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面塑、“食用面塑”“观赏面塑”、非遗体验
一、面塑的起源与分类
面塑,以面粉、糯米粉、水和颜料为创作原料,历经千年传承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面塑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代,用于相关祭祀和庆祝典礼。到了汉代,随着民众安居乐业,各类粮食尤其是小麦作物被大量推广种植,饼类食品的面塑率先在北方开始逐渐发展。据记载,汉宣帝还曾作为制饼业的祖师爷被后人供奉起来,这也能从侧面反映出面塑能在北方迅速发展的原因。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面食的种类变得更加丰富。如东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中便记载了十余种制作饼类的方法[]。这些方法及里面提及的发酵方式一直沿用至今。至唐代,出现了关于面塑艺术的确切文字记载:“玄宗朝,海内殷赡,送葬者或当街高祭,张施,有假花、假果粉人、面敉之属”从中可以得知面塑作为祭祀品的使用。此外,除了文献资料,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还出土了唐代相关面塑制作的实物资料:唐永徽四年的墓葬品中,有一组女俑,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簸粮春麦到推磨面的全过程。同时出土的还有面制女俑头部,和男俑的上半身以及面制小猪和花式糕点等面塑作品,是现今保存最古老的面塑实物资料。宋代的面塑艺术发展得更为兴盛,人们开始在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中使用面塑食品。如伏日要食绿荷包子;七月十五中元节有盂兰饼馅;八月十五中秋节有玩月羹;九九重阳节有菊花糕酒。元明清时期,面塑技艺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地域性特征,如陕西的面塑以装饰华丽和色彩绚丽为主要特点;而山东河南地区的面塑不重彩绘,细腻中带有粗犷;江苏南通地区的面塑则清丽雅致,塑造的形象更加精巧有致。
由于面塑历史悠久,且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就分类问题有多种划分形式,其中最具概括性的分类便是按照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即:“观赏面塑”(多用于收藏)与“食用面塑”(多用作食用)。
二、“观赏面塑”工艺与特点
“观赏面塑”是由死面制作,以非食用色素和防腐剂和面,可以塑造成色彩艳丽、造型精致的各类艺术形象的一种面塑形式。这一类别面塑尽管不可食用,但艺术价值高,在工艺美术领域有一定地位。
制作“观赏面塑”多用糯米粉、面粉、甘油、蜂蜜等原料,有时需要根据季节加入适量的防腐剂,在面揉均匀后加入品黄、品红、品蓝、黑等颜料进行调色,糅合成各种颜色的面团。以蔡晓霞创作的《敦煌第45窟自在观音》为例,在制作之前,需准备剪刀、镊子、梳子、针、细毛笔等工具。为了精准地表现人物形象,第一步往往先从“描头脸”开始,将人物形象的头部捏制描绘出来。紧接着第二步“塑形”,用一些软钢丝、木棍等材料为人物开始塑造内骨骼结构,这些材料的加入可以使塑造的人物形体比例更加趋于真实人体。第三步便是“压”将面压成片状,更好地包裹内部骨骼结构。第四步才是真正的“捏”,给予面人皮肤肌理感。第五步为“剪”,为人物形象“开手”“开脚”,使人物形象更加逼真精准。第六步为“按”,将一些立体的部位如鼻子、眼睛、耳朵、服饰、配饰等部位进行安置与调整。最后一步为“染脸”,为基本成型的人物形象开脸附色描绘,使捏制的人物形象更加逼真精致。

蔡晓霞《敦煌第45窟自在观音》

“观赏面塑”工艺制作流程 蔡晓霞制作《敦煌第45窟自在观音》过程
三、“食用面塑”工艺与特点
“食用面塑”制作多用面粉(小麦面、大麦面等)、生粉等为原料。是由发面[]制作,以可食用色素及天然植物汁液和面,并可以进行蒸制食用的一种面塑形式。这类面塑的工艺性、精致度尽管不如“观赏面塑”,但制作难度降低,有利于初学者入门制作,在非遗研学阶段,更适合进行教学实验,并不会形成食物浪费的状况,更加地环保节约。
“食用面塑”的制作工具在剪刀、镊子、梳子、针等基础上,还增添了擀面杖、菜刀、筷子等炊具。此外,由于功能不同,其制作方法与“观赏面塑”有一定的区别。其制作过程第一步为“和面”并添加适量酵母,以使面团“醒发”。第二步为“揉面”,这一步骤看似简单但尤为重要,面团的软硬程度,直接影响到后期捏制的效果和蒸制后的口感。第三步便是“捏塑”,不同于“观赏面塑”的精细,“食用面塑”的捏塑主要是捏出大致轮廓。第四步便是“压”与“剪”,“食用面塑”的题材多为花草瓜果、卡通形象,多呈片状与圆形,“压”与“剪”相结合可以让面塑样式更有层次感与灵动性。第五步为“修饰加工”与“制作配件”,这是蒸制之前的最后一步,不同的地区会根据各自的喜好在这一步骤配上红豆、黑豆、红枣、核桃等食材,此外,还会有些制作者会加入馅料,如蔡晓霞制作的系列“食用面塑”《糯米果子》,会根据制作的主题在里面添加不同口味的馅料,使整件面塑既好看又好吃,丰富整体口感。第六步“蒸制”是最有别于“观赏面塑”的重要步骤,经过蒸制,面塑会膨大变形,这一步是整件面塑成败分晓的关键点。第七步“点染描绘”,过去面塑制作者们,常常选用一些非食用色素进行上色,尽管可以“揭皮”后再吃,但对于人体的健康有损,口味也十分欠佳。如今经过改良,制作者会选用一些果酱、果汁等进行染绘,甚至直接在“和面”步骤直接加入蔬菜汁、水果汁、可食用色素等为其“染色”。这不仅使面塑形象更加地美观,还改良了面塑整体的口感。

蔡晓霞制作的系列“食用面塑”《糯米果子》
四、小结
中国民间面塑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因产于乡土,且取材方便、入门简单而广受民众喜爱,有着深厚地群众基础。但随着社会的变革,面塑的需求市场变小,赖以生存的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老艺人的离去、新一代年轻人不了解这门手艺的魅力,使得这门古老的艺术面临断代的危险。中国民间面塑艺术的未来应该如何发展,这是每一个关注本土民间文化的有识之士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民间面塑艺术在不失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还要适应现代生活的变化,不然它就会与现实生活脱节,失去生命力。就“观赏面塑”而言,需要继续保持高超的技艺,以艺术品的标准去不断精进。就“食用面塑”来说,在保留工艺的基础上,在口味上创新;在造型上简化;在审美上符合民众的需求,让更多普通民众,乐意参与到面塑的制作中来,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魅力。
作者简介:
蔡晓霞,江苏南通人。南通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非遗“蔡氏面塑”立项人、传承人,中国民协会员、如皋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
韩晶晶,山东菏泽人。北京服装学院博士,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南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南通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