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缂丝设计过程 ——以作品《胤禛十二美人图》的创作为例

[日期:2024-05-2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缂丝作品色彩素雅,工艺精巧,作品的创作不仅要确定作品的底稿、完善前期工作,更要在制作时注意细节的塑造以及对色彩之间的衔接,从而体现栩栩如生的图案纹样。笔者结合自身从业经验,从原稿设计、制作前准备和制作等方面,从作品《胤禛十二美人图》的实践过程,浅谈缂丝的设计与制作。
  
  关键字:缂丝 创作过程
  
  宋元时期,缂丝一直被作为皇家御用织物,题材通常为摹缂名人书画,从而历朝各代的缂丝艺术均受到了当代书画艺术的影响。缂丝作为我国织绣技艺中极具装饰性的工艺,不仅是一种挑经显纬的工艺,更和书画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在平坦的纸张上绘制图案一般,属于平面艺术。如今缂丝作品不再是属于宫廷贵族独享的奢侈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消费群体的扩大,人们对工艺美术品的审美也正朝着多元化发展,缂丝需要继续保持其古韵的同时,更需要与时俱进。笔者结合自身从业经验,从原稿设计、制作前准备和制作等方面,从作品《胤禛十二美人图》的实践过程,浅谈缂丝的设计与制作。
  
  一、作品底稿的设计
  
  缂丝的色彩古朴高雅,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其风格和色彩均有所差异,唐代的缂丝色彩层次不够丰富,但有的已使用金线作地纹,增强了装饰效果,例如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几何纹缂丝带子,已使用草绿、墨绿、橘黄、中黄、黄棕、白等色丝。宋代缂丝的色彩运用更为丰富和细腻。例如沈子蕃的《缂丝花鸟轴》在色彩运用上体现出高超的技艺,对花、叶轮廓的处理采用了黑、蓝、浅绿等不同色纬丝分别进行勾缂,鸟的背、颈等部以墨笔润饰,在色彩上达到了和谐的效果。因此,缂丝并非凭空创作,要体现高超的艺术表现力,首先要对底稿的色彩进行把控,并运用技艺去体现这些色彩,对底稿的规划与设计,是作品的重要创作程序。
  
  作品选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胤禛十二美人图》为底稿,此系列作品以单幅绘单人的形式,分别描绘12位身着汉服的宫苑女子品茶、观书、沉吟、赏蝶等闲适生活情景,体现出一种“娴静如娇花照水”的古雅情调。以古代书画为底稿的缂丝作品,其制作过程并非简单临摹,历史悠久的书画作品通常线条并不清晰,色彩也较为暗淡,纵然是修复过的作品,作为底稿也缺少细节的处理和色彩的渐变,需要我们在制作前对稿件有充分的认识,对作品的层次、物象的质感、色彩的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解,合理处理物象之间的关系,在不破坏原稿的构图的同时进行再创作,并且还原古韵。
  
  若是以现代书画为底稿的缂丝作品,或是完全自主创新设计的图案,必须在设计时考虑原稿的图案布局和色彩。在设计时就需要注重构图,注重画面的平衡感和和谐性,通过图案的大小、色彩、明暗等对比手法明确主题,突出焦点,同时注意画面的视觉重量,注意色彩的明暗程度和饱和度,合理安排物象的位置和分布,图案过少显得留白过多,图案过多则会显得喧宾夺主,无法凸显视觉的焦点。现代缂丝经过一代代缂丝匠人的传承和完善,获得了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题材,作为现代的缂丝匠人,我们所要做的并非单纯地传承技艺,更要在题材方面加入时代的气息,结合以现代审美元素,让传统技艺融入时代的发展。
  
  二、前期准备工作
  
  底稿的选择确定了作品的主题,与绘画前的调色流程类似,缂丝也需要按照底稿的色彩挑选合适的色线。精致的作品往往对配色的要求极高,不仅让色彩依据规律进行渐变,更注重色调之间的冷暖转换,让作品的色彩过渡更为自然、和谐。
  
