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浅谈油画题材在当代苏绣中的运用

[日期:2024-07-0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摘要:苏绣从业者多使用乱针绣法绣制欣赏类绣品,参考题材不仅有古代书画名家的传世稿件,还有近现代西方油画、摄影稿件等,笔者在此通过实践经验简要谈谈作品的创作心得以及绣制过程中的要点,浅谈油画题材在当代苏绣中的运用。
  
  关键词:苏绣 虚实乱针绣 油画
  
  如今,苏绣从业者多使用乱针绣法绣制欣赏类绣品,比如挂画、屏风等,参考的题材不仅有古代书画名家的传世稿件,还有近现代西方油画、摄影稿件等,品类丰富,具有广泛的选择性。自我国刺绣家杨守玉创立乱针绣,这种灵活的针法就扩展了刺绣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也不再拘泥于传统题材,增强了刺绣艺术的表现层次。而刺绣艺术家任嘒閒于二十世纪50年代,在乱针绣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虚实乱针绣,这种著名的苏绣技法的绣理在一定程度上与油画的画理具有相似之处,可以更好地表现油画题材的质感。笔者采用虚实乱针绣                                                                                                                                                                                                            创作了以油画为题材的刺绣作品《一路有你》,并获得了第十四届“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金奖,在此通过实践经验简要谈谈作品的创作心得以及绣制过程中的要点,浅谈油画题材在当代苏绣中的运用。
  
  一、对油画画稿的解读
  
  以刺绣形式展现油画画稿,不仅仅是对画稿的直径,更是对其精髓的提炼和再创作,同时也是将画中蕴含的思维通过刺绣形式再现的过程。
  
  一方面,要对画稿的表层艺术形式进行解读,例如画稿的构图、色彩的变化、光影的处理等。构图可以看出画家想要体现的主体和重点,通过对画面布局、主要物象的形状、线条等进行分析,可以感受到原画稿对主题的把握和对空间的运用。同时,色彩和光影也是解读画稿的关键,色彩能够传达作者的审美,表达情感,比如冷暖色调的运用,而光影则能塑造出立体感和空间感,使画面更加生动和逼真。
  
  另一方面,对画稿的内容和情感的解读尤为重要。要做好一幅优秀的刺绣作品,必须在翻稿之前对画稿有深刻的解读,深刻了解画稿的物象,同时要明白画稿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抱有对画稿的欣赏以及认同感来绣制。刺绣从业者通过对画稿的解读,利用刺绣形式将平面的画作转化为立体的艺术品,赋予其新生命力和表现力。
  

图1 《一路有你》(一)

  
  例如人像、动物题材的油画稿,先要了解其外表形态,熟悉画稿的笔触走势以及色彩的运用、过渡的规律等,比如鹿的毛丝,必须考虑如何排针以体现柔软而长的毛,选择何种技法进行绣制,才能模仿原稿的笔触,以还原画作的神韵。又因为人物和动物的写实特征,在了解原稿时应该着重注意其五官,特别是眼神的塑造,即了解物象的情感与神态。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从中看出物象的性格特征,例如鹿(图1)的眼神是温顺而柔和的,因此眼神清澈而有神,在把握这一特征的基础上,对眼神光影的把控能让作品栩栩如生,充满自然之美的审美意趣。
  
  二、前期设计与准备工作
  
  刺绣的创作和绘画的绘制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比如刺绣是以针代笔,丝线为颜料,并将布料视为画布纸张,而油画则是以画笔和颜料为工具,在画布上展现色彩与光影。刺绣和油画各自承载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油画的前期工作非常重要,同理,油画题材的刺绣作品的前期准备,也在整件作品的绣制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翻稿、设色、选择色线等步骤,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质量,即外在的“形”,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品是否传神,影响作品的“神”。
  
