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雕版印刷术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为人类文明的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科技冲击着传统手工艺制作领域。例如数控机雕、数码微喷、AI成像等等,正不断地取代传统技艺。全文分别从“刻”“印”两个角度展开,从诞生到发展,从鼎盛到低谷。面对未来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手工艺以不忘的初心,坚定不变的信念,本着新突破、新尝试、新姿态去迎接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关键词:雕版印刷术 木刻 水印 现代科技
谈到“雕版印刷术”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起源于公元6~7世纪,比欧洲活字印刷术整整早了近600多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壮举。2009年雕版印刷术正式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雕版印刷术意味着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进入知识流动与知识需求时代的新纪元。扬州在唐朝时期就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深厚的底蕴与文化积累。随着科技建设的不断发展,机械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传统手工艺要以怎样的姿态去应对新时代的发展?是当下面临方向性的问题,将是这一项技艺新革命的开端。那么今天我们就从雕版印刷术中的“刻”与“印”分别展开,“刻”“印”所带给我们从认知、掌握、与运用,到所面临新时代的挑战与创新。
“刻”是雕刻艺术形式的组成部分,以平面凹凸的呈现方式为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发展过程。从已知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就与中华文明息息相关。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文明遗址中,均有玉石雕刻器物出土,从技艺上看已形成悠久的历史传承。古代事物发展过程缓慢,人对自然中的事物掌握与运用,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进程。
殷商时期精美的青铜器制作工艺,就充分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将不同的技术融合运用的结果。以“司母戊鼎”青铜器为例,鼎身四周精巧的盘龙纹、饕餮纹、蝉纹等单体生物形象近100余处,部分以浅浮雕等效果呈现。雷纹、云纹、弦纹等以阴纹的形式表达。单从上面经典的纹样装饰制作技艺的运用,就不难看出,人们已经理解了在刻制过程中,“阳刻”与“阴刻”的不同艺术效果,并且懂得了反文与正文之间的关系。结合不同的内容与艺术需求,在制作过程中“刻”技艺成为重要技术扩展的基石。
石刻、篆刻的应用,为后期雕版印刷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诅楚文》《华阳国志》《史记》等记载中,都描述了在秦代时期,刻了很多关于事件、故事、盟书等石刻。如《华阳国志》所记载秦国与周边夷人的盟约。秦始皇统一六国,巡游天下时,分别不同地域都留有石刻。碑文、画像石、印章等,都是对君王历史的见证,权威的体现。后期木刻的应用与雕版印刷术的成型,可谓是铸就了划时代的意义,是人类文明得以快速发展的驱动力。
不同表现形式的探索与尝试过程,体现了不同材质和技术上的掌握与运用。从新石器时代的玉雕,到殷商时期的青铜器、甲骨文,到秦朝时期的石刻、篆刻,再到唐宋时期的雕版等。“刻”技术的运用,无不链接着事物发展变化,与传习脉络。体现了人类不单对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和技术应用的转变。充分折射了“刻”对中华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后期事物的演变与创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到了宋代,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的应用,已经和人们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如雕版印刷书籍方面,《尚书正义》《周礼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妙法莲华经》等制作。版画方面,宗教版画、书籍插图、纸币、年画等不同应用领域,从事这一项刻版职业的,有官刻、坊刻、家刻等不同刻制工坊的产生。可见其需求之大,应用之广。