  在制作时一方面要确定主体图案在作品的布局位置,做到整幅画面不失流畅的美感、动静结合。以此系列中《博古幽思》一作为例,通过观察不难发现虽然作品中人物为主要物象,但美人倚靠斑竹椅而坐,并不在画面正中央,而是中心在画面偏左侧处,因此在制作时要注意人物和其他物象之间的位置关系;同时,美人身侧环绕着陈设各种器物的多宝格也是着重塑造的物象,在制作时要注意器型和色彩方面做到还原,斑竹椅等陈设的纹样需做到细心表现。
  
  另一方面,要根据作品所体现的题材进行选料,缂丝采用“通经断纬”的核心技法织成织物,以生蚕丝作经线,彩色熟丝线作纬线,生蚕丝为桑蚕茧缫丝后所得,并且需要通过“缫丝”的过程保持蚕丝中约20%的丝胶成分,以丝胶包覆丝质,生丝为连续性纤维,整体的质感呈现富有光泽的半透明状态,因此作为缂丝经线。而在生丝被精练去胶质后,便成为柔软具有光泽的熟丝,即织造图案花纹的色线,作为缂丝纬线。
  
  三、制作过程
  
  缂丝的制作流程,首先要在织机上布好整面经线,在经线下衬底稿,透过经丝将图案描绘于经丝面,这一步骤并不仅是描摹,还要确定是否对底稿的色彩进行还原,还是根据需要进行加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作品画面整体的色调。
  
  其次按照设计好的底稿,用多把小梭子分别挖织纬线。在这一过程中,纬线并非简单的横穿,而是需要交替使用不同的织法,根据图案的轮廓以及画面色彩的变化,不断换梭,使纬线在经线上织出不同的纹样图案。缂丝又被称为“刻丝”,是因为缂丝采用局部回纬织制,所以花纹与素地、色彩与色彩间的交界处会出现刀刻般的断痕,以缂丝的织理之美,体现古典画作中美人形象的丰富生动,向大众传递至善至美的工匠精神。
  
  再次要注意缂丝的结构需要遵循“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等原则,即本色经细,彩色纬粗,因此纬线充分覆盖于织物上部,以纬缂经,只显彩纬而不露经线,不会因为纬线的收缩影响花纹图案。制作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更换数以万计的梭子,因此花时之长,功夫之深,织造之精,所以古时便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由于《胤禛十二美人图》细节较多,因此最后的步骤是注意让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能经得起推敲,即在制作过程中不能一味埋头苦干,需要与原稿进行比较。笔者在织几梭之后便要将织作进度同底部原稿进行比较,从而对接下来的制作走向心中有数,要确定细节才能继续织造,以防细节的偏差导致画面整体的不协调。
  
  四、结语
  
  缂丝作品色彩素雅,工艺精巧,作品的创作不仅要确定作品的底稿、完善前期工作,更要在制作时注意细节的塑造以及对色彩之间的衔接,从而体现栩栩如生的图案纹样。缂丝的生产工具简单,但技艺复杂,且制作一幅作品的过程极为漫长,需要极度的耐心和静心,产出回报的时间周期也极长,因此许多年轻人难以坚持。如今缂丝与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愿意从事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缂丝行业后继乏人,充分发挥当代缂丝匠人的传承作用,全方位保护传统缂丝工艺,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方宏智,臧成建,朱晓礼.《浅谈缂丝艺术的创新发展与应用》.艺术科技.2015年第10期;
  [2] 孙佩兰.《中国刺绣缂丝文集》.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4年
  
  作者简介:
  顾卫芳,1973年苏州生人,工艺美术师。家族多代从事缂丝刺绣技艺事业,自小耳濡目染热爱缂丝刺绣及传统文化,30年来秉承家族“热爱、真诚、坚持、传承”的观念,钻研其中文化,并多次赴韩国、朝鲜进行交流学习。其作品屡次获奖,其产品扬弃革新,在文化界与商界双栖发展,将艺术融进生活,将生活代入传统美学。多年来,在业内及客户群体中广受好评,得到极高的认可和赞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