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于陶艺世家,肩负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在多年的创作之路上不断的探索研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作品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新时代的视觉呈现,散发着浓郁的中国美学风尚。文章以本人的紫砂“大吉祥”“九五至尊”“桥”“鱼翔”这四件壶艺作品为例,说一说新时代下紫砂壶艺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关键字:紫砂 传承 创新
范家,宜兴很有名望的家族,自明清开始,以制壶为生,先后出了范章恩、范鼎甫、范静安、范大生等知名的紫砂大家。出生在这样的紫砂世家,作为范静安的曾孙,继承家族绝学是必然的事情,发扬光大这门手艺也是与生俱来的使命感。随着壶艺的精进,越发意识到精湛的工艺手法只是传承的基础,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才是范家世代的壶艺精髓,特别是在这个审美多元化、个性化的当代社会,要想紫砂壶艺在当代有更广阔的发展就更加要求我们立足传承,勇于创新。对于紫砂壶艺这样的传统手工艺来说,没有创新的传承是老树枯藤,没有传承的创新是徒有其表,只有坚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是有根基,有生命力的创新。如何把握传承与创新的这种辩证关系,是我一直以来壶艺创作之路上所探索的课题。多年多的壶艺创作中,我非常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相结合,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新的视觉呈现,散发着浓郁的中国美学风尚,形成了的自己的创作语言与艺术风格。

(图1)大吉祥范锡军设计制作
吉祥文化是中国的文化根系,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才有了艺术品的存在,所以,中国的艺术创作中常常能见到吉祥的元素符号,表达着作者深厚的祝福之情,备受人们青睐,“大吉祥”(图1)正是这样一件以吉祥为主题创作的紫砂壶艺作品。为了更加丰富的表达吉祥的主题,作品选用了“象”与“羊”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元素符号。象,庞大强壮却温和忠厚,被人们称为兽中之德者。它在艺术、宗教、历史等多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象征着力量、长寿、神圣、财富、繁荣等丰厚的祥瑞之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因为与“祥”的同音,象被视为吉祥的化身。羊与象看似完全不同的动物,但是因为它们安静忠厚的性格、群居安逸的习性,所以它们的象征意义极为相似,都有着美丽、慈善、友好、温顺等祥瑞的意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羊”这个字一直是和“祥”相通的,“吉祥”一词,本为“吉羊”,《说文解字》中对“羊”的释义为“祥也”。可见,象与羊可以说是极具典型性与代表性的吉祥文化的物化存在,所以,“大吉祥”这件作品选取了羊与象这两个元素,力求更加丰富浓郁的情感表达。
如何将羊与象这两个元素和谐的融于一壶,且极具欣赏性,就考验造型设计的能力与工艺技法的水平了。紫砂壶器型一般分为素器、圆器与花器,它们各有特征,造型迥异,而“大吉祥”却突破传统与常规,将这三种器型结合起来,采用这三种器型的工艺技法,融合它们的美学特征于一壶之中,即使以常见的象与羊为主题元素,造型却新颖别致。壶身圆润饱满,腹部微鼓,三足为底,这样就形成了三足鼎的形制。汉·刘向《说苑·君道》:“於是使人持三足鼎,祝山川”三足鼎是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形态上庄严稳重,正如大象壮硕的身体。筋纹勾勒,底脚上卷,形似象鼻,再通过压痕出耳朵、贴饰出眼睛,至此,象的面部特征就很清晰了。而羊元素非常巧妙的融到到壶把上,与象元素一样,通过一些技法的捏塑、压痕、点缀出羊的模样,实现了从具象的物象元素到抽象的形态呈现的完美转化。不仅有了极具欣赏性的外观造型,同时散发着浓郁的祥瑞之气,祝福人们大吉大利,吉祥如意。