随着近1300多年的发展演变,木材的选择、刻制的工具、刻制技法等,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理论,在全国成为一个庞大的行业类型,为人们的生产、生活的丰富、文化的传播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时代不断的进程,技术不断的演变,传统的手工“刻”制技艺受到机械化的冲击,或被其他工艺所取代,如数控机雕、激光刻等。对未来传统手工艺从业者,面临全新的考验,以怎样的角色重新走入人们的生活需求,是重要的思考问题。新事物的发展是对旧事物更迭,曾经的过往将一去不返,是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新技艺可以取代传统技艺,但取代不了人类情感的流露与表达,线条的粗细变化、曲直变化、轻重缓急等,哪怕稍许的失误或遗憾,都是在某一时某一刻,真情流露的痕迹,机械永远是无法替代的,机刻作品无法存在温度及骨子里的那份灵魂。正是这份独有的灵魂,才是手工刻技艺的独到之处,研究刻版时所产生刀痕语言的丰富,是未来青春延续的关键。
刻版、纸、墨碰撞出了划时代的发明~雕版印刷术,“印”就是他们碰撞产生的经典结晶。对于“印”,中国人有着自己深刻独到的体会与见解,从原始社会出现的“印陶纹”文化,到三千年历史的“印章”“石碑拓印”需求,以及古代织物上印花染色工艺中的“夹缬”技术等,都无不充分体现出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展现了人与自然相处中,生存经验与不断尝试所带来对“印”的理解与运用。随着技术经验的不断提高,雕版印刷术在印制领域,以“木刻水印”之后,开创了“水印木刻”的技法应用,表达顺序上的不同,分别带给我们的将是不同意义与不同技术要领。
“木刻水印”是传统木版印制过程中的主要方法,是世界上最早且中国独有的印刷技艺。如北京的荣宝斋、上海的朵云轩、各地刻印坊、年画制作店等,至今还在使用。“水印木刻”是中国20世纪初鲁迅先生倡导,引领版画艺术工作者,将源于中国传统印刷技艺,与吸取国外印制技法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创新技法。开辟了“木刻水印”技法之后的又一新尝试,并拓宽了在木版印制领域新的高度。那“水印木刻”技法都具有了哪些技术优势与表现的不同呢?为什么要运用这项新的技法呢?
“水印木刻”将水印两字放在前面,简而言之就是“水”更为重要。印制过程中,水作为印制媒介,水分的把控将是印制环境中的重要一环,协调着版与纸、纸与色之间的变化关系。往往传统印制过程中,比较注重雕版、纸质、颜料等实物,而忽略了水在其中的作用性。“水印木刻”将“水印”这一概念的提出,大大扩展了水所能发挥的作用,像颜色之间的融合、晕染、渐变、干湿等不同艺术效果,从此画面表现领域有了新的变化,表达更加宽广、画面色彩更具有层次性、丰富性、艺术性。
通过传统印制与现代水印作品表现的细节展开,“水印木刻”与传统印刷具体表现出来的不同之处。首先传统木版印刷的印制效果,画面以平色为主,为使画面内容更丰富,不单一,就需要有很多的线条运用支持。如表现老虎,就要刻画绒毛,根根再现,离不开细致的刻工来完成画面细腻的雕刻。在“水印木刻”技法运用的表现中,老虎更具有立体感以及毛色的渐变,层次性的变化是“水印木刻”技法表现的优势之一。其次画面色彩更加丰富、颜色润泽饱满、色与色之间富于渐变融合,大幅提升画面的观赏性、内容的写实性。
人们对艺术品欣赏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呈现已无法满足人们更多的需要,及艺术本身所要带给我们的更多思考与认知,艺术的表达需要更具有深度性、扩展性、探索性。“木刻”与“水印”技法的配合,将各自优点相辅相成。为更进一步表达领域深入探索提供必备条件。研究版干与纸干、版湿与纸干、版干与纸湿、版湿与纸湿,所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以及版痕语言、刻痕语言和先印水后印色,或先印色后印水所产生出的神奇印痕语言,将此融合运用到不同的艺术表达中,都是“木刻”与“水印”技法所带给艺术创作中的无限遐想,是传统匠人新的标签与木版作品新的方向,是现代印刷技术无法取代手工印制的本质。生活本身充满着喜乐与悲伤、希望与失落、甜蜜与苦涩等一切未知,但都不会阻碍人们不断前行与探索。“水印木刻”技法正是将对比、冲突、夸张具体化,结合生活艺术化。对“刻”、“印”、“水”的理解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哲理,及人文思想的融合与变通。“木刻”中的刻痕,“水印”中的水,正是华夏思想中刚与柔。对刻痕的体现——坚韧、执着,水应用的体现——灵活、变通。“木刻”“水印”强力融合表达艺术中,使得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生命力、创造力,更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雕版印刷术”中的“刻”与“印”,与时代的进步,是复制性印刷艺术到创造性艺术的转变,是传统手工艺者向艺术创作者的转变。是人类不断学习与深入探索的原动力,是不断前行与开拓精神的根源。对传承雕版印刷技艺与弘扬传统文化空间的扩展,未来“木刻”与“水印”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将有无限可能。
作者: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