇面用丝绵纸裱成,表面涂柿汁,呈棕色,洒金清晰可见。扇面以剪纸图案作装饰,由阴刻和阳刻两部分组成。中间是“梅鹊报春图”,上下有缠枝纹,左右有龟背纹和缠枝纹。扇面的制作,第一层裱丝绵纸,第二层粘贴剪纸,以后再复丝绵纸,把剪纸图案夹在中间,使剪纸不易受到损坏。扇面的表面为素色,使用时打开扇面,在阳光照耀下,剪纸图案看得十分清楚,画面精细秀丽,玲珑剔透,为古代的折扇精品。
在清代,折扇的制作技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产地有江苏苏州、浙江杭州、广东新会、四川自贡、重庆等。由于折扇制作精美,宜书宜画,携带方便,收放自如,立即受到广大文人雅士的喜爱。他们购买素面的折扇,在白底的扇面上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书或画。给扇子“锦上添花”,成为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2018年4月,江苏和信“2018迎春书画精品拍卖会”在宜兴市美术馆开拍。其中折扇的扇面精品,有清代朱梦庐的“芦雁图”,刘德六的“菊花”,倪墨耕的“花鸟”,任薰的“海棠”,吴滔的“兰竹”,陈崇光的“海棠春燕,杨逸、杨伯润、吴彀祥的山水等。扇面上展现了这些名家的大家风范,作品美不胜收。
2012年,北京瀚海2012年6月四季拍卖会“中国书画(二)扇画专场”开拍,这是单一的扇画拍卖。其中的成扇(即为有扇骨扇面组成的扇子)作品的作者有,一为清代。陈师曾,扇面一为陈师曾的山水,另一为萧俊贤的山水;吴昌硕,扇面一为书法,一为山水;吴徵,扇面一为吴徵的“佛手荔子图”,另一为谭延闿的书法;余绍宋,扇面一为书法,另一为柏树;陈树人,扇面一为陈树人的紫藤春燕,另一为严仁曾的书法;赵叔儒,扇面一为赵叔儒的作品,一为萧然的书法;丁辅之,扇面一为“荔枝图”,另一为书法(甲骨文);程璋,扇面一为程璋的“松鼠图”,另一为熊松泉的“猛虎图”。二为近代(清代至建国后)。张大千,扇面一为张大千的山水,一为李秋君的梅花;陶冷月,扇面一为陶冷月的山水,一为谢挺茂的书法;吴湖帆,扇面一为书法,另一为山水;唐云,扇面一为书法,另一为山水;谢稚柳,扇面两面皆为花鸟;江寒汀,扇面一为江寒汀的花鸟,一为无款的山水;齐白石,扇面一为齐白石的“蜻蜓葡萄”,一为陶冷月的山水;王千簃,扇面一为书法,一为紫藤;吴青霞,扇面一为吴青霞的“葡萄小鸟”,一为自强的书法;金梦石,扇面一为金梦石的松,一为谭泽闿的书法;刘旦宅,扇面一为刘旦宅的“竹林高士图”一为张辛稼的书法;冯超然,扇面一为冯超然的“探梅图”,一为铁海道人的书法。
以上拍卖的成扇,虽历经百年,皆保存完好,散发着深厚的艺术魅力。扇面的书画作者皆为清代、近代的书画大家。他们的作品,因作者深厚的书画功力,撼动人心的笔墨情趣广受欢迎。其中扇子制作者的精湛工艺也功不可没。宜兴紫砂壶有“壶以字贵,字以壶传”的赞誉。成扇也同样是“扇以画贵,画以扇传”。成扇以其材质的耐久及精湛的工艺,使成扇得以“历久弥新”。中国宣纸有“纸寿千年”之说,竹寿同样是千年不腐不损,从各地出土的汉简,历经两千多年仍能保留至今,说明竹制品最能经受住历史岁月的考验。
小小的一把扇子,因为书面的装饰,它有着十分丰厚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它孕育着历代作者的聪明才智,历史文化传承一代又一代,代代相传。当今社会,因为有了空调,扇子的实用功能正在逐渐消退,但扇子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它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因其实用功能的消退反而得以更加彰显。用于收藏把玩,在广大收藏爱好者的手中,它焕发着新的青春。
宜兴太华处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竹的产地。因为有竹,在晚清时期,与竹有密切关联的折扇技艺就在太华发展起来。汤用良在那时利用空闲时间制作折扇,补贴家用。儿子汤爱生从小跟着父亲学习制扇技艺。汤忠财跟着父亲和祖父也热爱上了制扇这一门技艺。1979年开办了襄阳扇厂,从苏州聘请了一批技艺精良的制扇师傅,汤家人跟着这批师傅传承了制扇技艺,凭着自己对制扇技艺的热爱和全身心的投入,凭着一家人的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制扇技艺在汤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制扇的前提条件,先要寻到适合制扇的竹子,这在太华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制扇需要竹龄在6—7年的成年竹,选竹需要有一双能识别竹子的“慧眼”,这对于多年与竹打交道的人来说,从竹的高度和竹筒的周长。完全可以从众多的竹子中选出适用的竹子。选出后用锯子从根部处锯断,用人工扛着送下山,以后把适用的竹筒一节一节地锯下来,以作制扇用。
