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当代;扬州山子雕;守与破
一、扬州山子雕起源考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玉器就以其用于礼仪祭祀的功能性、温润典雅的装饰性以及辟邪纳福的吉祥寓意,成为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工艺制品,赢得了“东方艺术”的盛誉。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位于扬州高邮龙虬庄出土的新石器遗址,通过出土的玉器可以发现当时的磨制工艺精良,也有了较为成熟的打磨工艺。这些出土的玉器将扬州琢玉历史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扬州汉墓出土的玉器种类繁多,形制优雅,有些玉器采用了阴线和浅浮雕相结合的雕刻技艺,显示了扬州玉雕技艺的发展与创新,极富考古和艺术价值。唐朝时,民间以玉为配饰的风气逐渐流行,运河的挖掘和通航,使扬州成为南北交通要地,也是扬州玉雕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宋代经济发达,政府重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扬州玉雕技艺在宋代有了创新性突破,这一时期所创造出的镂空雕技法,为后来扬州山子雕技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据清朝人谢坤记述,他曾看到了宋代扬州生产的精美的玲珑玉塔。在《春草堂集》中他写到:“宋制玲珑玉塔,塔玉雪白,绝无所谓饭,高七寸,作七级,其制六面,面面有栏……塔顶有连环小索,系诸顶层六角,绝不紊乱,所言鬼斧神工莫能过是。”可见宋代扬州玉器雕刻技巧已发展至相当精湛的水平。
清朝乾隆时期,扬州成为全国玉器生产制作的中心之一。清政府在扬州设有“玉局”,承办宫廷大型陈设玉器。由于皇室的偏爱,玉雕工艺在扬州不断发展,起源于宋代的山子雕工艺,在清代发展到了巅峰,出现了《大禹治水图》《秋山行旅图》等在器型、工艺水平等方面都堪称精品的山子雕作品,山子雕主要是在外形呈不规则的卵形籽玉上,或在各种山石形状的石料上,经过精心的构思,以各种人物和诗词典故为内容,施以山水、花草树木、鸟禽走兽,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的方式制作的立体画面的玉雕形式。其造型浑圆典雅,给人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和美的享受。故宫博物院著名玉雕专家杨伯达先生对清代扬州山子雕及其代表作有极高的评价:“山子雕的技艺成熟于清代,在雕刻技艺有了长足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大型玉雕山子作品。如青玉山子《大禹治水》,为乾隆年间御制,是扬州玉工用几十年的时间琢制而成......人物传神,造型生动,气势磅礴可谓是稀世珍宝。随之还有《会昌九老图》、《秋山行旅图》等大件玉山子作品无不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精华,是当时扬州玉工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玉器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由于战火纷争,山子雕技艺失传百年,直至建国后逐渐恢复。经过以顾永骏为带头人的一批玉雕大师们不懈努力,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改良制作技术,强化设计思路,逐渐复兴扬州山子雕技艺。“1986年琢制完成的碧玉山《聚珍图》,以著名石刻为题材集乐山大佛、大足石佛、龙门大佛和云冈石佛于一体,构成深幽秘的福地仙境。展出时,引起轰动,首都新闻界纷纷发布消息,并给予高度评价,香港报纸称这件碧玉山子雕是继中国清代乾隆年间制成的大型玉山《大禹治水图》之后二百年来仅见的山子雕珍品,它充分反映了中国玉石雕刻技艺的新水平。”
扬州山子雕工艺的传承,保持了传统文化的地方特色,擅长运用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镂空雕等多种技法,并融于一体,形成了扬州玉雕“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基本特征,以及“秀丽典雅、玲珑剔透”的艺术特色,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著称于世。“扬州山子雕工艺遵循因材施艺的原则,在充分保留和全面传承传统玉雕技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在设计上加强对国画艺术的借鉴,在题材上不断拓展,在造型上力求优雅别致,技法上追求精湛和创新,强调保持山子雕艺术整体性的同时突显丰富的层次。”
扬州山子雕工艺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应当传承与发扬,坚持“守”与“破”的结合,守正而创新。
二、山子雕创作的“守”
山子雕应将创作理念与制作过程相结合,做到思行合一。思行合一是指所构思设计的图像必须在玉石上可以通过雕琢工艺充分表达出来。这就要求设计者最好能够掌握玉雕制作的要领,在设计之初因材施艺,根据玉料的形状、材质、色彩及绺裂的分布情况进行立意选题,规划好构图布局,使作品便于雕琢。
(一)相玉
相玉是扬州山子雕工艺流程的第一步,其工作内容主要是观察玉料的形状、质地、色彩、绺裂这四个方面。然后是设计,一旦将设计的玉石定形定位后,就可以准确的挥刀切割多余部分,行内称之为“拿多肉”。
(二)设计
1、确定题材
