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紫砂器不仅仅能够带给我们很好的饮茶体验,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内心的启迪。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石来运转壶》,我从传统的紫砂经典器型井栏之中寻觅到创作的灵感,因为井栏这样的造型有着历史的典故,从曼生公在汲水的时候看到这样的场景就萌生出创作的灵感开始,这样的器型成为紫砂造型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太湖石作为江南最为具有代表性的赏玩其实,也是文人雅士倍为推崇的文房宝物,带给我们更多的视觉享受,同时也能够展示出紫砂这样一种材质良好的可塑性以及在紫砂抟制过程之中的无限可能。中国美学讲究的就是在低调内敛的空间之中营造出无声胜有声的美学境界,紫砂这样一种肌理、色彩和质感恰到好处的满足了大家创作的需求,而且也能够把美好的祝福之情带给广大的紫砂壶友们。
关键词:紫砂艺术;石来运转壶;创作心得;吉祥蕴意
江南水乡宜兴自古以来有着“陶的古都”之美誉,1700多年的制陶史留下了许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气韵,尽管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许多陶瓷的技艺消失殆尽或者是没有往日的辉煌,但是还有一些正在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方兴未艾,宜兴紫砂艺术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紫砂原矿蕴藏在宜兴大地之下,富含石英、云母和铁质等微量元素,在经过118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烧制以后,形成独特的双气孔结构,它的玻化程度介于陶和瓷之间,兼有一定的透气性和耐用性,所以成为了很好的冲泡茶叶的利器,正是在这样一种功能的加持之下,紫砂器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属性和人文内涵。
1、宜兴紫砂艺术作品《石来运转壶》的创意设计和美学运用
我的这件紫砂艺术作品《石来运转壶》采用的是传统器型和雕塑艺术的结合,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特征,同时还把紫砂的实用功能完美的体现出来,做到了真正意义的赏玩俱佳。此壶壶身的造型从井栏演绎而来,非常的简约大气,敦厚质朴,线条流畅,棱线分明,能够看到匠人们在抟制的过程之中加入了大量自己创作理解,特别是在壶口肩部的位置,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过渡处理的妙手天工,就是简单的一个环节,已经让很多的陶手望而却步,壶盖非常的薄,恰到好处的压合于壶口之上,气密性良好。壶嘴、壶把和壶钮采用了镂空的太湖石形态设计,壶嘴下半部分的太湖石形态栩栩如生,贴合于壶身,出水非常的爽利,与之相呼应的壶把则是在上半部分把太湖石的特征显露出来,同时也不影响它的端握舒适程度。壶钮则是小小一枚太湖石的设计,却鲜明的表现出“瘦、漏、皱、透”的特征,让我们在饮茶的过程之中,通过茶水的浇淋,也能够感受到那种太湖石滴的奇妙体验,令人爱不释手,不的不佩服创意的巧妙和抟制的精美。其实关于太湖石的紫砂题材演绎并不在少数,毕竟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相亲的联系,所以在设计创意的过程之中,一边去细细观察太湖石的特征,一边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来抽象的演绎,可谓是教学相长的一个过程,也能够不断的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而让这样的作品不单单是饮茶之用,还能够带来更多的艺术体验,与此同时,我们在欣赏的过程里面可以看到美学元素的充分体现,是一种东方之美和紫砂艺术的相得益彰。
紫砂最为吸引我们的地方主要有两点,第一就是全手工的成型方式。尽管,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之中,紫砂手工成型分为了借助模具和全手工两类,但是在具体的抟制过程里面,有实力的匠人喜欢全手工来充分的展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为这样的创作可以让紫砂材质的内涵充分的发挥出来。第二就是人文内涵的蕴藏,紫砂器最开始就和文人雅士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从供春壶的诞生能够看出,小书童的主人吴颐山把供春壶推荐给了他的许多文人朋友,所以能够留下许多的文字记载和对于紫砂的热爱之情,其中的历史故事和枝节末梢让我们在慢慢的探寻过程里面能够找到更多创作的灵感。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石来运转壶》,我从传统的紫砂经典器型井栏之中寻觅到创作的灵感,因为井栏这样的造型有着历史的典故,从曼生公在汲水的时候看到这样的场景就萌生出创作的灵感开始,这样的器型成为了紫砂造型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太湖石作为江南最为具有代表性的赏玩其实,也是文人雅士倍为推崇的文房宝物,带给我们更多的视觉享受,同时也能够展示出紫砂这样一种材质良好的可塑性以及在紫砂抟制过程之中的无限可能。中国美学讲究的就是在低调内敛的空间之中营造出无声胜有声的美学境界,紫砂这样一种肌理、色彩和质感恰到好处的满足了大家创作的需求,而且也能够把美好的祝福之情带给广大的紫砂壶友们。
2、宜兴紫砂艺术作品《石来运转壶》的艺术审美和美好祝福
石来运转,很明显是把我们在生活之中经常用到的“时来运转”谐音取而代之,是一种对于美好生活好运降临的期盼、祝福,也是普罗大众最为憧憬的一部分,对于我们紫砂艺人来说,太湖石并不陌生。紫砂的故里宜兴,位于江南鱼米之乡、富庶之地,各种不同的园林之中寻常可见太湖石的身影。瘦,是太湖石的第一要点,因为在我们古人看来,文人的铮铮铁骨和清瘦矍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漏,则是太湖石天然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也能够证明是在水流的作用之下的体现。皱,则是把太湖石那种层次感和纹理感宛如紫砂一般呈现出来,透,则是从景观的角度来诠释美的享受。所以我们在充分的把握了太湖石的特征之后,才能够做到胸有成竹,太湖石的肌理通过手指和专门的工具来进行不断的一点一点的理塑才能够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还不能够太单调,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所以说,这是一种综合了紫砂、雕塑艺术的融合之作,需要着极高的艺术审美和抟制水准才能够完成,而并不是我们表面看到的简简单单的一把紫砂壶而已,对于匠人们来说,这是凝结了自己创思构想和辛勤汗水的结合,具有独特的个人审美,对于我们广大的壶友来说,这样的一件艺术作品除了具有实用的功能之外,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启迪。
在紫砂艺术世世代代的传承过程之中,技艺刻已经过不断的重复的训练可以完成,但是其中的人文韵味和艺术审美却是个人的修养所达到的水准。“石来运转”这样的题材,可以通过紫砂陶刻的手法很好的去表达出来,太湖石的刻绘也是常见于紫砂坯体上面,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我们对于“时势造英雄”的那种惺惺相惜之情,而且也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之中形成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正是有着如此的渊源,我们在抟制太湖石形态的紫砂壶的时候,往往把自己也置身其中,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文化滋养,和太湖石一样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带来美好的运气,也是一种活着通透、快活的状态使然。这样一件作品,宛如一位老友一般,创作者倾注了许多的心血,拥有着也能够明白其中的人文蕴含,这样,紫砂壶拥有了自己最好的归宿,我们也获得了最好的艺术体验。
结语:在江南这方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宜兴紫砂的横空出世算不得意外,但是却留下了更为精彩的故事和传奇。随着我们对于饮茶文化的重视和推广,紫砂器借着这样的东风成功的普及开来,成为今天炙手可热的饮茶利器,也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重要载体,通过一件件精美的紫砂艺术作品,我们能够读懂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悠远深邃,也能够明白芸芸众生的所思所想。
作者:朱南宁