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和田玉;历史渊源;材质工艺;文化内涵;
一、源远流长的历史
和田玉因产于昆仑山被称为“昆山之玉”,以后又因位于“于阗国”境内而被称为“于阗玉”。直到清光绪九年才被正式命名为“和田玉”。和田玉因中华民族的悠远历史而熠熠生辉。先民传说中昆仑西王母与周穆王在瑶池相会,并以“白圭元璧”为礼物相赠。殷商时期最早大规模地使用了新疆和田玉,成为昆仑玉进入中原的历史溯源。和田玉见证了边疆与中原、东西方文化商贸交流的开始,“玉石之路”即“丝绸之路”的前身。西汉时期的金缕玉衣就是用来自数千里以外的和田玉原料切割为两千多块长方形玉片。唐宋时期,“丝绸之路”打开了和田玉料向内地输入的通道,和田玉开始由皇室贵族独享扩大到民间消费,和田玉已不再是皇室贵胄的专属品,审美和用途呈现世俗化、平民化的发展特征,题材丰富广泛,形制也由原本的礼器、葬器、饰品,增加了陈设器。可以说,和田玉因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而熠熠生辉。
至明清时期,由于皇室的偏爱,和田玉器的发展到达顶峰,乾隆帝为了使人形象地了解当时新疆开采山料玉的情景,遂令玉工琢制了《于阗采玉图》,并题御诗曰“于阗采玉春复秋,用供正赋输皇州。奚待卞和识琳球,邮致正值金閶游。专诸巷中多妙手,琢磨无事大璞剖。古来记载真伪半,爱者欲其生,恶者欲其死。如是雌黄唇吻纷无算。《于阗采玉》一首,乙酉春御制。”正因为此,有了皇室的支持,和田玉的发展呈现出了繁荣之象,在乾隆皇帝的推动下,中国玉器发展、工艺水平都达到了巅峰。《大禹治水图》等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玉雕精品便是在这一时期问世。时至今日,国人对于和田玉的偏爱仍不曾减灭。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徽宝“中国印”,也是以和田玉为材,可见其“中国国石”的地位。
二、丰厚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并非世界上唯一一个崇尚玉石的民族,但却是唯一一个建构了博大精深的玉石文化体系的国家,这与华夏文明悠远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约在新石器晚期,昆仑山下的先民们就把和田玉作为交友的媒介向外运送,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玉石之路”。到了商周时期,玉石多为礼器,成为了文化信仰的载体。《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是玉器被当作礼器的真实记载。
玉器也是古代丧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墓葬中的玉琀可以佐证这一点。屈原“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之句正是表达了玉石器的这一功能。除此外,玉器也被统治者赋予了政治功能,《说文》曰:“灵,灵巫也。以玉事神。”《说文段注》:“巫也,知鬼事曰灵,好祭鬼神曰灵。曾子曰:‘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毛公曰:‘神之精明者曰灵’,皆是也。以玉事神,从玉,巫能以玉事神,故其字从巫。”将神、巫、玉三者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种信仰的载体,象征皇室至高无上权力的玉玺亦是以和田玉为材质,这奠定了玉石在华夏文化体系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春秋战国时,孔子明确提出“君子比德于玉”,赋予了玉器新的象征意义。随着“玉德说”的流传,尚玉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风尚。《礼记玉藻》中便有这样的记载:“古人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东汉时期有“玉、石之美者,有五德”之说,就是将玉石的五种物理性质比喻为人的五种品德:“仁、义、智、勇、洁”。士大夫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也是君子高风亮节的人格展示。被赋予了丰厚文化内涵的和田玉,成为中国人对其情有独钟的重要原因。
三、材质与工艺
“玉拟羊脂温且腴,昆冈气脉本来殊。六城人拥双河畔,入水非求径寸珠。”一诗展现了清代捞玉的风俗,“玉拟羊脂温且腴”一句更体现了和田玉温润细腻的材质特点,西汉文学家东方朔的《海内十洲记》曾誉和田玉为“白玉之精”。其粒度极细,所谓“缜密而栗”,为其他玉石所不及;“温润而泽”,给人以滋润柔和之感;且杂质极少,“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清代陈胜《玉记》载:和田玉“玉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脉理坚密,声、音洪亮”,足可见和田玉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偏好之吻合,且《黄帝内经》《唐本草》《神农本草》《本草纲目》均称和田玉可“滋阴气、壮肾阳、除中热、解烦懑、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医用功效使得和田玉更获殊荣。
除了材质,历代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也是和田玉闪烁在历史长河之中的重要原因。商代玉匠已经开始使用和田玉,且已经出现“圆雕”工艺,但较为粗糙,“古朴稚拙”之感强烈。春秋时期出现了组玉,玉璧、玉环、玉龙、玉璜等,饰纹也出现了谷纹,附以镂空技法,显得饱和而又和谐。汉代玉器形制出现了葬玉和陈设玉,造型浑厚豪放,浑然大气。可以说,和田玉的雕琢工艺不仅体现着生产力的进步,也展现了每个时代的不同风貌特征。隋唐时期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和田玉雕琢工艺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题材更加广泛、纹样也更加多元化,具有浪漫主义色彩。随着宋代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市井经济空前繁荣,此时玉器步入百姓之家并与乡土文化紧密结合,它更加带着社会的和声,凝结成谐音、符号、象征等中国特有的吉祥寓意性的艺术语言,注重“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玉雕的题材进一步扩大,民俗故事也出现其中。明清时期,和田玉的形制之丰富、工艺之精美,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出于“画图岁久或溟灭,重器千秋难败毁”的考虑,玉匠们开始将中国画的审美意趣与构图方式融入和田玉雕创作之中,和田玉器突破了工艺品的束缚,走向“艺术品”的行列。由于皇室的亲睐,可称为“巨制”的山子雕也相继出现,在玉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至当代,各地的玉雕师们不断精进技艺和设计理念,守正创新,和田玉经他们妙手雕琢,风格各异、百花齐放,展现出新时代风貌。
四、结语
和田玉作为中华文明的缩影,是传统美德乃至传统信仰的载体,在中国古代玉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政治、文化、宗教、思想等方面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历史赋予其温度,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史与之息息相关,历代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更是让它在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和田玉反映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风尚,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所不能替代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时至当代,和田玉依旧受到国人的青睐,中国工艺美术行业也因为和田玉这种独特的材料而生生不息。传统手工艺是培育工匠的摇篮,是工匠精神得以形成的基石。在2020年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工匠精神的内涵概括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作为一名玉雕行业从业者,笔者当坚持“守正创新”的新时代美术工作理念,将中国传统审美理念、多元文化融入和田玉创作之中,予其时代的回响。
参考文献:
[1]常素霞.中国玉器发展史[M].科学出版社,2009.6.
[2]杨伯达.古玉史论[M].紫禁城出版社,2004.3.
[3]杨伯达.中国玉器全集(上中下)[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1.
[4]周颖.明清玉器形态及文化内涵研究[D].苏州大学,2006.
[5]程忻怡,杨漫.从工匠精神谈玉雕艺术创作的当代性[J].天工,2022,(31):21-23.
[6]孙发成,汤珊.传统手工艺发展中的传统内涵与创新基因[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8,(00):175-184.
[7]李红兵.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的学术综述[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4):137-150.
[8]苑利.工艺美术类遗产“原汁原味”三议[J].民间文化论坛,2011,(05):60-62.
作者: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