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紫砂艺术;珠联璧合;传统文化;融合设计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这是我们古人对于紫砂的描述,充满了期待的情感,因为古代的文人雅士也非常的热衷于饮茶,而紫砂这样的材质既具有独特的双透气孔结构,同时又能够很好的发挥出茶叶本来的滋味,他们还可以在紫砂材质上面进行一定的陶刻装饰等等,使其更加的具有人文韵味,寄托着自己的情感世界。而紫砂组合的出现更加全面的展示了紫砂艺人的创作理念,以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综合的表现形式,在历史上许多的紫砂组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紫砂泰斗、布衣壶宗顾景舟的“提璧组合”,更是完美的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个人匠心艺术的深度融合,最终让所有的紫砂爱好者都带不得不臣服于他营造的视觉盛宴之中,同时还能够带来更为纯粹的抟制技巧,一直到今天,紫砂组合的难度远远大于单独的器型设计,它作为一种完整的组合紫砂语言,寄托着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于紫砂艺术的深刻理解。

对于我们紫砂艺人来说,一把把单独的紫砂器的创作往往比较的简单,因为你不需要考虑综合的和谐度的元素,只需要当下手中的器型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够了,而一组紫砂组合的出现,则是代表了系统的理解和综合的所要诠释的人文内涵,不仅仅是在创意过程之中需要深度的去融合不同的元素,而且在抟制的过程之中也相当的具有难度。这组作品《珠联璧合》正是和它的名称一样的巧妙,融合了紫砂和玉石的搭配设计,通过一把提梁形态的紫砂壶,以及一方一圆两个杯子,以及搭配的杯垫,还有与之相匹配的玉石吊坠装饰来凸显出设计创意的与众不同,而且在上面进行了比较多的铭文装饰,使其更加的具有欣赏性,艺术的气息扑面而来。与此同时,玉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紫砂艺术的联动效果能够直接的促进了多元融合的内涵和外延。
从整体上来看这组紫砂艺术作品《珠联璧合》,一把提梁的紫砂壶设计非常的新颖,把现代和传统的元素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壶身圆融饱满,参考了明代吴经提梁的设计风格,壶嘴修长而且上延,出水非常的爽利,提梁的设计把紫砂艺术的那种怀旧的质感和人文的韵味展示的淋漓尽致,壶盖压合壶口,严丝合缝,上面的壶钮则是采用了玉石装饰来代替,特别具有现代气息的设计感。壶身的铭文装饰为流畅的铭文,内容选取了弘一法师在《坛经》之中的论述,非常的具有佛学寓意,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无处不在的闪耀光芒,一个杯子的设计为八面方形设计,过度的处理也蕴藏着方圆融合和刚柔并济的原则,下面还有着相似形态的杯垫支撑,旁边玉石的吊坠也非常显眼,与之相匹配的还有一个圆形的杯子,也同样有着杯垫的匹配和玉石的装饰,这样的组合设计带我们走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瀚海洋之中,带来了诸多的融合创意的元素,使得紫砂艺术和现代艺术审美和玉石那种谦谦君子的品格不谋而合,共同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启迪。
二、紫砂艺术作品《珠联璧合》组合的融合让设计
在紫砂艺术作品的设计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自从龚春在金沙寺根据千年银杏树树瘿形态仿生抟制而来之后,许多的紫砂巨匠们在不断继承的基础之上,开启了自己的漫漫创作,从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和顾景舟等等紫砂巨匠们的努力之下,紫砂的造型艺术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迎合着时代发展的潮流,特别是在今天年轻一代紫砂艺人们参与之下,紫砂的设计也非常完善,紫砂组合的出现也比较的频繁,一组好的紫砂设计不仅仅造型非常的令人期待,上面的装饰内容也同样能够深深的吸引着我们广大的紫砂爱好者,通过这样的紫砂和玉石的完美组合,营造出真正的“珠联璧合”的艺术效果和价值体验,也是在我抟制过程之中难得的体验,尤其是在细节的处理方面,已经大大的超出了我们自己的预想,从而能够带来这样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这件紫砂艺术作品《珠联璧合》组合在设计的初期,就希望通过紫砂和玉石的联动,因为在我设计的时候,就把紫砂器型参考了许多中国传统的玉璧的元素,然后再用真实的玉石装饰来点缀它,使其完美的具备了我们中国传统文人心目之中的那种君子形象,正如铭文装饰“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的论述和“人间有味是清欢”等等之中,都能够感受到一种中国文人那种达观养性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如同君子一样温润如玉,满满的谦虚敬畏之感。这也正是我在设计作品时候所秉承的态度,通过壶身和杯子的方圆搭配,以及细节上面所有处理,都能够让我们广大的紫砂爱好者在不断的体验过程之中领悟真正的紫砂艺术的无穷魅力。
结语:在紫砂艺术的发展历程之中,我们能够看到大量的关于紫砂组合的设计,但是把紫砂和玉石完美融合在一起的作品还是并不常见,这样的组合一方面能够体现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另一发面也能够看到紫砂艺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之中不断的去汲取更多的艺术形式的长处,然后融合设计起来,以便于我们进一步的去探寻紫砂艺术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在当下比较浮躁的社会背景之下,还能够匠心独运、一招一式的把传统手艺做到这样的一种程度的艺术形式已经寥寥无几,所以更加的值得我们珍惜。
参考文献:
1、孙金立《从紫砂组合“风隐”之中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2、吴亚维《菱花美意紫韵传情——从紫砂壶“菱花”中探寻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兼容并蓄》
作者:董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