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紫砂壶;十二花神 杏花;花器;自然美
紫砂壶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手工茶壶,其创作依靠中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悠久的艺术、文化历史,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工艺方面继承了几千年来的工艺经验,一经诞生便迅速成熟,成为代表中国饮茶情趣与茶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紫砂壶有光器、花器与筋纹器之分,三者的共同点在于均崇尚一种自然美,无论是否带有精美的装饰,三种器型均能给人以一种真实、质朴之感。[1]此件《十二花神杏花》是一件以杏花为表现对象的紫砂壶作品,通过此壶可以明显看出紫砂花器的艺术构建方式与工艺特点。本文通过对此壶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艺术构建的独特性,以及其中所承载的文化与情感。
一、紫砂壶传统特质的呈现
每一件紫砂壶作品都有其艺术个性,但这并不代表每一件紫砂壶作品从泥料、造型到装饰都是与众不同,这样便无法展示出紫砂壶的基本特点。几百年来,诞生的紫砂壶作品多如繁星,但表现方式是相对稳定的,进入新时代以来,创新造型壶层出不穷,透过结构仍可看出紫砂壶对于圆润随和、中规中矩之美的追求,进一步展现并弘扬了紫砂壶的传统特质。
此壶便具有典型的紫砂壶传统之美。从泥料上看,作品呈紫檀色,红棕相间,集大气、古典、雅致于一体,散发出浓厚的中国古典韵味。紫砂泥质感本就极佳,再经过复杂的提纯工序与创作者的精心培养,壶体表面光滑、细润,反射出明亮但不张扬的光泽,展示出紫砂泥之美。采用此种泥料也是从作品主题出发的,红润的色泽代表着杏花的娇美可人,棕色调象征着杏花的清新,同时也衬托出杏花的低调、谦逊,因此通过泥料也看出作品对于文化性的关注。

此壶在泥料与造型方面展现出紫砂壶的传统特质,同时又符合艺术主题的表现,在中国文化中,十二是一个特殊的数字,象征着对自然界中花朵的崇拜与赞美,这恰恰说明了传统造型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强化了人们对于紫砂壶传统特质的认同。
二、“花神”的艺术姿态
在紫砂花器的制作中,装饰工艺是必须用到的,创作者们通过灵活运用、结合捏、贴、雕、绘等工艺能够形象生动地对表现对象进行艺术性表现,并在这一过程中凸显出紫砂壶工艺的多元性。[3]
在此件作品中,创作所用的装饰工艺十分丰富,塑造出杏花“花神”的优美姿态。首先,呈现于壶身之上的是灿烂盛开的杏花图案,具有浮雕般的立体效果。杏花枝条自壶嘴向壶身横向伸展,在枝条两侧有形态各异的杏花,盛开的杏花灿烂明媚,含苞待放的杏花像满载着新生命的力量。创作还特别用粉色对杏花进行装饰,更加衬托出“花神”的娇美可人。在壶嘴与把手上装饰着立体的树木枝节设计,将这两部分也变为杏花枝条,与壶身上的装饰统一起来,形成了和谐之美。
在壶纽的设计上,综合运用了三种元素。壶纽主体是一颗杏子,圆润饱满,有“开花结果”的美好含义。杏子的一端连接着枝干,这样的处理方式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杏子的生命力。在壶盖上,创作同样打造了几朵粉嫩的杏花,与壶身上的装饰相呼应。在小小的壶盖空间中,创作巧妙地通过艺术元素的组合构成了独特的意境美,提升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从工艺层面来看,捏、刻、贴的工艺特征得到了极好地呈现,也展现出作品的工艺价值。
三、独特的“花语”呈现
杏花在中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既代表着春天、美好和爱情,也象征着纯洁,还与科举相关,加之杏花可爱、娇美的外形,使得这一花朵深受人们喜爱。此壶在主题上将“杏”字转换为同音的“幸”字,想要表达的是杏花是幸运之花,能够将美好的祝福带给人们,这使作品中有了丰富的情感,在艺术表现的基础上满足了欣赏者的情感需求。此壶的创作是从杏花的自然形态与花语出发的,在艺术表现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花语”,展现了紫砂壶创作对于自然美表现的基本特征与艺术思路,尤其是使花器之美得到了呈现,彰显出紫砂壶传统审美的独特魅力。
总体而言,当代紫砂中关于花器的创作都应当遵循基于中国文化为基础的工艺语言,此类工艺语言并不是说必定需要从中国过往的历史文化中去汲取内容,这是一种创作上的误区,虽然紫砂工艺具有古朴的特质,但对于以形体为美的花器创作中并非越古老越好,当代工艺首先要契合当代人的审美,只有在当下被人们所接受所喜爱,这样的创作才能够流传至未来,古典化的紫砂塑造固然有着强烈的中国文化色彩,但只要其中的美学要素无法吸引当下的人,那便是无用的创作。《十二花神杏花》中描绘花本身的美,描绘花语花样所带来的心灵触动,这绝非将古早的事物搬运的结果,而是现实下的观察与重塑,是具有当代审美风格的塑造,这样的塑造吸取了过去的经验,带有古典美的意味,但整体依旧是新颖的,带有趣味性的,因为只有这样的艺术语言,呈现的是当下时代之美。
结语:此件《十二花神杏花》是一件精美的且具有独特艺术语言的紫砂花器作品。本文从紫砂壶传统特质的角度入手对此壶进行分析,指出了作品对于古典美的继承与弘扬,以及运用多元装饰工艺所形成的艺术语言。此件作品展现了紫砂壶的自然美表现特点,以及当代紫砂壶创作的艺术风貌。
[1]沈云兰.论紫砂壶的艺术价值[J].江苏陶瓷,2023,56(05):33-34.
[2]张婧.紫砂壶鉴赏之方与圆[J].陶瓷,2020(12):92-93.
[3]周其坤.紫砂壶艺的工艺漫谈[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2,56(10):178.
作者:蒋艺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