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紫砂壶“凤鸣”的中式造型美学

[日期:2024-07-0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较之西方艺术,中国的艺术有着自己的美学特征。西方的造型美学多是纯粹的艺术作品的形体结构之美,而中国的造型美学则要求思想内容与恰当的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即在欣赏性的基础上兼具着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与民族性,不仅有着视觉上的美的陶冶,还有着精神上的情的映射,特别是中国艺术中庞大而独特的民间艺术品类,其造型美学更是由多层次的美学构成,是一种改变生活使用对象物质外观的造型活动,力图使其既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使用需要,又要满足人们正常的审美需求,其中优秀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术作品更有着人文情感上的表达与共鸣,历史文化上的体现与传递,而优秀的宜兴紫砂壶作品更是凝聚了中国民间传统手工的艺术精髓,体现了独特的中式造型美学风尚。
  
  关键词:造型美学;实用性;欣赏性;文化性;民族性
  
  作为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品类之一的宜兴紫砂艺术,经历了初期具有优越的宜茶性的饮用器皿到如今已然走进了人类文化艺术的圣殿,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肯定了这种地方性的民间手工艺的艺术价值与社会地位。在这种肯定的鞭策下,近年来的紫砂壶艺的创作,无论是工艺上的精益求精,还是造型上的尽善尽美,都更加注重艺术水平的丰富与提升。在审美多元化、个性化的今天,当代紫砂艺人的壶艺创作,特别注重造型美学层面的丰富与完善,纵览优秀的壶艺作品,不难发现,壶作中的优品尚品均始终以实用性为基础,且具备工艺性、欣赏性、文化性与民族性等多重艺术属性,这些作品承载了中国手工匠人的智慧与精神,呈现了中国民间手工艺术无与伦比的造型美学魅力。作为原创的紫砂壶作,“凤鸣”的造型设计正是以中式造型美学为宗旨,达到思想内容与恰当的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进而呈现中国民间手工艺术无与伦比的造型魅力,其创作经验与艺术手法值得深入探讨。
  优秀的紫砂壶艺术所展示出来的中式造型美学,是实用性与欣赏性、文化性与民族性的多重艺术属性的完美融合,这在“凤鸣”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以下就民间手工艺术的造型美学特征,从实用性与欣赏性、文化性与民族性这四个方面浅析“凤鸣”的创作,走进其所凝聚与彰显的中式造型美学。
  
  中国民间手工艺术是在生活实用性基础上满足人们精神审美需求从而产生的艺术类别,所以,实用性是它的根基,欣赏性的必要,通俗来说,就是要求这件艺术作品既好用又好看,这点也是紫砂壶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要求与追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先生终其一生致力于紫砂壶艺的创作,他有这样一句通俗易懂的从艺总结送给后辈的紫砂手艺人:“茶壶是喝茶的,是实用的东西,捧起茶壶也是一种享受,要越用越喜欢,越看越高兴才行”,这就是要求紫砂壶的艺术创作是实用性与欣赏性的兼具,这也是“凤鸣”在创作过程中的基本要求。
  
  圆润饱满的壶身,不大不小的容量,出水爽利的一弯嘴,便于投茶清洗的较大的壶口以及拿捏方便的壶钮等,每一个局部都考虑到了人们的使用习惯,都在最大程度的提升使用性能。特别是壶把的设计非常巧妙,这里融入了人体工学设计原理,其大小与弧度都极度契合人手的端拿习惯。除了上述所说的便于使用的基本要求,“凤鸣”还有一个看不出来但是一用便知的巧妙工艺,便是制作难度相对较高的薄胎工艺,这种工艺虽然制作上有很大的风险,对工艺水平要求甚高,但是其具有极强的实行性能。薄胎工艺如其名,相对于正常壶的厚度来说,它的壶身泥片在制作过程中打得要薄。我们知道,紫砂壶是用紫砂泥制作,泥是比较重的,特别是对于“凤鸣”这样的大小来说,如果正常的泥片厚度出来的壶,端拿的时候是比较重的,薄胎工艺避免这个不足,使其在视觉上一样有着紫砂的敦厚稳重,但是端拿使用的时候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手感体验,甚至有“薄如蝉翼,轻似浮云”之赞。另外,薄胎工艺制作的紫砂壶透气性更好。透气性是紫砂壶的一大天然优势,正是因其独特的气孔结构所赋予的透气性,紫砂壶才有了“茶香氤氲”的优越口感,而“凤鸣”的薄胎工艺更是大大增加了紫砂壶的透气性,使其热水淋氲,茶香四溢。
  