按扇子需要的规格开成片,分扇边和扇芯。把开成片的竹片放入大锅中煮沸一小时,将竹子内的竹浆煮出,煮竹不仅能保证以后不受虫蛀,还可以增加其韧性。以后把它们放在阳光下晒4—5天,使其水分挥发,色泽加深。
扇骨成型,一是大骨的制作。根据扇子大骨需要的长度锯去其多余的部分;把无皮的一面削薄,再将大骨有皮的一面削成中间厚两边薄的形状,俗称“鲫鱼背”。将大骨的上部截成平边,并使宽度达到要求,以一把长度为33厘米的折扇为例(以下同)。这个宽度为3厘米左右。把大骨下部的宽度削小,削成为上部宽度的1/3,约1厘米,根据扇面高度的要求,在大骨的中下部(即从下部往上十分之四处)切一斜刀,把多余的部分削去。使大骨成为下部上窄下宽,至斜刀处往上则上宽下窄的流线形造型。大骨上方为方形,下方为圆形,中下部有一转折,其线型流畅,姿态优美。大骨下方的圆头处称为“扇头”,精制的扇头可用锉刀锉成古方、马牙琴等造型。二是小骨的制作。削去竹皮的竹子可制作小骨,制作小骨应去除竹片内侧坚硬的部分。小骨下部的宽度与大骨相同。往上可稍窄,再往上更窄约为下部的1/3,上端削成尖形,便于插入扇面,小骨的厚度约为1.3到1.4毫米,长度约为大骨的十分之八多一点。大骨、小骨制成后需再次烘烤成型,用砂纸对扇骨进行打磨,这是细工细活,打磨出光泽后还要用砂皮再打磨一次。再用川蜡打蜡,用棕刷刷蜡,使蜡和扇骨融合,使之光泽尽显。在扇头上用烫嘴蘸蜡烫钉孔,常见的扇钉为牛角钉,韧性好。不伤扇骨,经久耐用。烫出来的钉帽乌黑,匀圆光亮,俗称“鼠眼钉”。
制作扇面,用上等的安徽生宣按照扇子的大小及弧度用开纸刀开出扇片,除去纸面上的杂质用胶矾水(骨胶和明矾按比例配制)均匀涂刷,待干后用自制的糨糊把四至七层的扇面裱糊在一起(最上的一层也可用洒金宣),中间的一层穿插小骨之处须留出空隙。待干后在扇面的上沿用真丝沿边。根据扇面的长度将两头的毛边切去。把小骨插入留出的空隙内,把扇面的左右两边帖贴在大骨上。这样一把精美的扇子就做成了。
做扇子并不只是为了盈利,更重要的是对扇子文化传统的坚守,也是对广大折扇爱好者和书画家的一种承诺。这种精巧可爱、适合书写和绘画的扇子技艺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失传,而应该世代相传下去。制作扇子需要经过独特的工艺和技术,包括选材、造型、雕刻、上色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的巧手和精湛的技艺来完成。通过扇子制作,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轮美奂的扇面图案,还能感受到扇子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扇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很多符号和意义。它既是一种实用工具,又是一件身份象征和礼仪用品。扇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曾是贵族和文人雅士之间交流的媒介,同时也被广泛运用于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中。扇子上的各种图案和装饰元素都有其特定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如寿字、喜鹊、牡丹等,都代表着吉祥和美好的寓意。作为扇子制作的传承者,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的重任。我们要保留扇子制作的技艺和工艺,将其继续发展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扇子文化的推广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传承扇子制作技艺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我们民族传统的自信和骄傲。通过扇子制作,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之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只有不断地传承和发展,我们才能让扇子这一瑰宝永远闪耀在世界的舞台上。
作者:汤忠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