  在翻稿时,要选择合适的尺寸,让原稿尺寸和清晰度符合刺绣的形式。一般而言,我们所拥有的原稿均来源于对其进行翻拍的照片,但相机的像素、拍摄时光线的照射、角度的倾斜等,会对作品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单纯只是将照片进行放大,一些作品的细节就会变得扭曲、模糊,不利于后续的刺绣工作,从而影响作品的意境和美感。因此刺绣从业者需要拥有一定的油画基础,不仅要了解原稿的画理,更要理解原稿物象的特征,比如鹿的毛丝哪些为长毛,哪些为短毛,不仅是要参考原画作,还要多了解现实中的鹿以进行判断。唯有充分了解物象,才能在翻稿时按现实和常识补全原图细节,在后续的绣制工作中才能更好地营造出油画的笔触效果。
  
  设色以及丝线色彩的选择,对作品的色调和呈现出的意境同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油画采用颜料进行调色和上色,不同颜色的颜料相互调和会形成不同的色彩,不仅体现了色彩的过渡,还表现出极强的堆叠能力,因此画面的色彩非常丰富。但刺绣采用的是固体丝线,丝线与丝线之间并不会和颜料那样互相融合,所以无法调配成新的色彩,只能在翻稿时必须对原稿的色彩熟悉掌握,加强对色彩理论的学习,增加不同色彩的丝线进行色彩之间的过渡,采用丝线的交叉来丰富色彩,形成视觉上的错觉。
  
  三、油画作品的绣制过程
  
  虚实乱针绣与传统刺绣技法塑造平面的形式并不相同,在刺绣中做到如油画笔触般缓慢堆积颜料色彩的立体过程,利用绣线重叠的方式塑造物体的造型,需要根据油画的笔触逐步运针,营造出原稿体现的色块,如画笔般逐步层层渲染绣制,从而营造物象的光影,模仿出颜料的厚重质感。
  
  笔者在绣制时首先进行轮廓的绣制以及底部的铺色,在分清物象之间的主次以及色彩的变化后,先绣制鹿的整体轮廓,再着重进行铺色,层层绣制,将鹿的毛丝进行细化和过渡,最后再进行作品光影的最后点缀,比如鹿的眼睛,需要最后点出高光,进行细节处的加工以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图2 《一路有你》(二)

  
  绣制时还应该体现物象的质感。笔者在绣制鹿的形象时,着重采用了线条的分层和堆叠来体现毛丝的层次,按照线条长短以及线条的粗细营造毛丝的质感(图2),例如鹿脖颈处的毛长而柔和,适合采用长而弯曲的线条进行塑造;鹿耳朵的绒毛密而柔软,要用细密而短的线条进行堆叠,突出耳朵的厚实的质地;而脸部的毛丝质感相对较短较硬,需要做得更密、更直,才能体现质感。乱针绣近看虽 “乱”,线条与油画笔触一般看似杂乱无章,按规律排列,并不会破坏画作本身的协调。
  
  物象衔接处的线条也要做好过渡,不能让物象脱离现实关系,要合乎情理。例如鹿角和毛发之间的衔接(图3),鹿角质地光滑坚硬,因此线条要比毛发更加细密,同时朝一侧走向,光影更为集中,富有空间感。此时要注意丝线是富有丝光的,在光线中随着光线的折射产生不同的色彩,要注意丝线的排列,避免与原稿的色彩差异。
  

图3 《一路有你》(三)

  
  四、结语
  
  要绣制出一幅还原度高的油画作品,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刺绣技艺,更要求当代刺绣从业者提升自我,具备艺术鉴赏能力,才能全心全意感受画作的情感与意境,进行再创作,绣制出与之相媲美的刺绣作品。
  
  参考文献:
  
  [1] 任嘒閒、周巽先、张美芳,《乱针绣技法》,轻工业出版社,1982年;

  [2] 吴澄,《浅谈乱针绣与油画》,名家名作,2019年;
  
  作者简介:
  周丽琴,女,1985年生,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