  “凤鸣”的设计不仅保证了紫砂壶基本的使用功能,更是在看不出来的细节中大大优化提升了使用性能,使其具有极为优越的实用性。不仅如此,“凤鸣”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注重造型的设计,使其兼具实用性与欣赏性。紫砂壶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说,可见其造型上的千姿百态。作为典型圆器的“凤鸣”,并没有仿照仿古、掇球等经典传统的形式,而是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与创新。我们来看这把壶的壶身,它并不是一个常规的标准的圆体,腹部饱满,向上渐收,特别是肩颈部的陡然急收与壶腰处的一圈凹线,这种变化与设计就使得视觉上有了强烈的冲击,从而有了动感与韵律。作为一壶之眼的壶钮,则是直接一尊具象的凤首,姿态上昂首挺立,威严端庄。盖面上的片片祥云围绕在凤的周围,演绎了凤在云端的奇妙之象,极富意境之美。壶嘴与壶把都有着很强的设计感,壶嘴是在一湾流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点缀,而壶把则是直接改变了耳把的线条走向,圆中有方。如果是壶钮是具象的凤首,那么整把壶则是一只抽象的凤,以大写意的艺术手法,演绎了生机勃发的百鸟之王的形象。另外,艺术讲究形与色的相融,“凤鸣”恰恰演绎出了这种艺术的共生。壶身采用黄金段泥制作,这种泥之所以被称为黄金段,一是因其如黄金般的色泽,而是因其如黄金般的金贵,属于少而优的紫砂段泥品种。而壶钮则用了烧成之后呈红色的清水泥制作,以达金灿灿中一点红的视效,强烈而鲜明。看似简约却一点也不简单,整器给人非同一般的视觉体验与鲜活生动、生机明媚的审美感受,具有极强的欣赏性。
  
  中式造型美学与西方的不同,不仅体现在外观造型上的东方审美,更有着思想内涵上的迥异之别。“凤鸣”的创作意义,不仅是为了制作出一把好用又好看的紫砂壶器,其中更是汇聚了文化的精髓、民族的性情,有着华夏之魂的文化传递与思想交流。它以凤为主题,凤之中国是百鸟之王的存在,《小屯•殷虚文字甲编》:“甲寅卜,乎鸣,只凤,丙辰只五?”《中鼎》:“中乎归生凤于王”《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等等,无不在说着中华民族对凤的崇拜之情,凤的出现象征着无上的尊贵与无限的祥瑞。“凤鸣”之凤,更是“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的凤,正如上文所说,这把壶的整体造型是一只写意的凤,你看,它壶嘴高昂,凤尾甩起,像是清晨凤对着太阳鸣叫的样子,充满着生机与朝气,给人向上的生命力量。盖面上的祥云,围绕在凤的周围,则演绎了“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玄幻与祥瑞之象。另外,如果说黄色与红色的搭配形成了强烈的视觉美感,那么这两种颜色的搭配,何尝不是中国国色的交融。黄是中国的至尊之色,红是中国的吉祥之色,这两种颜色的交融营造了极为浓烈的祥瑞氛围。“凤鸣”所呈现的吉祥文化,正是中国美学的根系文化,这才是真正的中式造型美学。
  
  顾景舟大师曾经说:“一把好的紫砂壶必是好看的、耐看的、有韵味的、有灵魂的”,我希望,“凤鸣”便是如此!
  
  参考文献:
  [1]金炳华.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周阳.凤凰鸣矣,于彼朝阳——浅析紫砂作品"凤鸣朝阳"的中国吉祥文化[J].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


  作者:徐春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