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乱针绣与山水题材的绣制

[日期:2024-03-2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山水题材不仅是我国国画的重要题材,更是刺绣的经典题材之一,刺绣从业者以自然山水作为创作的对象,并通过自身的巧妙构思和精湛的刺绣技艺,将山水用刺绣的形式表现出来,体现山水的意境及其艺术韵味。

  关键词:刺绣 乱针绣 山水

  山水题材不仅是我国国画的重要题材,更是刺绣的经典题材之一,刺绣从业者以自然山水作为创作的对象,并通过自身的巧妙构思和精湛的刺绣技艺,将山水用刺绣的形式表现出来,体现山水的意境及其艺术韵味。一般而言,一幅合格的山水题材刺绣作品,需要在线条的勾勒、色彩的渲染和光影与层次的处理这三个方面处理得当:

  一、线条的勾勒

  线条是我国山水画的主要造型语言,线条的粗细、长短、曲折、刚柔等变化,通过巧妙的组合创造出了丰富的节奏美,因此节奏美是山水画的重要特征,也是刺绣体现山水题材的重要方面。

  要体现线条的节奏美,一方面要对原稿进行充分理解,刺绣艺术必须基于对原稿件的掌控、规划、再创作和修稿。分析原稿是刺绣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首要程序,对于刺绣从业者而言,用绣线塑造画作,即是用针线替代画笔,但不同于简单的“描摹”过程,而是利用刺绣艺术进行了再创作。唯有充分领略原稿的内涵及特征,将画作的物象层次研究透彻,才能决定刺绣层面的流程,即所用的针线、底料、针法,如何体现、处理物象之间的关系等因素。比如在绣制古画时,由于画作时间久远,从业者就要着意体会画作所述的内涵、创作背景、画家心境等,因为这些因素会通过画作的线条中体现出来,山水画线条的浓淡、顿挫、疏密等,不仅描绘了物象的轮廓,更表达了画家的情感和思想,传达出对大自然的感悟,刺绣从业者应根据这些因素,着重表现画作线条交叉重叠、组合的视觉效果,用丝线表现物象的骨力、节奏、韵律,将山水画独特艺术魅力体现出来,给欣赏者以震撼。

  另一方面,刺绣的过程要做到精准定位,做到粗细线条和谐自然,注重突出物象的质感。比如山水画中“骨法”线条较硬,用于对山石的轮廓塑造,因此刺绣山石时,应注重丝理的排列方向,落针要均匀合度、错落得当,针脚必须有力,依靠线条来体现山石坚硬的艺术效果。又如山水画中“枝法”线条较为柔和,常用于绘制树木草叶,在绣制时就要体现这种“软”,绣线的粗细和疏密排列依据物象质感进行调整,必须乱得生动,才能将物象形象生动逼真避免疏密不匀而产生过度的堆叠效果。

  二、色彩的渲染

  色彩的渲染是山水画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涉及作品的整体表现效果,更体现了山水物象的韵味和意境。乱针绣重在对丝理与色彩的运用,其配色主要通过色线的颜色搭配及其粗细的调整来实现,搭配色线是绣制前的重要的准备工作,正如山水画的配色主要用于增强画面的层次与立体感一样,刺绣从业者必须按照原稿的色彩变化来挑选合适的颜色的线。而绣线本身的粗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三维立体效果,在光线的散射和折射中产生不同的丝光,甚至在视觉上比绘画的色彩更具有立体感,传统山水画通过色彩对比突出画面的层次,而光线则是对乱针绣的立体感体现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在选择色彩时,要考虑光线变化后的丝光,选择合适的丝线。

  值得注意的是,山水画注重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往往通过对比突出画面的重点,越是繁复的画稿,对配色的要求也越高,配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作品色彩过渡的和谐性,绘画是用线条与色彩的交替变化来塑造画面。针线如同绘画,绣线的用色要经过仔细斟酌后才能下针,因此渲染色彩时,刺绣也要如画笔一样,要注意色彩规律,注重主色调的冷暖转换,着重色彩的情感表达,让画面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即在实践中要明确画面所要体现的主体物象,要用哪些色彩进行对比才能突出主题,明确内容布局,最后呈现的色彩才能不僵硬。

  三、光影与层次的处理

  在山水画中,光影的处理往往通过明暗对比来实现,比如在塑造山石上,会通过浓淡虚实等笔法体现,明亮处通过较淡的墨色来体现,阴暗部分则采用较深的墨色和较重的笔触来塑造,山石的光线可以塑造层次和立体感。在运用乱针绣绣制山水时,要利用乱针绣的针法特点,做到局部针脚的“乱”,将物象的线条和色彩进行“活化”,但在整体上追求物象的统一。

  笔者在着手绣制一幅作品之前,不仅要充分认识原画稿所要呈现出的物象形态、色彩、质感,更要对物象进行层次的划分,先将近处的物象用相对较粗的线条打好底,再依据物象的不同色彩,用较细的线条勾勒出整体效果,突出颜色较深的部分,确定作品中所有物象的前后顺序和光影效果,才能通过绣线进行合理运针、施色。乱针绣颜色的深浅、所呈现物象的虚实搭配以及还原原稿笔触的轻重程度最难控制把握,因此背景与物象之间要根据原稿采用不同色彩和粗细轮廓的线条进行描绘,但堆叠出的线条彼此间不能差距过于明显,否则又会因为效果生硬导致视觉上的不协调。此外,若在绣制时因未理清原稿物象的层次关系,使线条走势不同、交叉的角度不同,哪怕使用了同一种色彩、同样粗细的丝线,依然会因为光线的折射而导致截然不同的色泽效果。笔者在绣制的过程中,着重突出物象的分层,体现线条、色彩、运针的区别:在对背景进行铺底绣制时按画稿的轮廓与色彩区域进行,画作中远处的物象因受光线的影响,呈现出一种朦胧的虚感,在绣制时注意让丝理的走势平整,达到在远方模糊消融的渐变效果。运针尽量分开一些,使丝线的密度能适当分散。第二层即在已经打好的底上进行堆砌绣作,注重运针时线条的灵活应用,先用线条对色彩的变化进行塑造,即根据景物之间相接的主次关系,和色块间的衔接进行明暗交接处的过渡。之后的第三层或更多层次,就将进行更为精细的加工,完善物象的细节主要物象作为点睛之笔,线条和色彩需要清楚醒目,以引起观赏者的注意。

  四、结语

  刺绣针法需要长年累月的绣制才能不断进步,用乱针绣的形式表现山水题材,不仅能体现山水的意境及其艺术韵味,更是将针法与题材的灵活运用及融合,在作品中注入对画稿和刺绣的新思维和新活力。

  参考文献:

  [1]乱针绣的针法技巧[J].朱雪晴.美与时代(上旬刊).2009,第3期.

  [2]中国乱针绣针法实践与创新研究[J].樊旭,宗白易.中国民族博览.2020,第16期.

  作者简介:

  周丽琴,女,1985年生,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