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山水题材;当代山子雕;应用;
一、玉雕中的山水题材历史溯源
玉雕山水是以大山河流为主题或背景,囊括人物、动物、建筑、历史故事、诗词画意等内容,结合原料材质、颜色、形状、纹理、结构等进行设计,并运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线刻等技法的综合性玉雕艺术。对于这些玉雕山子常有人以“立体的国画”来评价,可见山水画对玉雕山子的影响十分巨大,大部分玉雕山子的设计或雏形都来源于山水画,玉雕山子的构图汲取了山水画诸多讲究,多点透视,平远、深远、高远法则保留下来,山水画里极为考究的线条表达了远近虚实变化,清晰的表达了层次之间的关系。
有学者提出:“只有在山水中初步体现了对山水审美的主体意识,体现了形而上的‘道’,即‘山水以形媚道’,这样的作品才是中国山水画具有起源性的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虽然魏晋时期画家宗炳已经提出了山水画的畅神功能“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独应无人之野”,但是此时的画面呈现的范式依旧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直至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谓或人物、或屋宇、或山水、或鞍马、或鬼神、或花鸟,各有所长”的分类,山水画才正式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国画中的透视方法、空间布局、技法风格、审美追求都极其讲究,与玉石材质相结合,彰显“儒道互补的文化结构、澄怀味象的生命体验、仰观俯察的观照方式、妙语自然的欣赏特征、虚实相生的创作法则、境生象外的审美生成、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高明中和的最高理想”的中华美学精神。
山水题材在山子雕中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松荫听泉图玉山子》,随形雕琢自然与人和谐的画面,作品中人物刻画精准,姿态悠然,衣纹简洁,树木繁叶以装饰作用为主,山石用钻孔之法透雕而出,溪水则以精描折线表示,与宋代绘画风格如出一辙。清代,在“四王”画风的影响下,院体画盛行,院体画“皇家富贵、繁复细腻”的风格受到皇室的亲睐,加上乾隆皇帝对于玉石器的偏爱,山子雕的发展到达巅峰,山水题材在其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模仿元代陆广《丹台春晓图》创作的丹台春晓玉山、按照清代金廷标《秋山行旅图》创作的秋山行旅图玉山等相继出现。虽然玉雕山子很大程度上是对国画山水的重现,但是由于玉石形状的限制、材质的质感以及工艺的加持,给观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
随着时代的发展,玉雕工艺水平不断精进,当代玉雕艺术家们已不仅局限于在山子雕创作中对国画山水简单重现,“提取与重组”也成为他们常用的创新手法,现代玉雕大师顾永骏的作品《聚珍图》就是范例,它是截取了乐山大佛、龙门石窟、大足石刻和云冈石窟等石刻艺术中的精髓部分而创作出来的一件全新的玉雕山子作品,赵朴初先生称其“妙聚他山”。
在文化多元融合的今天,当代玉雕艺术家多方借鉴,不断探索玉雕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之路。由于玉石的设计雕刻受到原材料影响很大,因此创新的方式颇为局限。笔者结合多年的玉石雕刻学习创作经验,对山水题材在当代山子雕中的应用作出初步探析。
二、山水题材在当代山子雕中的应用探析
(一)借鉴文人山水画
文人画是指以传统文人或士人身份为艺术创作主体,所参与的绘画类型,更加强调绘画主体的思想性和画面的文化内涵及画外的意蕴。文人画强调神似而非形似、注重神韵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画外之意的营造。陈师曾对文人画的定义强调:“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当代玉雕艺术家将文人山水画中空灵的意境、潇洒的笔意、“计白当黑”的诗意空间运用到山子雕的设计之中,体现了“守正创新”的当代艺术创作理念。
1、依托文人画的诗性,赋予山子雕意境
