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入骨——浅谈常州象牙浅刻艺术

[日期:2024-06-2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认同感,自豪感的根源,我国地域广袤,文化多样,因此如何让地方特色鲜明的非遗更好地跨越地区的限制进行传播,是非遗传承人学习非遗技艺之外的另一个课题。2014年,常州象牙浅刻被评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本文尝试从工艺特点、材料、创作风格等方面,介绍常州象牙浅刻,让全国各地的爱好者更好的了解这项古老的手艺。
  
  关键词:象牙浅刻;猛犸象牙;水墨刀法
  
  自古以来,“刻”这样一种工艺就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于喜爱的事物、文字、意象,用雕刻的方式把他们定格下来,是我们对于隽永、永恒的美好期许和追求。象牙浅刻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其所用原料也具有独特的美感,随着我国文明的进程,无数能工巧匠用自己的智慧推动着雕刻技艺的不断发展,传承至今。
  
  一、常州象牙浅刻的工艺流程、特点
  
  常州象牙浅刻的工艺流程分为绘画、雕刻、着色三个步骤,首先在牙上进行书画的创作,然后根据画面进行雕刻,最后在雕刻的地方填色。由此表明,常州象牙浅刻是书画艺术与雕刻技艺紧密结合的工艺美术门类。
  
  常州象牙浅刻有两个最鲜明的特点。一方面常州象牙浅刻可以刻的非常的精细,在很小的篇幅内就有着非常丰富的雕琢,内容表达非常细腻。例如动物的毛发,人物的须发,浅刻作者可以用丝线的雕刻技法来进行一丝一缕的雕刻,质感逼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萧剑波创作的《三国演义》牙刻屏风中,作者用微雕的技法将《三国演义》原著六十多万字刻在二十一片牙板上作为人物的背景。这幅作品是常州象牙浅刻“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的细腻程度的标志性展现。另一方面常州象牙浅刻又具有传统金石雕刻的韵味,刀刻的韵味通过每一根线条的顿挫、深浅、粗细的变化展现出来,值得细细玩味。如何欣赏和评价一件常州象牙浅刻工艺品的好坏也是基于这两个特点,一件优秀的浅刻作品往往会有一处精雕细刻的华彩来展现细腻的刻工,而不同线条或遒劲有力,或婉约纤细的质感处理,则是浅刻作者雕刻功底的展现。
  
  二、常州象牙浅刻的历史渊源
  
  以兽骨、兽牙制作的饰品,早在旧石器时代便已出现,其中象牙质地最佳,色泽也最美。远古出土的象牙器上常饰有阴刻图案,其中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殷墟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杯最为精美,制作者用线刻的手法来表现兽面纹,夔纹,精美华丽。这些古老精美的阴刻图案,便是象牙浅刻工艺的渊源所在。可见,象牙浅刻是一门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就存在的古老的装饰工艺。
  
  伴随着我国历史文明进程的不断发展,精美的象牙工艺品也不绝如缕,其通常会装饰有浅刻的纹样。像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秉的尺笏,讲究的话都是用象牙制成的,上面通常都有象牙浅刻的装饰。明清时期,象牙浅刻越来越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江南一带涌现了张希黄、周颢、于硕、张楫如等大家,他们的创作更加个性化,注重文人气息,增强了象牙浅刻的艺术性,伴随着工艺品生产分工的细化,象牙浅刻成为了一项独立的工艺美术门类。延续明清时期的风格,百年来的浅刻创作者在技法和美学方面探索和发展,使象牙浅刻成为了江南特有的工艺名片。常州象牙浅刻有明确谱系的传承也是从晚清开始,到现在历经五代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14年,常州象牙浅刻被录入国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象牙材质的特点
  
  “材有美,工有巧。”材质是工艺美术的重要元素,常州象牙浅刻与象牙材质的天然之美相得益彰、密不可分。每一种天然材质都有着不同的色泽、纹路、触感,这些构成了天然材质不同的魅力和个性,古往今来,象牙这种材质一直受人喜爱和珍视,其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
  
  象牙硬度比木头硬一些,比玉石软一些,韧度比较高。颜色呢白中微微透着一点黄,经过打磨后光泽亮丽,色泽水润,表面会有象牙独有的菱形格纹。象牙有一种典雅高贵的气质,但是又不高冷,给人一种内敛的感觉,偏暖色润润的,所以温润宜人,温度和皮肤相近,佩戴很舒适,很有亲和力。值得一提的是象牙所独有的菱形格纹,这些纹路有的比较明显,有的若隐若现,有疏有密,每一件都不一样但是又有一定的规律,有一种浑然天成、不经意的秩序美感。
  
  2018年底我们国家停止了传统象牙的加工和贸易,现在我们象牙浅刻是以猛犸象牙作为材料,猛犸象牙是冻土层里面开采出来的保存完好的长毛象的牙齿,和象牙差别不大,但是猛犸象牙因为年代久远,表面会有自然的石化,这使得猛犸牙的牙皮,有一种由牙向化石转变过程中形成的自然变化的肌理感,经过打磨抛光处理后这种自然变化的肌理感就会涌现,给人以时间凝聚于上的奇妙感受。
  
  四、常州象牙浅刻的创作风格
  
  常州象牙浅刻的题材以传统书画为主,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常州象牙浅刻都能很好的表现,并与象牙天然的典雅气息相得益彰。常州象牙浅刻是传统书画与雕刻语言的完美结合。从明清时期成为一门独立的工艺美术门类,到如今当代牙刻风格的形成,牙刻的技法和理念经历了不断完善和演变的过程,是手艺人智慧的传承。
  
  明清时期的象牙浅刻以线条为主,作者通过线条的粗细、深浅、长短、顿挫的变化来表现画面,当时的牙刻理念还是追求线条的表现力和美感。随着牙刻的发展,创作者试图更好的处理块面的表现,丰富牙刻的表现层次。开始的时候更多的通过线条的排列,后来慢慢的改进出剟沙的技法,通过细密刀点的排列组合来形成块面,到了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萧剑波对牙刻的技法作出了创新,开创了水墨刀法,尝试用刀的截面雕刻,通过刀杆的旋转以及躺立来改变刀与牙的接触面,从而实现线与面的变化。由于象牙材质的特殊性,用这种刀法浅刻,时而掌握力度角度以及顿挫的变化,刻后着墨,融合象牙材质的肌理,墨色会因为行刀的变化自然呈现出浓淡深浅的效果,犹如毛笔作画,墨分五色,层次丰富且不失金石雕刻之韵味。
  
  优秀的常州象牙浅刻作品,其传统书画创作本身就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准,再融合象牙的浅刻之美,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和收藏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传统书画在载体上的延伸。
  
  结语:我国工艺美术种类多样,光彩各异,汇聚成了璀璨的星河,常州象牙浅刻便是其中一颗,散发着独特的光亮,希望这篇文章是一台望远镜,照向常州象牙浅刻,让您和这颗工美之星相遇。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本),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8月
  2.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4月
  
  作者:萧恒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