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紫砂艺术;敦牂套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在紫砂艺术的世界里面,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许多关于中国历史的折射。文以载道、器以传神,当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和紫砂交相融合之后,一场水与火的淬炼激发出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紫砂艺术。根据资料记载,自明代小书童龚春在金沙寺内,按照千年银杏树树瘿形态仿生而成的“树瘿壶”开始,紫砂器在文人雅士的推波助澜之下,逐渐地成为我们茶座之上非常重要的饮茶之选,而且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内涵,从而更好的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题中之意,特别是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紫砂组合,更是能够把作者的创意设计和抟制技巧展示的淋漓尽致,也让广大壶友在欣赏紫砂艺术的时候,感受到不一样的技艺传承和人文内涵,值得我们好好的去品味一番。
一、紫砂艺术作品的设计创意和抟制技巧
这组紫砂艺术作品《敦牂套组》采用了一壶二杯的设计形式,带给大家更好的使用体验,能够直接上手饮茶而不用单独的去配新的杯子,也能够更为完整的去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此壶壶身比较的挺拔,筒状形态有利于不同的茶叶冲泡,而且在清理的过程之中也不会有任何的麻烦。壶底平整,端庄稳重,壶嘴的设计非常具有创意性,端部比较的饱满,主体则是纤细有力,挺拔向上,出水爽利,与之搭配的壶把耳廓型设计,舒展自如,端握舒适。壶盖压合壶口,严丝合缝,气密性良好,上面的壶钮则为夔龙形态,创意十足,拿捏称手。这套组合还有两只带把的小杯设计与之配合,小巧可人,实用性很高,和谐统一。这组作品的陶刻内容也值得玩味。壶身主体刻绘为唐代大诗人王维刚刚隐居蓝田南山时候的一首《青溪》,“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小杯子上面一只刻一位隐者拄着杖走在山间寻访之路上,另一只则是山水归隐的画面,能够清晰的感受到这种单刀刻绘的粗犷质感和优美意境的交相辉映。
在具体的抟制过程之中,我们紫砂艺人也是长期的去研究紫砂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夔龙,这样的一种意象,在《山海经·大荒东经》曾经有过记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其实是古人臆想出来的一种和牛比较相似的龙,古代青铜器上面能够看到许多以此来抽象演绎的装饰,具有一种古拙的美感,所以在紫砂壶上面,我们能够看到以此为壶钮或者是陶刻装饰,展示出紫砂艺人们非常渊博的历史知识,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汲取。从整体上来看这组紫砂艺术作品《敦牂套组》,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蕴藏其中的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情结,这样的一组作品属于完全的原创设计,在抟制的过程之中非常考验陶手的功力水准和艺术审美,同时小杯子的成型也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再加上陶刻的装饰之后,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我们泱泱大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经典传承的韵味华章。
二、紫砂艺术作品之中蕴藏的传统文化内涵
唐代学者张守节曾经这样认为“孙炎注《尔雅》云:敦,盛也。牂,壮也。言万物盛壮也。”,所以我们能够明白这组作品所带来的是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表现,但是其中也蕴藏着一种我们传统古人为人处世的哲学,那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心境,所以当夔龙和溪山隐逸之图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历史上诸多令人敬仰的文人隐士便会浮现在脑海之中,映照出波澜壮阔的长河汹涌,也折射出时代前行的滚滚浪潮。夔龙,在传统的文化内涵之中,象征着富贵和权力,高高的盘踞在壶盖上面,充满了庄严肃穆之感。在壶身上面的陶刻装饰内容,则是王维的一首小诗,其中描写的是他一路沿着清溪而行,一边赏着美景,然后发出了属于自己心境的感慨。其中最为浓郁的情感就是他非常的喜欢这里,愿意作为归宿而且在溪边的磐石上面天天垂钓度过余生。而且在想与之相配的杯子上面,刻绘溪山寻访的图画非常符合整体的艺术审美风格,这样的搭配让我们广大的壶友在欣赏一圈之后,会觉得自己的心也随之安静下来,一种恬淡自如的的感觉充盈全身。

结语:在紫砂艺术的发展历程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紫砂艺人们不断的去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养分,在经过充分的概括和剥离抽象之后,形成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特征,来展示出对于紫砂雅器的理解和诠释,特别是对于我们广大的宜兴紫砂艺人来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不断的创新实践,把世世代代的紫砂技艺传承发扬光大是责任所在。而且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随着饮茶文化的广泛推广,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理念不断的深入人心,紫砂艺术的发展未来前景定然是一片光明,拥有着无穷无尽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徐勤.论紫砂组合“寒香”的创意设计和人文韵味[J].陶瓷.2022.
[2]金雪萍.论紫砂壶中圈线的组合——浅谈作品“线韵壶”的制作[J].名家名作.2019.
作者:詹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