山子雕作品保留玉料的原本形态,给人以小见大、精巧别致、赏心悦目的感受。扬州山子雕多以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古代文学、诗词歌赋为题,通常用山石、建筑、花草树木及人物等许多内容来表现,需要设计者巧用材料、突出主题、推敲构图来最大程度地发挥玉石原料地价值。
2、整体雕琢
扬州山子雕从整体上看属于圆雕形式,而其表面的山水人物景象则大部分属于浮雕形式,往往采用深浅浮雕、镂空雕等技法,此外也会结合使用阴刻、阳刻、线刻等其他雕刻手段。与其他玉雕品种基本一样,扬州山子雕的雕琢过程主要分为“坯工、细工、精工修饰”这三个环节,遵循先大后细的原则先后展开。山子雕讲究构图严谨,布局要合理,正反两面要呼应,主题要明显,大小远近、高低内外统一,比例准确,画面要灵秀,工艺精美。
3、细节刻画
作品整体雕琢后,需要进行细节的刻画,比如松叶松针的细部刻画、亭台楼阁的镂空遮挡、山泉飞瀑,浪花的力度及翻卷,云雾的飘逸与山体等的结合。最后人物的刻画是重中之重,小到人物的动态身段,面部表情,须发服饰,多位人物时要有感觉人物间的交流和举止,所有雕琢基本完成后,再从整体到细节局部,进行全面的观察,发现有不妥之处,再做细部的处理。制作局部细节,要层次分明,比例大小,远近高低,在突显主体的同时,充分考虑主景与配景的区分与联系,遥相呼应尤为重要,不可孤立唐突,细节的处理关系到整体效果,看是否有无偏差及不协调部分,然后给予补救。
很多的玉石山子雕的玉雕工作者,往往忽略了一些细节,常使“山子雕”最后的效果不佳,从而使其作品出来后画面呆板,局部刻画过于夸张,以致于喧宾夺主。
(三)抛光与修饰
在整件作品完成后,抛光打磨也非常重要,好的打磨抛光会为雕琢工序增色不少,所以成品打磨抛光阶段,同样要掌握好玉石料的特性来分粗细工具分别进行。出于美观和安全考虑,通常要给成品配一个底座和盒匣,底座通常用木料制作,按照玉器作品的题材、风格、形态来雕刻,从而和作品底部完全结合,和山子雕作品浑然一体。
以上几点为传统的扬州山子雕工艺步骤,时至当代,玉石原料愈趋稀少,价值越来越高。而山子雕作品多是以籽料为原材,其玉料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而如何在保留甚至提高作品艺术价值的同时,又可以最大化其市场价值,就是当代玉雕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山子雕创作的“破”
山子雕材质的特殊性和其脱胎于院体画的历史渊源限制了其题材创新的道路,倘若盲目地中西结合,稍有不慎,便会出现“不中不西”的尴尬局面。因此,立足于等中华美学精神,方能探索出扬州山子雕的当代发展道路。以画外之境著称、与中华美学精神高度契合的文人画成为古老的山子雕技艺与当代审美需求对话的媒介。
(一)删繁化简,计白当黑
通过画面的大面积留白,来增强对意境的营造,预留诗意空间是文人画常用的手法。和西方绘画不同的是,中国画画面的空白处也属于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计白当黑”“知白守黑”讲的都是中国画要做足空白处的道理。这样的美学理念运用在当代山子雕创作中,是传统美学理念与当代审美的有机结合。
(二)打破局限,营造诗意空间
传统山子雕的创作是根据玉料的天然外型进行雕刻,鲜少会去破坏材料原本的造型,打破在玉料表面进行创作的固有观念。乾隆时期的《和田玉桐荫仕女图山》就是打破山子雕中固有空间观念的先例,根据乾隆御诗:“相材取碗料就质琢图形。剩水残山境,桐檐焦轴庭。女郎相顾问,匠氏运心灵。义重无弃物,赢他泣楚廷。”扬州玉雕师顾铭《板桥听竹》一作便是玉料打破空间限制的大胆尝试。《板桥听竹》由和田玉籽料及糖白玉雕就,此块糖白玉与桐荫仕女图山材料一样,都是废料巧用,作者将郑板桥立体雕刻为清瘦老者,以籽料天然皮色巧雕为衣纹,精神矍铄,神态怡然,手抚长髯,五官刻画得尤为精致,将板桥听竹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糖白玉则刻画为山石及翠竹,具厚重朴实之感。作者又为这套“板桥听竹”设计了底座,形成了一个小的场景,将玉雕作品融入其中,别具匠心。
四、结语
扬州山子雕作为一种古老的玉石雕刻工艺,在经历了乾隆时期的繁盛,到因为战争而失传,再到老一辈玉雕艺术家的恢复,历久弥新。面对这项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当代的扬州玉雕艺术家当守正创新,为山子雕这门古老的玉石雕刻工艺注入新鲜血液。作为一名山子雕从业者,笔者将坚持“守”与“破”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扬州山子雕的创新发展道路,使其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禹逸菲.扬州玉器的时代特征及文化传承[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0.
[2]岳琳.以现代扬州玉器为例研究传统玉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D].江南大学,2008.
[3]陈曦.论中国院体画对清代扬州山子雕造型语言的影响[D].华北理工大学,2020.
[4]李勃.扬州山子雕技艺传承与提高[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
[5]费文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永骇:玉雕[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
[6]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玉器[M].工艺美术出版社,1997.
[7]樊军民.中国玉雕创作的意境内蕴[J].上海工艺美术,2010,(04):86-87.
[8]杨光昭.中国玉雕作品的意象性探索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2021.
作者: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