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苎麻编织;文化传承;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保护与传承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分析非遗项目苎麻编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手段提升其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苎麻
苎麻,被誉为“中国草”或“天然纤维之王”,因其纤维细长、质轻、光泽好、透气性强、传热快、吸水能力强且散湿快等特性而闻名。这种植物在中国的种植和利用历史悠久,在汉唐时期其纤维被广泛用于制作各种纺织品,比如夏布等。到了现代苎麻编织的产品种类丰富,包括花瓶、果篮、笔筒、包包等。
二、刘梅与苎麻编织技艺
刘梅作为苎麻编织的非遗传承人,不仅在技艺传承上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她通过传授苎麻编织技艺,帮助当地妇女实现了从零收入到月收入1500-3000元的转变,这不仅提升了她们的生活质量,也增强了她们的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地位。
图一、苎麻编织培训班
三、苎麻编织技艺的创新与实践
刘梅在苎麻编织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上做出了显著成就。她利用苎麻的柔韧性和可塑性,通过多种工艺手法,创作出一系列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实用性的工艺品和日用品。此外,她还首创了苎麻编织与油画相结合、苎麻与藤条多材组合、苎麻与国家级金箔的金线融合技艺,这些创新不仅丰富了苎麻编织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拓宽了其市场应用前景。
图二、苎麻编织与金线结合产品
四、苎麻编织作品的展示与销售
利用苎麻制作的作品多次获奖,并在多个博物馆和美术馆展示陈列,其生产的工艺品远销欧美和全国,这不仅提升了苎麻编织的知名度,也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
图三、苎麻作品
图四、苎麻作品展
五、苎麻编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苎麻编织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对于乡村振兴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1.经济层面: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苎麻编织产业的兴起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随着技艺的传承和产品的市场化,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苎麻编织的行列中,他们通过销售手工编织的篮子、花瓶、花盆、包等产品,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苎麻种植、加工和销售等,从而促进了整个乡村的经济繁荣。
2.社会层面: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提升了居民的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地位。苎麻编织技艺的传承活动加强了村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老一辈的工匠与年轻一代共同参与编织项目,这种跨代的合作不仅有助于技艺的传承,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助力残障人群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苎麻编织技艺的学习与交流提供了残障人与其他人的交往机会,丰富了他们的生活。此外,随着苎麻编织产品的市场认可度提高,村民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随之增强,这有助于提升他们在社会中的自我价值感和地位。
3.文化层面:保护和传承了传统手工艺,丰富了当地的文化资源。苎麻编织技艺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通过对这一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可以有效地保存和弘扬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随着技艺的创新发展,新的设计和工艺不断涌现,这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资源,也为乡村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
4.教育层面:通过技艺传授,培养了一批新的传承人,为技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苎麻编织技艺的传承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通过设立工作坊、举办培训班和技能竞赛等形式,年轻人得以学习和掌握这一传统技艺。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年轻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也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一批新的传承人的成长,为苎麻编织技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了这一古老技艺能够持续发扬光大。
六、目标愿景与未来发展方向
刘梅的目标是实现苎麻编织技艺的“多点开花”,通过在更多景区落户非遗项目,让全国各地的人们都能近距离体验和了解这一传统手工艺。同时得到政府、游客等的认可,将苎麻编织作品纳入团建和节日活动项目中,让更多的人了解苎麻编织技艺,以便开展苎麻编织保护与传承。此外,还可以采用“跨界融合”的思维方式,联合高校、企业和行业资源,探索“非遗+电商”“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创新业态,形成产品开发、线上线下分销、非遗电商、研学体验等一体化发展模式。
结论
苎麻编织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刘梅的实践表明,通过技艺传承、创新和市场推广,非遗项目可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保护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未来,应继续加大对非遗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地创新实践,以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作者:刘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