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浅谈刺绣绘画之美——以作品《转战陕北》为例

[日期:2024-03-2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笔者根据1959年石鲁先生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画作《转战陕北》为底稿,绣制了同名刺绣作品,作品在第二届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中获得百鹤奖。在此,笔者通过这幅作品的绣制过程,浅谈对绘画题材刺绣作品创作的看法。

  关键词:刺绣 配色 针法

  刺绣的原理与绘画相似,刺绣是利用针线表现线条的语言,能通过绣线的立体感升华画稿的艺术语言,让原本平面的图案纹样变得立体,体现其神韵。刺绣绝不是对原作画稿的简单临摹,无论是对于已有的原作画稿的处理,还是对原创绣稿的创新设计,都要结合刺绣的针法、绣艺等多方面因素来考虑,优秀的刺绣作品能反映出作品的情感和内容,不仅能给予人们以视觉冲击,更能令人感同身受,达到思想上的共鸣。

  笔者根据1959年石鲁先生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画作《转战陕北》为底稿,绣制了同名刺绣作品,作品在第二届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中获得百鹤奖。在此,笔者通过这幅作品的绣制过程,浅谈对绘画题材刺绣作品创作的看法。

  一、稿件和针法的选择

  选择一幅画作进行欣赏,再将其绣制成为刺绣作品,这是从形象思维转变为结合技巧运用的过程。创作一幅优秀的刺绣作品,不仅要在绣制前对画作进行充分的欣赏,对针法的选择也要合理得当。《转战陕北》展现了毛主席告别居住十年左右的延安,开始转战陕北的伟大历程。作品乍看之下是传统山水画法,但其构图打破了传统的常态,借用了“三远”法当中的高远和平远,即近处的山体采用了高远,远处的高远则借用平远,将两种方法借用到一幅画中,因此在绣制时必须注意作品体现的线条、色彩方面与传统古典山水的不同,对画作的构造足够了解。

  要体现刺绣的精雅细巧,同时要体现画作所表达出的宏伟气势和壮大场面,就要着重表现画作的构图和韵味,用针运线方面也必须模仿画作的笔触进行渲染绣制,层层递进,因此要根据画作的特色选用合适的针法。针法即是使用针线替代笔墨,但绝不是对画作的翻版再造与简单临摹,而是将其转为刺绣艺术的再创作。为更好呈现画作中群山的立体感,在绣制前需考虑用什么样的针法做到画作中笔触的转折勾勒、着色区分等问题,需要做到不留一针一线的瑕疵。最终绣品主要使用了苏绣的传统绣法,如平针中的正抢针和反抢针、散套针、施针、铺针、虚实针以及乱针绣的“破色针法”等。多样化的针法可以很好地还原作品的笔触,可以完美把控画作中线条之间的断续,转换线条的起伏,让画作的线条实现在虚实中的聚散,塑造颇具生命力的形象,注重画面的节奏感和层次感。

  二、配色的过程

  针法和绣技固然重要,但对丝线的配色同样不容马虎。一方面要在翻稿前细致观察画作的色彩并进行分析,做好相应的配色准备工作,选择颜色合适的丝线。如果原画作为年代久远的古画,在配色时就要结合丝线的特点与表现语言重塑作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色彩,增加色彩的饱和度。如果一味地与原作保持一致,则绣制出的作品颜色暗淡,不能带来最佳的视觉效果。《转战陕北》画面色彩辉煌壮丽,在用色方面色彩沉稳,不“火”不“躁”,采用刀劈斧砍一般的色块结构,近景颜色较深,笔墨厚重;远景颜色较浅,但由近至远延绵着无穷的力量,在视觉上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笔者根据画作的色彩选出需要的色线,但绘画能根据笔触的力度以及所用颜料的混合塑造出深浅不一的色彩,绣线只能根据同色系中不同明暗不一、饱和度不同的丝线进行过渡,通过对丝线色彩深浅的掌控进行色彩的变化。《转战陕北》中色调虽然大致为黑、红两种,但色块的内部色彩是多变的,在配色时要注意由笔触形成的色彩衔接,笔者仔细比对了过渡色彩后准备了数十种红色系丝线,使色彩的过渡更为生动。

  但要还原画作的色彩,还需要按照丝线的丝光来审视作品颜色,由于丝线是立体的,且不同于笔墨颜料混合后产生新的色彩,丝线之间相互穿插无法产生新的颜色,只有通过光照折射产生出的丝光,并会因为光线的折射造成色彩的偏差,在不同角度形成不同的色彩效果。由于绣制作品时是平放绷架,在绣制一半时将其竖起来放置,却发现原本应该有明确颜色区分的山体色彩融合在一起,但作品完成后通常竖直放置,如果继续绣制将影响整幅作品的色彩效果。为此,笔者及时请教多位苏绣老师傅,对山体的色调进行重新调整,将不同深浅的颜色重新提炼,最终让绣品色彩和谐,不偏离画作的色彩。

  三、层次的塑造

  绣制的过程中,需注重画作中物象之间的层次轻重,突出重点以增加整体效果的协调性。中国山水画讲求天人合一,人物融合入山水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物在山水画中通常起到点缀和衬托的作用,而《转战陕北》反其道行之,作品中人物为重点,将远近处的山体作为人物的衬托,自然而不突兀,突出了伟人的形象。刺绣时应着重注意人物和山体的关系,主体人物的细节塑造要遵从笔触走势,注重丝线走势的灵活应用以及对笔触的塑造,走势越细的地方轻重程度越难控制,绣线不能过细或者过粗,让线条不断层的同时带来自然的笔触效果。

  同时在色块的处理上,《转战陕北》的画面主体部分是被初升太阳染红的群山,毛主席置身于高山之巅,而远处壮远辽阔、叠嶂层次分明的黄土高原为画作的背景。在刺绣过程中掌握线条的粗细长短、光线色彩的明暗层次变化等,利用线条与色彩的交替变化调整线条走势,准确分层定位,疏密堆砌,合理布局。因此在绣制时,笔者对画作进行色块的分层绣制,先将塑造轮廓的笔墨进行打底,再根据画作中的深浅用明暗与饱和度不同的红色进行铺色。在铺色的过程中按层次进行,缓慢堆砌色块,与画作中过渡色彩不同之处要及时拆,经过多层次的精细铺色之后,才能达到气势恢宏的整体效果。

  四、结语

  《转战陕北》构思独特,笔墨概括凝练、扛鼎有力,粗笔大线,抑扬顿挫,豪放中见稳健,淋漓中见沉厚,有强烈的主观表现性和笔墨自主性,以西北山水之壮阔,塑造了一个大气磅礴的历史情境,展现了“转战陕北”之深远意义。我们在绣制绘画作品时,一定要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领会作品的意境,着重塑造作品的线条、层次等细节。

  参考文献:

  [1].任嘒閒、周巽先、张美芳《乱针绣技法》,轻工业出版社,1982年

  [2].李明、沈建东《苏绣》,泽林出版社,2013年

  [3].林锡旦《刺绣》,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作者简介:

  周丽琴,女,1985年生,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