(图2)九五至尊范锡军设计制作
紫砂壶艺术之路至今走了六百余年,各代都有一些制壶大家留下了他们的经典茗壶,“鱼化龙”是其中的精彩篇章。“鱼化龙”这一壶式的创意最早来自于明代壶艺名家陈仲美的“龙戏海涛壶”,后经清代壶艺名家邵大亨改进,此后多位紫砂名手在大亨鱼化龙的基础上仿制或稍加改动,使得这一壶式世代流传了下来。其中,清末的紫砂艺人黄玉麟的改制最为成功,成为流传到今天的标准的鱼化龙壶式,此后的鱼化龙,基本都是遵循可以活动的龙头为壶纽,龙尾为壶把,卷浪波涛、鱼龙堆身模样的壶式。“九五至尊”(图2)中有鱼化龙的身影,又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可见,这是一把从鱼化龙身上获得启发又融入自己的创作思维与想法的壶艺创作。
相较于标准式的鱼化龙,“九五至尊”同样以龙为主题,造型上另辟蹊径,无论在壶体设计还是泥色搭配上都有极大的创新。就前者来说,“九五至尊”打破鱼与龙这两个文化符号的束缚,加入了荷叶的元素,且占用了较大的篇幅,这在此类题材的壶作中是非常罕见的。而荷叶并不是随意选取的,作为水中物,它可以用来隐喻鱼的生活环境,以此别出新裁,呈显独具匠心。而较之常见的本色泥的鱼化龙,这把“九五至尊”用了老紫泥与民国绿泥这两种泥料制作,通过颜色的反差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震撼的视觉体验。所谓传统中见新奇,在这把壶上体现的淋淋尽致。

(图3)桥范锡军设计制作
我们常说“友谊的桥梁”“达到彼岸的桥梁”,桥在人类社会和文化中演绎着多重重要的角色,象征着沟通、连接、和平、希望。而对于江南水乡来说,桥又是说不尽的乡情,是常出现梦里的画面。以桥为主题的“上新桥”是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据说这把壶的创作之源正是顾老家旁的蠡河,而这蠡河上的小桥流水滋养润泽了两岸世世代代的紫砂艺人。“桥”(图2)这件作品的创作之初受到了“上新桥”的启迪,同样以小桥流水的丁蜀小镇为情境,但是正如图所示,“桥”有着独属于自己的造型设计,特别是低稳扁圆的壶身与高耸挺立的提梁,形成强大的反差,构筑了开阔的空间感,姿态极尽优美。如此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完全突破了传统的固有范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不过提梁壶素有“提梁越高,难度越大”的说法,因为高提梁本身容易变形,且与壶身的衔接点容易断裂,“桥”中较高的提梁对制作显然是个较大的挑战,需要深厚的功力,这也是作品工艺价值的体现。盖面及四周平阔似水面,微风吹过湖面,泛起圈圈涟漪。壶钮与提梁造型一样,上下呼应,就像倒映在水中的桥。简约中有巧思,拙朴中见纤巧,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的纯熟把握,力求实现艺术美的最高境界即意境的营造,一幅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画卷展现在眼前“小桥流水,欲下前溪去。一尊遐想,剩有渊明趣······”

(图4)鱼翔范锡军设计制作
鱼与“余”谐音,象征着年年有余,生活富足,也寓意着长寿安康,福寿绵长,所以,鱼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极具祥瑞寓意的文化象征,深受人们喜爱。这样吉庆祥瑞的元素符号通常是艺术创作中常见的题材,鱼就经常出现在紫砂壶的创作中,比如鱼化龙壶、鱼跃龙门壶等。“鱼翔”这件作品同样以鱼为题材,延续了鱼的象征性寓意,在造型上又融入了自己的造型设计思维,带有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壶身是经典的传统紫砂壶式,圆润饱满,特别是那极似鱼嘴的壶嘴,娇俏可爱,讨人喜欢。而壶盖与壶把则是极具现代感的线条设计,通过巧妙的设计,不仅在造型上与壶身合理的融为一体,增加了俏皮感与趣味性,同时呈现出一种奋发抖擞的姿态,颇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气魄。
总结,通过以上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作品着重强调欣赏性与文化性的兼具,传统的韵味中透着时代的表达,不仅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极具设计感与艺术感,散发着浓郁的中国美学风尚。传统文化、传统茗壶都是取之不竭的创作之源,从中汲取创作灵感,结合当代美学特征,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传承与创新之路,在对紫砂壶艺的传承中激发紫砂壶艺创作的生机与活力,让紫砂壶艺在我们这代人手里走得更远更好。
参考文献:
[1]范永平“浅谈鱼化龙的韵味”.佛山陶瓷.2014.06
作者:范锡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