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玉雕创作;材料灵感;因材施艺;精雕细琢;时代精神

回顾我国玉石雕刻悠久的历史,技艺是通过一代代从业者不断探索创新,积累技法和经验,在传承与发扬中逐渐形成的。玉雕创作离不开从业者对自身技艺的磨炼以及审美观念的培养,笔者结合玉雕从业经验,以天工奖玉雕作品《踏雪寻梅》为案例进行分析,从材料灵感;因材施艺、精雕细琢;时代精神三方面,浅谈玉雕作品的创作思路。
一、材料灵感
2006年笔者在云南盈江遇到一件翡翠材料,大概一公斤不到,白色皮壳,沙细皮薄,进光见底,根据皮壳特征判断为木那场口。该场口以盛产种色均匀的满色料而闻名,玉石中含有较为明显的点状绵。木那至尊,海天一色,无论种水色,都堪称无敌场口,因此果断收下。2009年创作雕刻这件材料,磨去外壳后石头种质细腻,水头充足,底子干净透彻,绵落其中,清晰分明,绵点是圆的,一点一点的,而且分布得比较均匀,雪花绵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石头底色偏冷还未雕琢,就有了一种 “点点皆清莹,粒粒如霜雪”的清冷味道。材料虽美但因雪花绵点设计却有了一定的限制,几经思考最终因得不到好的想法暂且搁置。
10年冬日午后听蒋勋先生说《红楼》:曹雪芹的如椽大笔,描绘了春花、秋月、夏荷、冬雪。其中,最为出彩的就是踏雪寻梅。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灵感顿悟:这件木棉翡翠材料主题就是《踏雪寻梅》。
二、因材施艺、精雕细琢
因材施艺是我国玉雕创作中重要的原则,同时也是工艺美术品创作的特点之一。在工艺美术品创作中,好的材料是创作的基础,选择合适的材料加以设计,有时甚至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作品的价值。设计不是凭空而来的,是长期的创作经验、形象沉淀、直观感觉、灵感顿悟等诸多要素在极短的时间内熔于一炉的。设计理念是玉雕的主导思想,它赋予作品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好的设计理念至关重要,它不仅是设计的精髓所在,而且能令作品具有个性化、专业化和与众不同的效果。技艺精湛,构思巧妙,也是“因材施艺”这一思路反映在雕刻技艺上的具体实践。玉石是大自然给予的馈赠,其形成过程十分漫长,难免会因为多种天然因素的影响而具备多种色彩与形状,也难免会产生瑕疵,因此玉雕的设计需根据玉料的整体情况来进行。
“踏雪寻梅”的主题已经定下,长时间的审料后,接下来是如何利用木那雪花棉翡翠,在料子的“方寸间”淋漓尽致地展现仕女踏雪寻梅的自然之美并将之释放得彻底,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意境之美!笔者取了一块厚桩、外形盾状的牌状料创作《踏雪寻梅》,以宏大的雪场为背景,以仕女踏雪寻梅为主题, 笔者在材料中找到一处绵点略少的位置设计仕女的面部,右上角一点泛黄的僵点设计成梅花,着重人物形态的刻画描摹和画面动感的体现。仕女的“侧头寻梅”,表现出安静祥和的表情,她似乎若有所思;画面正面构图后方中景衬以花树与山石,远景为楼阁,背面是远山,通过正反面拉大场景空间,布局简约典雅,仕女的衣纹流畅,描绘出女性的温柔婉约,材料的雪花绵团团莹白或疏或密、错落聚集,似寒冬纷纷扬扬的飞雪,纤尘不染,绵绵柔柔,绵点既浮于人物上又隐于空间中,画面动感十足如诗如画,增添了意境。
创作多采用浮雕、浅浮雕等工艺,结合山水画布局的“三远”透视法,塑造近景的人物,中景的花树与山石、远景的楼阁。最终,画卷徐徐展开,情境余音绕梁,这约略属于“锦上再添花”。抛光工艺上主体为哑光工艺背景为高光工艺,这样主体更鲜明,主题更突出。整个画面将人物与场景自然融为一体。通过牌子小空间,淋漓尽致地展现仕女踏雪寻梅的自然空幽之美……
三、时代精神
时代在进步,玉雕作品也应跟随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在玉雕艺术创作上,传承固然重要,但要把玉雕技艺提升到极致,光靠单纯的模仿是绝对不行的。玉雕要用文化去推动,以传承古文化,最重要的还是古为今用,它是对古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对古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因此,时代性的体现就显得非常有意义、有必要了。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注入作品符合时代特色的审美语言,从而扩展玉雕的表现空间,使作品极具现代美感,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和审美层次,表达现代人的个性需求,传递现代人的寄予和期望。在“踏雪寻梅”中,体现的时代寄予不仅是一种追寻更是一种感悟和体验。每一次踏雪寻梅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在未来的岁月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笔者都会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去面对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这正是笔者想要向社会表达的精神,当下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玉雕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是我们的时代,等着我们去共创辉煌。
四、结语
工艺美术创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在创作中体现美,通过对材料的认知和对美的事物的向往,在创作中着重利用材料的特性施以创作工艺,表现物象的造型结构并赋予其个性特征,才能创作出充满意境的,能体现和表达工艺美术独特韵味和意趣的作品,让玉雕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玉石雕刻包含了古人几千年的精神和气质沉淀,精光内敛,它之所以备受大众关心和瞩目,不光是因为稀有,而是因为文化,因为它包含为人们所推崇的玉德,它牵连着民族心理,传承着民族精神,表达着民族思想。这种特质,让我们对它情有独钟、倍感亲切。没有这样的文化积淀和文化表达,玉雕艺术创作——笔者以为到底缺少一点厚重感。古人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此和广大同仁共勉。
作者简介:冯亚,男,江苏南通人,1973年4月出生,中国民协南通市玉石雕刻研究会会长,高级技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银、铜奖;”天工奖“优秀作品奖;”子冈杯“银奖;”神工奖“金奖;”苏艺杯“金奖等。中国嘉德、雅昌特约作品、并在苏州、南京举办个人专场拍卖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