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雨会有时 ——浅析紫砂套组作品《夜雨寄北》泥绘魅力

[日期:2024-03-2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当代紫砂艺术创作突破了传统的限制,在视觉呈现上更加富有多样性的表达。一件紫砂壶作品不再是单独的实用器,更是一件承载着文化内涵、思想情感以及深刻价值的一个载体。在作品《夜雨寄北》的创作中,笔者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作为创作灵感,通过泥绘技巧的巧妙运用,呈现出一件具有深刻意蕴内涵的紫砂作品。作品以一把紫砂壶,四个紫砂杯以及四个碟子组成,每一把紫砂杯上都运用了不同的泥绘图案,呈现出精彩纷呈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紫砂壶套组;夜雨寄北;泥绘;创新

  紫砂艺术早在2006年就被入选了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它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据相关资料显示,紫砂壶早在北宋时期就有迹可循,在明清时期发展至巅峰,如今更是以创新和突破的姿态给人们带来无数的惊喜。作为中国艺术的瑰宝,紫砂壶不仅仅是美妙的收藏品,更是生活中的实用之物,伴随着人们的生活,给予人们精神的熏陶。当我们欣赏琳琅满目的紫砂艺术作品的时候,很难忽视紫砂艺术身上自带的那种历史的岁月感和跨越时间的沧桑,一件件紫砂作品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它们不仅仅是紫砂创作者们的巧夺天工的呈现,更是古人书斋、寝室、花园中的雅致陪伴,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和文明的传承。

  早在千百年前,紫砂艺术就默默地陪伴在古人的生活中,或静谧于书房之角,或点缀于寝室之间。这些艺术作品,除了少数精心制作的观赏品外,大多数都是融合了实用性和审美价值的日用品。历史为它们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使其以文物的形式得以传世。在如意金的紫砂艺术创作中,笔者认为我们应当从功能与美观的统一角度出发,实现紫砂艺术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在作品《夜雨寄北》的创作中,笔者强调在实用性和审美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创作时注重“造型要遵循适用的原则,至少要不妨于用”,使得这件套组不仅美观独特,更具有实用性,使人在欣赏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实用品的温润之美。

  作品《夜雨寄北》的创作主题来自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中的凄凉之景与浓厚情感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更能与诗人共情。因此笔者借此主题来完成作品的创作。紫砂壶是一件充满情感的容器,人们不仅能从作品中感受到其承载着的文学的情感,同时也能感受到紫砂创作者在其中投入的情感。因此,笔者在作品的创作中,怀着十分的敬畏之心,将满怀的情感投入其中,通过精湛的工艺技巧以及细节的呈现,让此作品得到完美的表达。

  在紫砂壶与紫砂杯的设计中,笔者选用了同一款紫砂泥料,在整体上十分和谐。笔者主要运用老紫泥来进行作品的设计,老紫泥颜色较为醇厚、深沉,在视觉上就能塑造出深厚的历史感,以这款泥料来完成作品的设计,更能够激发人们情感的共鸣。这是一组套件作品。紫砂壶作为这组套件的核心,在制作工艺上也更为繁琐。这是一款创新的紫砂壶作品,但是笔者也融合了诸多传统造型的趣味,使其既具有古典的气质,同时又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之感。从造型上来看,壶身的线条充满流畅与顺达,给人以行云流水之感,壶身就仿佛是一颗自然气息十分浓厚的松果,上宽下窄,十分灵动。壶嘴是直流的设计,有着明显的粗细变化,并且笔者采用四方的造型设计,更加突出作品的丰富多彩。壶把的棱角感也十分突出,在壶把的最高点,笔者采用了一个小小的凹陷的设计,使其在视觉观感上更为丰富。壶盖是平盖的设计,覆盖在壶口之上,严丝合缝。壶钮仿佛是壶身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与壶身相互呼应,显得相得益彰。从总体上来看,作品《夜雨寄北》既兼具创新和传统,又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的气质。让人既能感受到传统紫砂壶作品中的古典之韵,又能捕捉到壶中扑面而来的创新之意,感受紫砂艺术在时代发展中的进步色彩。
  在紫砂创作中,泥绘一直是最为丰富的装饰技巧之一。泥绘装饰不仅带有更多色彩的张力和肌理的审美情趣,而且需要绘者具备良好的工艺美术基础,以及把握不同泥的泥质、泥性的能力,如此才能达到“用泥如墨”的完美表现。在作品《夜雨寄北》中,笔者充分运用了泥绘的技巧。彩色泥料被堆绘于外壁,呈现出色彩的层次变化,意境尽显。在画面的布局上,笔者通过疏密相结合的手法,留下了大面积的空白,使深浅堆泥展现出极具层次感,仿佛凸出于绢素之上,给观者带来远处天水一色的清雅之境,引发观者对泥绘内容的深思与感悟。

  在壶身的泥绘内容的表现上,笔者通过丰富的色彩,绘画了诗人在松树下思念亡妻的凄惨画面,笔者将《夜雨寄北》一诗中描绘的画面写实,通过画面的具体表达,去传达诗人浓厚的情感。在泥绘的过程中,笔者尤为注意色彩的搭配和画面的布局,将壶上的每一寸空间都把握到了极致。同时也能让人们在泥绘的画面中有所想象,产生共鸣。在四个紫砂杯的泥绘中,笔者都采取了不同的意象来进行绘画,分别是案上的陈书、花瓶、笔筒,以及毛笔的特写,这些都是李商隐生活中的常见之物,将这些图案融入到作品的创作中,更能凸显出作品《夜雨寄北》的创作主题。在这首诗中,笔者格外喜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句诗传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向往和期盼。剪烛共赏夜雨的场景,既是对彼此陪伴的渴望,也是对巴山夜雨这个令人神往的美景的向往。这句话如同一种宣示,表达了对于将来美好时光的期许,希望能够与心仪之人共享夜雨之时。这样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如今仍是十分可贵的,因此借助这件作品,笔者也希望人们能够对未来一直充满着热情,不管当代发生了什么,要相信未来一定有一片光明在等你。

  紫砂艺术的创作是温柔的,是充满感情的,正如作品《夜雨寄北》。笔者将对生活的期待以及对未来的热情融入在作品的创作之中,希望每一个看见这件作品的人都能够从中有所收获,也希望使用这件作品的人能为日常生活增添丰富的乐趣。在笔者看来,紫砂壶的创作不仅仅是一件器物的制作,更是一次情感的交融,是创作者个人情感与创作主题的交融,也是观者与创作者之间情感的汇聚,这是一个十分奇妙的过程。

  结语:在作品《夜雨寄北》的创作中,笔者走进紫砂艺术的世界,领略到一种融合了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独特魅力。这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紫砂艺术的工艺呈现,更是一种对生活、自然和美的高度表达。在紫砂艺术的世界里,审美不仅停留在表面的观感,更深刻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笔者在作品《夜雨寄北》中熟练地运用紫砂泥绘的方式,将夜雨寄北中蕴含着的深厚感情与意蕴内涵融入其中,希望作品能够激起人们对情感的回忆,也以此激励自己记下生命中众多美好的时刻。作品《夜雨寄北》在整体上充满了创新思想的融入,也体现了笔者对于当代紫砂艺术创作的崭新追求。


  作者:詹黎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