明代恽向在《宝迂斋书画录》中对此进行了阐述,他认为:“诗文以意为主,而气附之,惟画亦云。无论大小尺幅,皆有一意,故论诗者以意逆志,而看画者以意寻意。”也就是说,无论诗还是画,“意”都成为主导艺术创作和鉴赏的至关重要的线索。
扬州玉雕代表人物顾铭十分擅长在山子雕中表现文人山水的诗意空间,一改传统山子雕的“满构图”,讲究删繁化简,给人以空阔灵动之感。作品《放鹤亭记》便是取材于苏东坡的同名散文,散文的中心思想是借鹤的自由飞翔,借山水的壮丽抒发情怀。作品选用上等和田青花籽玉精制而成,料质黑白分明,细腻温润,雕工精湛,实是一幅立体的国画。《岸净月明》取材碧玉,充分利用材料的色彩变化来表现山水画中的“平远”透视法,左右两块仿佛两幅缩小的山水画卷,细腻的工艺雕琢出“冲融而缥缈”的平远之意,山势连绵,草木青翠,烟波浩渺,云雾显晦,凉亭隐现,文人雅士乘舟游之。
在山子雕中创造诗意空间,打破诗、画与玉石器之间的壁垒,让山子雕作品更具人文气韵,迎合当代审美与价值追求。
2、在玉雕中对传统文人山水进行表现形式的革新
中国当代玉雕革新代表人物邱启敬就是在玉雕中对传统文人山水进行表现形式革新的开拓者。《水图卷》一作是通过学习南宋画家马远笔意,将完整的和田碧玉籽料切成12片并以马远的笔意雕刻成的十二水图,赋予传统文人山水画别样的生机。《倪瓒笔意》《仿八大山人荷花翠鸟笔意》虽然不是山水题材,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倪瓒“逸笔草草”所绘之树用碧玉雕琢而成,虽枯枝缠绕,但因碧玉清澈透绿的色彩,似有“枯木逢春之感”;八大山人的荷花翠鸟图在和田籽玉青花的映衬下,更显大写意的墨色晕染氛围。
(二)从当代山水画中汲取灵感
从山水画中汲取灵感是山子雕创造的重要途径,古代山水画的风格划分较为局限,明代董其昌以“南北宗论”划分山水画,这也直接影响了山子雕的风格,北方山子以大刀阔斧式的“砍山子”为特色,南方山子常采用“保形掏洞”的精雕细琢。
在多元融合的文化背景下,山水画不论在绘画本身的技法、材料、透视方法、表现内容方面,还是在画家本身的知识构成、思维方式、审美追求上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敦煌壁画、民族题材、民间艺术,甚至日本浮世绘元素都被运用在当代山水画中,虽然这与玉雕的创作方式大相径庭,玉雕也由于材料的限制,很难直接地模仿和借鉴,但是其中的构图方式、思想理念还是能够给玉雕创作带来很多灵感。苏州玉雕师王一卜提出了当代山水画与玉雕结合的新思路,其作品打破了传统的玉雕创作思路,《见山》《则灵》将镂空技法与装饰性的山水表现手法相结合,是对传统山水玉雕的思辨与反叛。
除此外,还有一些展现新时代风貌的山子雕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顾铭继而创作出《绿水青山》以展现新时代祖国风貌,是为当代玉雕创新的另一途径。
三、结语
山水画对玉雕山子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当代境遇下,中国山水画的变异,是玉雕山子艺术取材的挑战,而当代山水在未来是否可以为玉雕山子提供超越以往的借鉴,则是当代玉雕师需要积极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典凯.从中国山水画角度寻找玉雕山子设计的创新[D].湖北师范大学,2021.
[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王鑫.当下山水画写生中的转换与视野[J].美术,2020,(02):152-153.
[4]戴卓群.邱启敬:和光同尘[J].收藏,2012,(02):66-67.
[5]吕志会.古代山水画之于玉雕山子借鉴意义探幽[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14,16(05):67-74.
[6]乔翠娜.两宋山水画与玉雕山子创作关系探析[J].美与时代(中),2022,(03):48-50.
[7]勾泽年.当代玉雕的守与破[D].四川美术学院,2022.
[8]杨伯达.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M].紫禁城出版社,2002:4.
[9]刘畅.传承与创新:中国玉雕艺术的当代表达[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5(04):51-54.
作者: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