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紫砂壶;寿桃;自然美;吉祥文化;创新
1.《寿桃》的创作主旨
紫砂壶创作于外在追求精湛的工艺与个性化的艺术表现,于内在追求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表达,外在与内在相统一,构成了紫砂壶卓越的艺术品质。此件《寿桃》具有典型的中华民族审美风格,在艺术设计上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既继承了紫砂壶创作的传统与中国吉祥文化的精髓,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紫砂壶的创作空间,展现出新时代紫砂壶艺术的活力。
寿桃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吉祥文化符号,源于水果桃子。桃子外形可爱,口感香甜,富含营养,是人们常见且喜爱的水果,久而久之便逐渐成为一个吉祥文化符号,代表幸福、长寿、吉祥等美好含义,常用于各种传统艺术创作当中。在紫砂壶艺术中,将寿桃作为主题的作品数量极多,通过多样化的艺术设计,紫砂壶的工艺技法与创新能力得以体现,凝结于寿桃中的美好情感也得以传承与弘扬。
2.《寿桃》的自然意趣
此件《寿桃》生动地再现了桃子的特征,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为作品带来了独特的自然意趣。根据桃子的自然特征与文化内涵,创作者运用了红色系的泥料,作品呈饱满、红润的猪肝色,充满古典韵味,红色的光泽使得作品充满吉祥、喜悦的气息。这一泥料也是紫砂壶艺术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因此也能较好地展示出紫砂壶泥料的传统特色。这把壶所选用的泥料是经典的黄龙山清水泥,材质细腻,包浆光润,是传统的素器类作品常用的紫砂泥料之一,在花器塑造的表现中,它不太能够表现复杂的形体变化,所以用这种泥料进行创作,需要注重形体的轮廓感,用大而化之的轮廓取代较小的细节,尽可能的发挥泥料烧制后光滑素润的效果,所以这把壶烧成后壶体表面光滑细腻,有玉的温润、瓷的明亮、陶的质朴,气质多样,工艺极佳。

此壶的把手设计是最为别致的,创作在结构上进行了大胆地突破,是凸显作品创新精神最重要的部分。紫砂壶的把手有端把、横把与提梁三种常见的形态,这三种形态是经过长时期的实用检验的,所以要想在把手结构上进行创新,就需要创作从艺术、实用等多方面进行考量。此壶的把手形态是比较简单的,为圆线形,带有柔和的弧度,弯曲自如。创新之处在于镶嵌的方式上。把手下端紧贴壶壁,线条自然向上延伸,至顶端再向右转折,为人的手部提供一个支撑点。把手表现带有纹理,形成了凹凸的质感。把手所表现的是桃树的枝干,纹理不仅是对于桃树自然特征的再现,也有利于增强摩擦力,使人们在使用时更加稳固,因此此壶把手做到了艺术、实用与创新三者之间的统一。
在把手一侧的壶身上,创作运用雕刻工艺打造了桃叶,覆盖在壶身表面之上,形成了浮雕效果,茂密桃叶也衬托出桃子的生命力。壶钮的设计也十分别致,创作雕刻一颗可爱的小桃子镶嵌于壶盖中央,既提供了壶钮的实用功能,也再次强化了作品主题。这几处装饰均有形象化的特征,强化了作品的自然美,并在工艺方面体现了紫砂壶的特点。桃子为紫砂壶创作提供了灵感,创作者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再现了桃子的自然之美,并于创新中展现出作品的自然意趣。作品以寿桃的形态表达了美好的吉祥内涵,在带给人们审美享受的同时饱含真挚的情感,拉近了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更有益于紫砂壶艺术的发展与传播。
3.《寿桃》的文化韵味
紫砂壶的创作常常被要求具有文化韵味,文化韵味似乎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事物,没有办法进行系统的量化。但在中国的文艺创作中,文化韵味又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紫砂壶同样有着自身的文化韵味,这种韵味并不是说塑造特定的形体就能够产生,而是与紫砂的传统,或是中国文化的某些内容建立联系。就以《寿桃》为例,这件作品的文化韵味很显然来自于中国人骨子里对于“祝寿”的传统,这种传统的背后则是对生命的膜拜,中国人普遍认为活的久是一种幸福,是一种强大,这种幸福和强大被具体想象成一些实际的形象,比如乌龟、仙鹤、寿桃等等,久而久之这种具象化一些事物的想象就容易被加以美化,人都热爱美丽的事物,在美好的想象之上再加上一层美丽的外衣几乎是人类的本能。那么紫砂文化的韵味就只是单纯的塑造“美丽”吗?显然也不是,笔者认为,紫砂创作所要塑造的文化韵味是一种堆中国文化的正确认识,人们希冀美好,但并不是所有美好都是真善美的体现,所以紫砂艺术塑造并不是塑造单纯的欲望集合,而是引导人去想象生命中美好的那一部分,在有限的文化空间中,追求自身的获得感,这才是紫砂文化所要发挥的正确的历史作用。
回到作品《寿桃》本身来说,寿桃作为传统文化中寿数的集合,并不是放大人的欲望,而是延展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之美,紫砂壶本就是质朴的,华丽的技艺所塑造的仍然具有质朴的本质,纯色的质感让《寿桃》回归文化的本源,关注生活,关注当下,品尝真实的生活气息,自然之韵,这才是这件作品真正所要表达的文化韵味。
结语:此件《寿桃》融合了自然之美与创新魅力,承载着中国吉祥文化内涵,将工艺美、自然美、创新性、文化性完美的融合起来,展现出极为强大的艺术表现力与承载力。本文首先对作品的创作主旨进行阐述,说明了作品内在的文化追求,之后通过对作品的具体分析说明其自然美、工艺美及创新性的表现,强调了作品的工艺价值及对于紫砂壶艺术发展与吉祥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芯彤.浅析桃的“长寿”文化[J].语文学刊(教育版),2014(08):88+147
[2]王月辉.从《寿桃壶》谈紫砂壶艺术的美学之道[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3(03):132
作者:邓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